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肖邦两首波罗乃兹舞曲曲式结构比较研究

2016-11-15张倩

歌海 2016年5期
关键词:波罗曲式舞曲

●张倩

肖邦两首波罗乃兹舞曲曲式结构比较研究

●张倩

波罗乃兹舞曲是肖邦的钢琴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两首舞曲分别创作于1821年和1840年,为肖邦华沙时期和巴黎时期的作品。将通过对其《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和《升f小调波罗乃兹舞曲》(op.44)曲式结构的分析,从结构的方整性、三部性以及中部的结构等方面,探讨两首舞曲在结构上的异同点。

肖邦;波罗乃兹舞曲;曲式结构

一、肖邦与波罗乃兹舞曲

肖邦(FryderykFranciszekChopin,1810—1849),出生于华沙郊区的热拉佐瓦沃拉,是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代表人物,素有“钢琴诗人”之称。肖邦是浪漫主义时期唯一一位全身心献身于钢琴的作曲家,他的作品体裁涉及范围很广,包括玛祖卡舞曲、波罗乃兹舞曲、前奏曲、练习曲、回旋曲等,其中,波罗乃兹舞曲是肖邦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波罗乃兹舞曲”也称“波兰舞曲”,是一种流行于波兰民间的舞蹈音乐。波罗乃兹舞曲庄严缓慢,具有贵族气息的三拍子舞曲。波罗乃兹舞曲在肖邦的创作中体现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这种舞曲来源于波兰贵族沙龙的伴奏音乐,音乐稳健,三拍子,乐段结束时常常有固定音型。在结构上,肖邦进一步扩大了它的空间,极富创造性的使这种舞曲的体裁达到了新的创作领域。

二、肖邦两首波罗乃兹舞曲曲式结构

肖邦《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创作于1821年,是肖邦在华沙学校时的作品,当时肖邦只有11岁。他创作这首舞曲是为了献于A.齐文尼先生,作为肖邦的钢琴老师,他给了肖邦莫大的帮助。其整体曲式结构图如下:

图1 肖邦《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曲式结构图

这首波罗乃兹舞曲的曲式结构为带有三声中部的三部曲式,其结构较为清晰,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划分都十分的明确,呈示部、中部和再现部均由再现三段曲式组成,无论在结构上还是调性上都符合传统三部曲式的结构布局。

另一首编号为的《升f小调波罗乃兹舞曲》(op.44)创作于肖邦巴黎时期,大约在1840—1841年,是他献给夏尔·德·博沃公爵夫人的一首舞曲,这是一首真正的钢琴交响诗,但它的形象不是凯旋欢庆的,而是深刻戏剧性的。其整体曲式结构如图2。

图2 肖邦《升f小调波罗乃兹舞曲》(op.44)曲式结构图

这首作品是三部曲式,但是各部分的结构相对较为复杂。呈示部采用类似于三部五部曲式的结构;中部更是采用集合性的中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三段曲式,而第二个部分可以分为六个乐段,每个乐段都是变化重复的关系,其中还包含两个展开型的段落;再现部省略了呈示部的两个段落,形成了一个再现三段曲式。

三、肖邦两首波罗乃兹舞曲的结构异同点

肖邦的《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和《升f小调波罗乃兹舞曲》(op.44)分别创作于肖邦华沙时期和巴黎时期的作品,在其创作的早期,受到波兰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其创作的思路十分的清晰,曲式的结构也十分明朗。而在其创作的晚期,他受到生活的影响,作曲的风格与往日大不相同。

(一)肖邦两首波罗乃兹舞曲的相同点

肖邦这两首作品的创作时期和创作背景虽然不同,但是在这两首作品中,传统三部曲式的影子依稀可见,特别是华沙时期创作的《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更是完全遵循传统三部曲式的结构。因此,这两首作品无论在整体结构和内部结构中,都有其相似之处。

1.结构的三部性

三部性原则是在呼应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就是在遥相呼应的两个部分之间插入一个中间部分。而三段曲式和三部曲式是按照三部性原则组合而成的曲式,三部曲式是三段曲式的扩大形式,它的三个组成部分(或至少其中一个部分)的结构为大于段落的曲式。这两首波罗乃兹舞曲都是由呈示部、中部、再现部三个部分组成的三部曲式。

除整体结构外,其结构的内部也有很多符合三部性原则之处。《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的三个部分都是由三段曲式组成;《升f小调波罗乃兹舞曲》(op.44)呈示部、中部的第一部分和再现部也都是由三段曲式组成,是在三部性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结构的方整性

方整性乐段的最大特点就是一个乐段中乐句的数量以及组成乐句的小节数都为偶数的乐段。在《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中,除了呈示部主题由3个四小节的乐句组成之外,其余乐段均由方整性乐段构成;《升f小调波罗乃兹舞曲》(op.44)的结构更加方整,除了中部第二部分的呈示段由五个四小节乐句组成之外,其余均由方整性乐段构成。

3.呈示型的中部

三部曲式的中部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三声中部,另一种是插部。三声中部通常在带有三声中部的作品中,作曲家一般用“Trio”来标注。在《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的曲谱上,肖邦就用了“Trio”来表明其呈示性的中部。

谱例1肖邦《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40-47小节

另一首《升f小调波罗乃兹舞曲》(op.44)中部的第一部分虽然没有明确的标志表明其结构,并且没有明确的和声终止,但是根据材料的对比也可以将其划分为并置型中部的三段曲式。

谱例2肖邦《升f小调波罗乃兹舞曲》中部第一部分呈示段主题(84-87小节)

谱例3肖邦《升f小调波罗乃兹舞曲》中部第一部分中段主题(104-107小节)

(二)肖邦两首波罗乃兹舞曲的相异点

即使肖邦这两首波罗乃兹舞曲在整体结构,内部结构方面都有其相似之处,但是由于肖邦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使其晚期的作品带有更多的个人情感因素,与早期的创作相比有不少的创新之处。

1.三声中部与集合性中部

肖邦《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与《升f小调波罗乃兹舞曲》(op.44)的中部除了带有呈示性的特点之外,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中部可以划分出的数量的多少。《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的中部为三声中部,段落明确,结构方整。而《升f小调波罗乃兹舞曲》的中部为集合性中部,可以明显的分为两个部分。

集合性中部就是将三部曲式中规模较大的中部划分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部分,并将这几个部分联结在一起,形成一种并列的中部,使全曲都带有组曲性。集合性中部的各个部分既可以是呈示性段落,又可以是展开性段落。就像肖邦这首《升f小调波罗乃兹舞曲》(op.44),它的中部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三段曲式,带有呈示性,而第二部分为一个由一段曲式材料展开形成的展开性段落。而与《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最大的区别也正是在于它中部第二部分。这段展开性段落一共可以划分为六个乐段,都是根据一个主题变化发展而来。

集合性中部的第二部分E乐段一个由两个变化重复的乐句组成,并带有7小节的补充,带有呈示性。后面的五个乐段都是由这个主题变化发展而来,其中,E1、E3段转向E大调,E4乐段转向了B大调,其中还包含E2和E6两个段落为展开性段落,由主题乐段展开而来。所以,这首波罗乃兹舞曲的中部既带有呈示性,又带有展开性。

2.再现部的完全再现和变化再现

肖邦这两首波罗乃兹舞曲结构的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其再现部。《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的再现部是完全再现,肖邦甚至没有采用过多的变奏手法,而是直接在中部结束时标有“D.C.”的标志,代表着重头再来的意思。

而《升f小调波罗乃兹舞曲》(op.44)的再现部属于变化再现,虽然主题材料与呈示部基本相同,但是肖邦采用变奏手法使得作品的织体更加的丰富。不仅如此,他还将呈示部中的三段五段曲式缩减为三段曲式。

四、结语

肖邦这两首波罗乃兹舞曲的结构都是按照传统三部曲式的结构发展而来的,特别是《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它完全符合传统三部曲式的结构原则。而《升f小调波罗乃兹舞曲》(op.44)虽然结构相对较为复杂,但其遵循传统的结构形式还是较为明显的。虽然如此,这两首波罗乃兹舞曲每个部分的结构有大不相同,仍然能够看出肖邦在华沙时期和巴黎时期的创作结构和手法的变化。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高为杰,陈丹布.曲式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张倩,女,供职于烟台南山学院。

猜你喜欢

波罗曲式舞曲
冬的舞曲
瑶族舞曲
变体曲式的“再变”及结构范畴的结合
论并列曲式的审美特征
小熊波罗不想睡觉(二)
小熊波罗不想睡觉(一)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
2013年波罗车充电指示灯异常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