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历史沿革(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
2016-11-15文/刘坚
中国粮食经济 2016年8期
文/刘 坚
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历史沿革(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
文/刘 坚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频繁更替,兵燹连绵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受到前所未有的大破坏,粮食储备事业也遭到了长时期的摧残并在艰难中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和籴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军事的需要,为了获取军需战略物资,南北政权纷纷采用“和籴”,即用官府出资向百姓征集购买粮食的方式,充实军粮库存。在北魏后期,还在徐、兖、荆、郢等州设有和籴使或和籴大使。《魏书.食货志》记载,北魏孝明帝时“收内郡兵资与民和籴,积为边备也冶。《北齐书》记载“诸州和籴粟运入邺城”,都反映出和籴成为当时解决边储(军粮储备)的重要措施。”
北魏的储粮救灾
公元488年,北魏孝文帝时期发生大旱灾和牛瘟疫,京城饥荒。朝廷下诏允许民众迁徙,沿路给予粮食,到达目的地,当地三长负责供 给这些灾民食用。……然后开仓赈济。次年,分出州郡正式租调的2/9以及京城度支部门每年的节余,由专门官员管理,用于丰年买粮储存入库,歉收之年则加价1/10卖给民众。如此一来,民众必然努力耕田以卖粮买绢,积蓄钱财以便荒年买粮。
时断时续的常平仓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萧条,粮食储备思想多为旧论重提,无重大突破。由政府在丰年谷贱时出资收购粮食(和籴),歉年谷贵时再低价出售(平粜),这些类似常平仓的政策措施,也在不同时期,不同政权统治之下不断出现,实行得比较好的是西晋和北魏,对社会发展还是产生了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