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母语性质 优化语文学习

2016-11-15王荣华

江西教育C 2016年9期
关键词:工具性语文课程人文

王荣华

语文课程的性质有基础性、民族性、科学性、实践性等,但其核心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认识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与课程评价的指导思想,也有利于我们认识学科的性质,把握语文学习的方向,追求语文课程的圆满境界。因此,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应牢牢把握这两方面的任务。

一、把握“工具性”,突出语文教育实践性的特点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听、说、读、写不断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情感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做到:

1.重朗读、重积累。《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朗读、背诵和积累,特别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对此,首先,应从阅读数量入手,要扩大阅读面,要让学生养成读书看报、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的习惯;其次,要注意积累各种语言材料,要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并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语言材料;最后,要让学生掌握颂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方法,让学生去多读、去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重探究、重应用。要激发学生对万事万物的好奇心,要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并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如在学习《精读和泛读》后,可指导学生运用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的方法阅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本课外书。读后,还可组织交流,讨论自己是运用了哪些方式方法来进行阅读的。

3.重过程,重参与。语文学习的目标不单是指向某种知识或能力的达成度,而主要是指向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只关注某种知识和能力的达成度,也不仅只关注结果,更应关注过程。其实,关注过程,既是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是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如在教学《迷人的张家界》时,以“请你做导游”的游戏形式,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同时还可以实施开放式教学,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去发现家乡的美,去欣赏家乡的美,去宣传家乡的美。

4.重方法、重养成。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有利于终身学习和发展。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重视“方法”和“养成”的教育。如在指导学生习作《新型玻璃》时,就可引导学生去收集有关资料,并充分利用收集到的资料来介绍玻璃家族,从而使学生养成勤于收集资料的习惯,并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5.重自主、重探究。语文课程学习要求我们教师重视学生,要把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教学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把语文学习与其他领域的学习结合起来,把课内与课外有意识地衔接起来,把有利于启发学生多角度、有创意思考的内容组织起来。通过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以收最大的学习之效。

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个村庄的故事》《路旁的橡树》三篇课文和口语交际“要路还是要树”一组教材时,就可以运用综合性学习方式,将上述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并在倡导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不但领略到大自然的美,还了解到人们对生存环境的不同做法,从而培养学生们热爱自然,自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二、把握“人文性”,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

语文教育必须挖掘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来熏陶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特别需要提倡师生间的平等对话,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创意的理解,并做到:

1.重视整体感受,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突出学生学习行为的自主性,重在感受体验、整体把握,而不只是纯理论性甚至是机械性的分析。例如,过去五、六年级阅读的重头戏“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未被强调,与之相应的提法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概括”改为“体会”,强调的是自主感性的把握,鼓励的是自由表达,关照的是学生的个体差异。

2.提倡有创意的阅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中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由于学生个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感悟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如“狐假虎威”一典故常用来比喻倚仗他人势力来欺压人,而狐狸也给人狡猾的印记,但也有学生却对故事中的狐狸大力褒奖,赞赏狐狸处在危险中能机智应对、巧妙脱险,不失其聪明冷静的性格。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是完全正常的,我们要充分照顾到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和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创意的理解。

3.鼓励自由表达,培育创新精神。学生开始习作时,要淡化文体,不要拘于形式,不要过多传授技能技巧,不必强调中规中矩,也不必过于强调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差异,应让学生放胆去写,让学生想怎样说就怎样写,要消除写作神秘感,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状态,让学生敢于写、喜欢写。长此以往,学生就一定能写出有“鲜明的思想”和有“活生生的语言”“小心文”。

猜你喜欢

工具性语文课程人文
人文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人文绍兴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人文社科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