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历史知识“盲点” 突破学生固化思维

2016-11-15宿志高

江西教育C 2016年9期
关键词:盲点历史教学历史

宿志高

摘 要: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学生经常会出现思维固化现象,历史教师应充分利用历史知识“盲点”,将“盲点”讲清、讲透,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突破学生学习历史的固化思维,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中的案例介绍一些具体做法。

关键词:历史“盲点” 固化思维 历史教学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固化思维的现象,具体主要表现在将历史特征、概念和历史结论绝对化、固定化、静态化、简单化,从而产生了错误的历史认识,影响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突破固化思维呢?为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历史知识“盲点”角度入手,探讨突破学生固化思维的对策。

一、找准学生容易出现固化思维的知识“盲点”

“盲点”是一个生理学概念,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中同样有“盲点”,利用“盲点”进行突破,事半功倍,因此,找准历史知识“盲点”就十分关键。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我们必须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寻找容易导致学生固化思维的教学“盲点”。

1.在教材中找“盲点”。现行的新课程高中《历史》教材将整体历史分割,历史时空跨度大,教材内容选择有限,无法展示历史的全貌及历史发展的清晰脉络,在我们教材看似浅显的显性文本知识背后,隐藏着众多的隐性知识,需要我们去挖掘。由于学生知识的局限性,很难对教材进行整体把握以及对教材显性文本知识点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入分析,很难将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历史的发展线索、历史的发展规律等揭示出来,因此,会有很多的“盲点”。

2.在生活中找“盲点”。学生在学习历史中很容易受日常生活经验、文学作品及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形成固化思维现象,这些源于日常生活经验、文学作品及社会知识产生的东西,使得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常常是感性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譬如一讲到北洋政府,可能马上就会想到北洋政府在中国近代史的卖国、独裁的历史,而实际上北洋政府,在中国近代史不仅仅有卖国、独裁统治的一面,也有推进中国的现代化的一面等。

3.从史学前沿观点中找“盲点”。教材中有不少的史学观点相对滞后,有些观点偏颇片面或存在很“左”的痕迹,学生对教材普遍怀有尊崇之情,常常演变为固化的思维。譬如我们在讲到“垄断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这一知识点时,学生很自然想到列宁对“帝国主义”的相关论述,因此,我们历史教师必须要多了解一些史学前沿观点和学术动态,通过与教材进行比较、斟酌、思考,找出教学“盲点”。

二、以历史知识“盲点”为载体,突破学生固化思维

1.延伸历史概念中的“盲点”内涵。历史概念是高度抽象化的历史基础知识,是理解历史的基础。学生只有理解了这些历史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概念范围内历史的各方面发展,但是,很多历史概念概括性非常强,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绝对化、固定化等固化思维的现象,因此我们在对历史概念讲授时,要充分发掘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向外延伸历史概念内涵,对历史概念中的“盲点”进行突破。如学生在学习掌握“分封制”这一历史概念时,很自然地认为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之后,分封制就在中国彻底结束。针对这个“盲点”,笔者及时引导学生突破这种固化思维,对分封制概念内涵进行了延伸。分封制在秦朝被郡县制取代,但是这种制度并没有完全消失,在汉初及明初,分封制还存在过相当一段时间。通过讲授,学生就很容易避免在这个问题上出现思维固化了。

2.拓展历史知识“盲点”的广度和深度。教师要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及方法拓宽历史知识“盲点”的广度和宽度,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地看待问题,学生在学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知识点时,认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后,中国古代皇帝在秦朝以后逐渐大权独揽,从而很容易得出皇帝可以为所欲为的极端认识情况。为了突破这个历史知识“盲点”,笔者拓宽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强调了如下几点:从专制主义发展趋势及理论上来讲,皇帝的权力是在不断加强的,这是事实,但同时也要看到,理论和实践,理想和现实是有一定差距的,我们要把握具体时代和某个皇帝的实际情况,不仅要关注制度层面的设计,还要看实践中的效果,多角度地审视,这样才能得出准确的历史。历史上秦朝以后封建王朝的君主权力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可以为所欲为,它有制度层面的制约,同时也跟君主个人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这样的启迪和讲授,学生突破了在这个知识点上的固化思维,从而能客观、正确、全面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演变。通过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历史,很容易突破学生的固化思维。

3.利用史学前沿观点阐述历史知识“盲点”。教师要留心史学研究的动态,利用前沿史学观点多角度、多侧面、发展地阐述历史知识,从而突破历史知识中的“盲点”。如在讲《义和团》时,我除了讲授义和团方面的知识外,还介绍了百年来的“义和团”观的形成与转变。百年以来,“义和团”观经历了从世纪之交的“乡团” “拳匪”到辛亥革命前后的“野蛮行为” “野蛮革命”,从新文化运动中的“封建蒙昧的象征”到民族危亡时的“反帝爱国的革命”,从建国后“以阶级斗争为纲”意识形态下的“近代革命的高潮”到文化大革命中的“反帝反封反修的前驱”,从八十年代消除神话的“祛魅”到九十年代至今学术认知的深化等几次比较大的反复,通过义和团观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突破了对义和团运动进行评价的“盲点”,让学生理解在不同历史背景及史观影响下,评价历史事件是不一样的,从而突破学生对义和团运动进行评价的固化思维。

4.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知识“盲点”。历史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冲破精神枷锁,突破固化思维。笔者上《鸦片战争》这一课,学生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时,提出了一个论断“落后就要挨打”,这也是一个固化思维的答案。这个论断只是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作为原因分析,但不是绝对因素。为了进一步改变学生的这个固化思维,笔者设置了这样两个问题:“落后就要挨打吗?”和“先进就不要挨打吗?”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学生很难理解,因为在约定俗成的结论中,落后就是要挨打,先进自然不要挨打。经过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后,笔者通过历史事实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落后不一定就要挨打,先进不一定不要挨打”。笔者问学生宋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相比,是先进还是落后?学生回答当然是宋朝遥遥领先,于是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宋王朝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方面的先进表现,接着笔者进一步进行点拨,就是这么一个先进的宋王朝与周边落后少数民族政权的边境战争中处于劣势,但最后被落后的少数民族所灭。还有满族入关入主中原,都是“落后文明”打败“先进文明”。同样在欧洲也一样出现过蛮族入侵,战胜先进文明的许多案例。伟大的抗日战争,与日本相比,中国落后很多,但最后我们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因此,落后不一定就要挨打,先进就不一定不要挨打;落后也不一定就一定被打败,先进也不一定就会获胜。因此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具体分析,而不是用论断、规律进行简单地分析、总结和静止地看待问题。

总之,运用历史知识“盲点”进行教学,能很好地突破学生的固化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探寻方式方法,那么突破学生学习历史的固化思维就指日可待!

猜你喜欢

盲点历史教学历史
抓安全“盲点” 防“乐极生悲”
盲点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新历史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莫被亮点遮盲点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