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资购商是中国经济的正确选择
2016-11-15顾雏军
顾雏军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亟须国外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而国际上正在兴起由工业发达国家主导的第四次产业大转移。招商引资是我国基于当时基本国情和世情而提出的一项重要国策。这项国策的根本目的是希望通过引入国外项目和资本,获得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进而提升我国整体经济实力,从而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一定的话语权。
三十多年过去了,招商引资在我国确实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招商引资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招商引资增速开始减慢,项目大量向房地产、金融业等领域集中,而制造业项目开始急剧萎缩,一些低端制造业流向东南亚、一些中高端制造业则回流发达国家。
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原先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近年飙升,人口红利消失。原先依靠我国低廉的生产要素价格赚取巨额利润的外国企业无心恋战,重新调整其全球产业布局,将一些工业制造项目撤出中国,导致我国出现产业的平庸化趋势。本质上讲,招商引资吸引来的企业仅仅是把中国制造放在价值链的中低端,并没有把核心技术带入中国,我国原先期望的技术溢出效应十分有限,一旦中国生产成本优势不再,缺乏忠诚度的外国企业便会迅速抛弃中国转往他处,而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的我们的自主企业还不足以在世界市场上独自撑起中国制造这杆大旗。
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处于一个历史的转折时期,作为国民经济主体的制造业亟须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2015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正式提出了中国制造强国建设分“三步走”战略。在这个战略的指导下,结合当今的国际形势以及我国自身的发展条件,我认为,要想迅速实现工业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打造具有国际尖端竞争力的工业制造体系,必须牢牢抓住当前难得的机遇,以国际视野和开放心态,实施“引资购商”的新战略!
“引资购商”是指在政府的引导下,募集多方资本构建产业基金等资本容器,聚焦经济支柱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选择处于国际先进乃至顶尖水平的国外制造企业作为目标,发起控股并购或整体并购,将零配件和总装制造逐步复制至中国,挟世界顶级品牌和技术以及中国制造成本优势,不仅占据中国市场的主场优势,而且进一步提升国际市场的领导地位,进而夺得全球市场的行业定价权与规则制定权,最终形成政府、投资者、企业和劳动者多方共赢的局面。
与“招商引资”依靠行政优惠措施吸引外资不同,“引资购商”依靠的是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化为主的跨境并购、重组、整合获取和整合国际高端生产要素,借以快速学习、消化和吸收西方先进的工业技术、管理经验、研发和供应链体系。借助全球资本和中国市场融合所形成的千钧之势,“引资购商”将能够迅速在国内制造业几十个行业中形成新的增长点,其与中低端制造业外流的对冲力度强大,可谓带动国内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最行之有效的手段。
“引资购商”在当前的国内外经济条件下是完全可行的,也是十分紧迫的。我国在招商引资阶段形成了良好的工业基础和庞大的外汇储备,这是“引资购商”战略落地的有利前提条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具规模也最具潜力的市场,其所蕴含的巨大商机举世称羡,一旦有“引资购商”所带来的高投资效率和高劳动收入支撑,将切实体现消费驱动的经济拉动效果,中国将再次成为全球投资者和企业家取得商业成功的宝地。
虽然中低端传统成本优势流逝,但是我国在中高端制造业上尚存一定的成本优势,还没有被发达国家完全挤压,这一成本优势通过“引资购商”战略加以整合和利用,不仅能继续延续我国制造业的传统优势,而且依靠巨大市场腹地形成的战略纵深,将激发出创新潜力,从而能培育出新的国际竞争力。
当前,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正处于产业遭受重创、汇率持续走低的经济低迷时期,正是我国企业走出去、融入世界经济、重新调整国际分工定位的大好时机。我们要利用世界经济周期的低谷,抢在其他国家还没有摆脱困境和成功转型之前,利用其他国家无法攀比的庞大外汇储备,抓住时机“引资购商”,加快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步伐,扭转制造业平庸化和产业空心化趋势,促进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可持续提高,借机化解迫在眉睫的地方债务和房地产泡沫。我们目前的形势可谓是千载难逢,“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引资购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重大。简而言之,在国内,“引资购商”可以加速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刺激内需和激发消费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国外,“引资购商”可以提高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获得国际产业分工中的高端主导地位。“引资购商”是一种增值型、正反馈的对外投资,通过实施“引资购商”,我国的对外开放必将从量的增长发展到质的飞跃。而“引资购商”与“一带一路”之间形成双轮驱动、双向开放的互补性,将为我国的全面开放和深化改革打开一个波澜壮阔的全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