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
2016-11-15高国科
高国科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主要的部分。增强学生对优秀文化的感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目前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并没有完备的审美架构,更多的是对阅读技巧的着重讲解。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建构。
一、审美建构的特点和意义
审美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选择性的。对于不同的人,审美的角度不同,对美的认知和理解也不同,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情感来定义美是主观能动的。阅读一篇文章,对文中的观点或情感,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认知。审美是具有形象化与情感化的,是一种抽象的思想。同样是描述悲伤的文字,有人阅读后潸然泪下,有人阅读后只是淡淡的忧伤,也有人读后完全没有感觉,这都是由于存在认知偏差导致的。由此可见,审美是有主体差异性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可以让学生对事物产生更深层的认识,而非流于表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学生与文化接触的直接方式。完善的审美建构,可以使学生在阅读文章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进而形成自己品味和鉴赏事物的价值观。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对待社会以及事物的看法是模糊的。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是非观念和高尚的情操。在这过程中,审美建构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能够让学生在人文的氛围中感受美好和幸福,进而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使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享受幸福的能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建构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美、感悟美、享受美。这种美可以是自然山水的美,是社会人文的美,是典雅艺术的美,也可以是尖端科技的美。阅读教学中的审美建构,重在引领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美到主动地发现美。
(一)搭建阅读情境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要想充分理解阅读材料所要表达的含义,就必须对阅读中搭建的情景有正确的认识。小学生想象力丰富,但对事物认知较为模糊,想象的方向常常杂乱无章。比如学习课文《鲸》时,如果没有合适的插图,许多学生并不能分辨鲸和海豚。这时如果配以图片或动画来播放,可以使学生直观感受鲸鱼的形象,了解鲸鱼的特点。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文本,一般具有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形式美、音韵美的特点,课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其中蕴含的意境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引领学生进入相应情境,并正确把握逻辑重点和语音语调,将节奏快慢表现出来。例如在课文《梅雨潭》中,教师可通过朗声阅读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之后通过观察插图,感受其中的景色美,如亭子的险峻、潭水的幽绿、瀑布的壮阔等。将学生带入其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在与教师相处过程中,会直接感受到教师的素质和修养。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时,教师更应该注意自身的审美素养。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平时注意积累审美知识,掌握审美理论,阅读相应的美学书籍,对生活中的美敏感地发现并有所悟。掌握和驾驭对教学设计、教学结构和教学气氛的调度,如此才能发挥好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对于一些较为高深的思想、比较隐晦的感情以及深层次的认知,需要教师的点拨学生才能领悟。提高教师的审美能力,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同时学校也应该通过各种积极的方式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首先,为了保证教师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使之能够承担起教学任务,学校应该对教师进行科学全面的考察。如定期通过考试、听课以及教师自我审查等方式来考查教师的审美能力,这种方式可以让教师真正认识到审美能力的重要性,并且积极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其次,对于检查过程中发现有问题的教师,学校也应该积极地帮助教师解决好自身面临的问题。如组织这些教师定期进行学习,同时也可以优先选派部分教师参加校外交流和考察,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促进教师审美能力的提高,让教师真正承担起教学重任。
(三)引领学生创造美
在教师引领学生发现美后,也应让学生自己创造美。这种创造美的过程,并非指学生学习完课文之后,能够马上写出和作者一样的优美文字或者深刻感悟,而是可以畅谈读后心中所想,可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主动去选择阅读更多书籍,逐步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美,增强对阅读中蕴含情感的感受,并在此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学生本来是具有十分丰富的想象力的,教师不应禁锢学生的这种想象力,而应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同时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让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对事物有正确的认知。
小学阶段是学生对事物产生认知的关键时期。让学生拥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建构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审美建构,不仅让学生发现阅读的乐趣,更让学生学到知识,感受到文字自身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