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016-11-15叶俊超
叶俊超
摘 要: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教师的课堂引导。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施探究性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自身也要重新审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地理课堂学习自主性的提高。
关键词:高中地理 自主学习 能力培养
郭沫若曾经说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这句话强调的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通过独立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负责指点迷津;学生是寻路人,要从迷境中走出来,需有探索精神,勇于探索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最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在高中地理课堂中,要想有效地应用自主学习方式,关键是要将教师的课堂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结合起来。
一、实施探究性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从目前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他们虽然在初中地理课堂中了解到了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但这些知识多是一些空泛的概念和简单的结论,处于表象。学生并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很多东西对他们来说还是陌生的。在这种情况下,高中地理教师就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探究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一旦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就会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喜欢上地理学科。
例如,在教学“太阳高度角”知识点时,笔者指导学生完成“立竿见影法观察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这个探究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边记录边小声议论,对自己通过探究得出的结论有莫名的兴奋感和极大的成就感,充分表现出了对学习的热爱。探究性学习模式的一般过程符合学生的思维认知特点,教师应抓住学生萌发问题的瞬间建立假设,让学生产生“到底是怎么回事”的疑问。教师提供信息,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完成相关实验,得出结论,最后正确陈述自己的结论,从而提高表达交流能力。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使学生在理论学习和行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遵循由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认知,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路线进行的。同时,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需要在教师指导下,掌握人类历史上积累起来的以书本知识为主的知识。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求教师利用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帮助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践,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创造性地运用知识。
高中地理学科知识与生活中的现象紧密相关,教师在教学中更应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如果只会在考试过程中解答一些地理题目,远远没有达到地理学习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去自主学习。例如,在学习“河流地貌的形成”一课时,笔者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1.让学生回忆自己记忆中的河流地貌,思考不同河段的河流地貌各自有什么特点;
2.组织学生讨论该地貌的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3.带领学生一起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哪些因素对河流地貌造成影响。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既了解到了河流上、中、下游的地貌特征,又直观地认识了流水的沉积规律。通过这种“教学结合”的活动,让学生的眼、手、口、脑等器官并用,既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创新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转变教师角色,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韩愈在《师说》中谈到教师的角色,即“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表明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单纯的传递与接受关系。但随着教育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推行,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教学中,教师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搬运工,师生关系也不再是单一的传递与接受。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工作。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成为学生的伙伴,与学生共同商讨。在探究讨论过程中,教师需要做的是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指导中重视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提升思考能力,达到既掌握了知识又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教师还需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思维角度和思维能力是不一样的,教师应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多给学生发言质疑的机会,鼓励那些胆小内向的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自身能力的提高必须建立在独立的思考之上。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提出问题,学生经过思考之后回答,最后教师在学生广泛的、深入的思考后得出的不同结论中总结。例如,在学习区域地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时,笔者通过反复的提问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原理和规律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对于本节中一些难点问题笔者是这样设置的:首先展示非洲气候分布图,请学生思考为什么几内亚湾的热带雨林气候延伸到了北纬15度附近。学生首先想到的是赤道低气压带北移,笔者马上提醒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范围不会这么大,可以从其他角度去分析影响这里的气温和降水的因素。这时大家的思维打开了,各种各样的答案被提出来了,最终答案集中到了洋流、盛行风、地形等方面。第二个问题是“南纬30度附近的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问题提出后学生自然想到了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但考虑到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范围,这种说法显然解释不通。这时就需要教师指引一下方向,提醒学生要从其他角度去分析。通过不断纠正,最终答案集中到了湿季是因为东南信风越过暖流上空带来了大量的水汽,而干季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影响到该地降水少,从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的特征。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自主性。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地理课堂学习自主性的提高
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息息相关。习惯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也不需要别人的监控。一旦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就会成为一股支配自主学习的强大力量,从而自然地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成长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性格,了解学生一直以来养成的行为习惯,从而在课内课外及时关注,积极主动地去教导。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情感因素影响,当教师发现学生学习行为有偏离时,要及时帮助其调整,批评与表扬两种方式兼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我们教师一贯秉承的教学理念。教师将正确的学习方法教授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分析、解决和运用的能力,让学生对知识达到内化于心的程度,如此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