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机制研建与实践*
2016-11-15李鸿杰虎保成
李鸿杰,虎保成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天水 741020)
“2+2+1”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机制研建与实践*
李鸿杰,虎保成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天水741020)
“十二五”以来,中国大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已形成了完整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同时在职业教育立交桥建设方面开展了不少尝试。但中高职衔接教育还处在初期阶段,还缺乏区域性的科学有效的机制指导。为了解决“2+2+1”中高职联合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关键问题,通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中职学生入学与专段、中职生继续培养、专科高职生培养、中职人才培养方案构架、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构架等在内的系统化的教育教学运行机制,为同类院校开展同类工作提供参考。
“2+2+1”;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机制
我国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设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开始,逐步发布了《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等一系列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促进中高职衔接教育发展的重要文件,各地、各院校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1~3]。至2015年,我国已形成了完整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也探索形成了多种“中职—专科高职”、“高职—应用本科”、“中职—应用本科”衔接教育模式。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从2012年开始,针对“2+2+1”中高职衔接教育教学进行研究与实践,现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供国内同类院校参考。
1 “2+2+1”中高职衔接机制
“2+2+1”中高职学制式衔接教育的基本运行框架为:初中毕业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2年后,通过考试或考核,注册高职学籍,到高等职业学校(专科学校)学习2年,然后到企业顶岗实习1年,成绩合格者获得高职学历,颁发三年制高职毕业证书。
1.1“2+2+1”中高职衔接的基本原则
从“2+2+1”中高职衔接设计出发,在衔接机制中要遵从“以人为本、就业导向、能力递进”原则,这也是该教育模式的优势所在。简单来讲,“以人为本”就是充分体现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中专阶段升学或工作的意愿;“就业导向”就是在中职阶段与高职阶段始终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条件,依就业环境与学生意愿做出中职就业或高职就业的选择;“能力递进”就是紧扣中职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实现中职到高职教学环节的内涵对接与职业能力的迁移递进。
1.2“2+2+1”中高职衔接教育教学机制
从衔接原则出发,在调研、掌握中职高职专业教育运行现状的基础上,依据系统化理论,通过比较研究、研讨归纳等方法建立联合人才培养运行机制。通过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接轨,课程统筹,实践运行,进而形成符合实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使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方面形成延续与提升。
在“2+2+1”衔接模式中,衔接基础是学制衔接,衔接本质是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中高职毕业生的岗位职业能力,衔接的关键是课程设置衔接与课程内容的衔接。教育教学机制如图1所示。
“2+2+1”模式中,中职学生培养中的升学与就业的双重特性,造成了该衔接模式的复杂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存在中职学校与高职学院两个主体的分段培养,又存在着课程的衔接与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是教学实施的难点,需要高职学院、中职学校、合作企业等办学主体紧密合作,以学生为中心,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为抓手,形成严密的衔接教育教学实施机制。
图1 学制式“2+2+1”中高职衔接教育教学机制
2 “2+2+1”中高职衔接教育教学机制的关键内容
2.1人才培养目标(A)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和民族传统工艺振兴需要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专科高职教育应强调“实践性”“技术性”特征,是为技术生产领域培养能够应用较为复杂的技术进行熟练生产、并能够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中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中职教育应充分体现“实践性”特征,同时因部分学生有继续升学发展的需求而体现出“基础性”特征,重点是为生产领域培养能够完成熟练常规生产的初、中级技术技能人才[4]。
2.2中职学生入学与专段(B)
初中生依自己的意愿进入“2+2+1”班级学习,注册中职学籍。学生按照“2+2+1”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前两年的学习,学业合格后,参加转段升学评价。依据高职招生计划与综合考核成绩,学生被高职院校录取后,即进入相应高职院校继续进行3年学习。对初次转段评价未录取的学生,如有进入高职学习的意愿,可在下一级同专业“2+2+1”班级继续学习一年,参加下一年的转段评价。
转段评价是“2+2+1”中高职联合人才培养中的重点环节,考核以“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为主,内容要重点体现中职阶段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也要体现高职阶段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保证培养的连续性、衔接性和贯通性。转段评价成绩一般由三部分构成:两年课程成绩、转段考核成绩、综合评价。其中,综合评价由中高职院校双方共同商定,主要评价学生在校期间的德育成绩、专业综合能力(技能证获取)和社会实践能力。在校期间参加全国或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并获三等奖以上、且德育成绩合格的中职学生,可直接转段进入高职阶段学习。
2.3中职生继续培养(C)
参加初次转段测评未录取的学生,如无下一级同专业班级,或再无转段升学意愿,则在中职学校继续学习一年(同专业跟读或单列班),修完第三年课程,学业合格、符合中职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的学生,取得中职毕业生并就业。
2.4专科高职生培养(D)
对转段进入高职院校的中职生,注册专科学籍。按照“2+2+1”人才培养方案,继续进行两年的高职校内学习与一年的顶岗实习,学业合格,达到人才培养标准,注册专科学历,取得专科毕业证书。
2.5中职人才培养方案构架(E)
中职人才培养方案在时段上由中职前两年与中职第三年组成,在学习课程上由前两年课程与第三年课程组成。中职前两年的课程为中职生与“2+ 2+1”高职生共同课程,因此,前两年课程的设置及授课内容对“2+2+1”学生培养非常关键,课程既要满足中职生的需求,又能支撑高职阶段的学习。
中职前两年在开齐开好美育、语文、数学、英语、历史、体育与健康、计算机应用基础等文化素质课的同时,按照专业课开设计划及专业发展需求,开设所有专业基础课,课程学习内容能够支撑高职阶段课程的学习。在中职阶段第4学期要开设1/3左右的专业课,制订符合中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教学标准,课程教学理论与技能适合中职专业人才规格要求,并为高职阶段进一步学习打下专业基础。
对个别未能转入高职院校学习的中职生,需要在第三年开设中职专业中剩余的专业课,并完成顶岗实习。
2.6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构架(F)
高职(专科)人才培养方案在时段上由中职前两年与高职三年组成,课程上由中职前两年课程、高职前两年课程与一年顶岗实习组成。高职三年的学习中,不再开设专业基础课,主要开设文化素质拓展课、部分专业课,专业选修课。
高职前两年课程中,文化素质课除按开设军事训练与军事理论、大学思想政治、大学体育外,开设大学英语、专业英语、应用文写作、高等数学等公共基础课,依专业需求开设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等基础课,并开设美育、心理健康、公共关系等选修课。高职前两年开设的专业课程中,包括部分中职阶段已开设的部分专业课程和未开设的专业课程,对中职与高职阶段都开设的部分专业课,依据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能力要求,遵照教学内容连续与不重复、知识与能力提升的要求,研建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明确课程在中职阶段与高职阶段的理论与技能要求。在高职阶段,除了开设满足专业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外,通过选修课方式,开设专业拓展课、就业创业课、科技活动课,满足复合型、发展型、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
3 人才培养实践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于2012年底启动 “2+ 2+1”中高职衔接分段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学院2013年与省内14所中职学校联合,实施了园林技术、林业技术、工程测量技术等5个专业的中高职“2+2+1”分段人才培养工作,招生计划500名;2014年与省内24所中职学校联合,开展了林业技术、森林生态旅游、生物技术及应用、水利工程、计算机网络技术等15个专业的联合人才培养工作,招生计划685名。2013级“2+2+1”学生于2015完成了转段升学工作,通过综合测评,5专业的400名学生进入学院就读高职专业。通过中职学业水平、高职入学能力测试、在校生调查,初步反应出了良好的衔接教育效果。但由于2013级“2+2+1”学生还未毕业,故最终联合人才培养质量还需进一步跟踪评价,同时,在一个培养周期完成后,需要依毕业生就业状况、毕业生意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1] 马素萍,景圣琪.中高职教育立交桥构建应关注的五个维度[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5,31(3):111-113.
[2] 陆国民.试析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12,(17):35-37.
[3] 张菊霞.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若干关系梳理[J].职教论坛,2013,(7):18-20.
[4] 鄂甜.中职、专科高职和应用技术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分层解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总779):13-17.
G710
本文来自学院“十三五”自列重点课题—中高职联合人才培养方案的研制与实践(课题编号:J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