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家庭的困惑、温暖与感动
——电影《洋妞到我家》导演创作谈

2016-11-15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娜塔莉皮皮

陈 刚

(中央戏剧学院 表演系,北京 100710)

中国式家庭的困惑、温暖与感动
——电影《洋妞到我家》导演创作谈

陈 刚

(中央戏剧学院 表演系,北京 100710)

影片《洋妞到我家》以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为窗口,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家庭以及孩子的教育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从拍摄的美学追求上来讲,本片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为了创造出观众认可的真实、鲜活的人物形象,演员精益求精、不畏艰辛。

电影;《洋妞到我家》;互惠生;教育;演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但同时,工作强度、生活节奏和精神压力也增加了。与影片中的秦文娟和苏有志夫妇一样,大多数人要考虑孩子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收入、婚后的爱情、生存环境以及快速发展与获得幸福感之间的矛盾关系等诸多问题,来自生活的真切感受给了笔者创作这部影片的灵感与动力。

一、轻喜剧风格包装下的文化思考

影片《洋妞到我家》是一部轻喜剧电影,但导演在轻松的喜剧包装下,思考的却是当下的一些热点话题。片中的妈妈文娟和爸爸有志对于孩子的教育理念、是否移民等的冲突,都是其人生观、价值观在社会现实面前的一种碰撞。影片中的文娟是个被生活挤压,对未来生活感到紧张、恐惧的怨妇型妈妈。她神经紧张,一开口就是“快、快……”。她的眼中只看到生活的阴暗面,满腹牢骚,看不到身边的幸福,是一个需要提醒幸福的人。女儿是她生活的全部寄托,以至于生女5年来与丈夫各居一室,感情变得淡漠。为了孩子,她一心要出国,以为只要出国了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有志是位性格乐观,能隐忍、宽容,工作能力强的男人。然而,他虽然事业上升空间大,但当下挣钱少,这是妻子对他不满的焦点。在孩子的教育上,他认可互惠生娜塔莉的一些理念。他不愿出国,反对妻子移民……

文娟和有志这两个人物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他们是当下中国社会中产阶级的代表,对他们的生存状态和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探讨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众,大家都生活在当下的社会中,对于影片主人公们的所思所想一定会感同身受。

《洋妞到我家》的题材是非常新颖的,以前在艺术作品中从未涉及。这不是艺术家们视而不见,而是因为其本身就是一个新生事物。影片中提到的Au pair——“互惠生”这个概念,对中国人来说是改革开放后的事情。在80年代后期,会有一些学生到西方国家留学,住在别人家里,帮忙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来换取免费的吃住。而影片中洋妞来到中国家庭,以帮助孩子营造一个英语口语环境来换取吃住和学习中文,是近两年才出现的新生事物。影片中的互惠生娜塔莉是个充满青春朝气、热情奔放的南美姑娘。她不拘小节,是人们常说的很“二”的那种女生。她有着强大的气场,无论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以自身的魅力很快征服身边的人。尽管有些不择手段,但她从不向困难低头,生存第一就是她的现实法则,她是个能在夹缝里生存的人。刚到中国时,娜塔莉比较自私、现实,她对中国的兴趣是从物质开始的,因为中国的小商品又好又便宜。在和中国家庭相处后,她被中国式的亲情所温暖和感动……

通过洋妞的到来,不仅可以从一个西方人的视角,来关注和评价我们的生活,还可以将本片作为一个向世界展示当今中国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外国观众可以看到中国家庭真实的生存状态。同时,洋妞的西方背景又带来了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之间的碰撞,这样多种思想、理念和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复杂冲突,带给了这部影片关注生活、探讨生活的更为宏大的国际视野和思考的丰富体量。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部电影的故事线,笔者认为是:一个本来就不和谐的家庭在互惠生进入后遭遇了更大的冲击,通过不断地碰撞、磨合,这个家庭最终走向和谐。

二、现实主义精神的艺术表达

内容决定形式。从美学追求上来讲,本片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这部影片不造梦,一切处理都遵循现实生活的逻辑。但这并不是说影片只是简单地再现自然生活,影片的创造意识体现在对于生活中美的发现和选择,并由此创造出一幅具有生活质感的美的画卷。在摄影方面,我们追求机位角度丰富,构图精致,画面清新靓丽。拍摄方法以运动镜头为主,景别的反差也较大,使画面在剪辑时形成一种画面节奏的变化和视觉冲击力。同时,本片还包含了大量谐趣色彩、戏剧色彩等不同音乐类型的配乐。这些配乐的使用,对于强化整部影片的轻喜剧风格和形成全片轻快的节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由台湾著名歌手黄小琥演唱的主题歌《只因为你》,更是感人至深。另外,动漫表现手段的运用也是我们这部影片的特色之一。在片头通过夸张、鲜明的动漫形象来介绍和刻画影片中的主要人物,不仅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强化了本片的轻喜剧风格。

就总体风格而言,这是一部轻松愉悦的轻喜剧影片。语言幽默机智,节奏轻松明快,同时也不乏具有情感和视觉冲击力的场面。尤其是在一些情感戏段落,我们不惜镜头地把情感深凿下去,张扬出来,强化了戏剧张力,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感,让观众在欢笑声中感受到生活的不易与辛酸。

三、戏里戏外明星演员的倾情付出

在《洋妞到我家》这部影片中饰演妈妈秦文娟的徐帆和饰演爸爸苏有志的陈建斌,都是我国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与他们讨论角色是一件很惬意的事,他们对角色都有深入的理解和精准的把握。为了创造好这样一个典型的心里只有孩子没有自己的妈妈形象,徐帆还特意剪了短发。因为是一位完全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的妈妈,是没有时间关注自己和打理自己的长发的。剪发对于常人来讲可能是日常生活中最平常的事情,但是对于演员来说,尤其是女演员,剪发是一件关系到她的外部形象定位和创作计划安排的大事。一般来讲,女演员对于自己的长发非常看重,因为它有着多种创造的可能性。一旦剪成短发,自身则会受到一定的局限,在接下来的作品创作时,可能遇到一些造型方面的困难。徐帆为了创造好文娟这个人物形象,在自己的造型上做了这么大的改变,让人非常感动。不仅如此,作为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为了角色的创造她没有半点明星架子。为了和剧中扮演皮皮的小演员陈一诺建立真挚的母女情感,徐帆在开机前就像妈妈一样带着孩子玩,给她讲故事,陪她聊天,还特意把小演员陈一诺带到家里去和自己的女儿交朋友。在拍戏的间歇,徐帆也经常给小演员买蓝莓、莲子等零食,像妈妈一样一个一个地剥了皮喂给她吃,并美其名为“喂小鸟”。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俩人的母女之情越来越深厚,孩子对这个“妈妈”非常喜爱。有时候,陈一诺小朋友到了现场没有看到徐帆还说:“今天怎么没有见到妈妈呀!”陈一诺很惦记她,这对母女之间的人物关系就这样建立起来了。在这段时期,无论是戏里还是戏外,徐帆和一诺与真的母女没有任何差异。这就是一位表演艺术家在人物形象创造上所付出的努力,也是我们常说的“功夫在戏外”。

建斌也在自己的人物形象创造上做足了功课。首先从外部形象入手,他尽可能地靠近角色,寻找人物的自我感觉。他对所饰演的角色——有志的穿着打扮非常看重,服装挑选也是精益求精。一大早就和剧组一起去有志可能会去的服装商城,一件一件衣服、一双一双鞋地试穿,折腾了整整一天,直到我和他都满意,觉得符合有志的形象为止。

其实,作为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老师,笔者深知,演员对于人物形象的创造,不是说要到镜头前,以角色的名义说剧作家写的台词时才进入表演。而是在读剧本时,演员就被剧中跃然纸上的角色所吸引,进而进行人物构思,在心里形成角色的“心象”,并借此准备角色的服装、道具以及建立角色的人物关系,沟通相互之间的情感。在还没有进入拍摄场地之前,演员的创作就已经开始了。观众看到的是镜头前演员鲜活的表演,认同他们就是所创造的这个人物。其实那只是冰山一角,演员在后面做了大量细致而丰富的准备工作,这是观众所不知道的。两位演员敬业、专业的对于人物形象的准备工作,预示着我们拍摄的顺利和成功。也正因为如此,以他们的精湛演技和如此的工作态度所演绎的这样一对具有鲜明形象和复杂情感的中年夫妻,得到了业内专家和观众朋友们的喜爱和认同。徐帆在国内的金鸡百花电影节获得“最佳女主角提名”,在法国巴黎中国电影节上获得“最受欢迎女演员奖”,在英国万像国际华语电影节获得“最佳女演员奖”;建斌在俄罗斯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男演员奖”等一系列的奖项也顺理成章。由此验证了多年来笔者在中戏表演课堂上对学生所说的,表演艺术家的成就不是靠偶然性得来的,而是有它的必然性。两位演员这样认真地按照创作方法的要求,严谨地对待自己的作品,就是他们在表演艺术上获得巨大成就的必然。

互惠生娜塔莉的饰演者吉妮娜,是在哥伦比亚非常活跃的青年演员。她身上那种永远使不完的劲儿和能够点燃身边人的热情,完全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娜塔莉!在与她分析角色和拍摄的过程中,发现她是一位有着非常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充满了创造性、想象力的演员,同时她也是一位非常敬业的年轻演员。就像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对于演员来说“戏比天大”。在拍戏的过程中,实际上演员要忍受很多常人不会碰到的问题。例如,剧中有一场戏是娜塔莉希望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接近皮皮,因为一开始皮皮并不接受娜塔莉。在影片中,娜塔莉钻到了一个大玩具熊里边和皮皮做她喜爱的藏猫咪游戏,皮皮最终发现了大熊里的娜塔莉,两人高兴地玩闹起来。拍摄这场戏时,正值8月下旬北京最热的季节,酷暑难耐。而我们整个“家”是在棚内搭景拍摄,棚内简直像一个高温的蒸笼。并且,由于我们是同期录音,所以不能开空调,只能在拍摄间隙用大风扇统一通风。而这场戏在拍摄中,娜塔莉就要不断钻到这个封闭的玩具大狗熊里,里面还塞满了人造棉,呼吸都有些困难。待在里面的感觉可想而知。但这场戏又是娜塔莉和皮皮第一次开怀大笑、人物关系发生改变的一场重场戏。为了拍好这戏场,大家不畏高温,精益求精。看着娜塔莉一遍又一遍、一个镜头又一个镜头地拍摄这些内容,笔者真心为演员的敬业而感动。最终影片剪出来,这一段非常精彩,看到娜塔莉和皮皮开心大笑,观众认可俩人通过游戏关系发生了改变,成了好朋友。

扮演皮皮的陈一诺小朋友就是生活中皮皮的原型,她在生活里小名也叫皮皮。本来笔者还有些担心,怕一个5岁大的小孩子万一在现场不听控制就会很麻烦。一般来讲,在拍摄小孩子的戏时,会选择个头小、看着像这个年龄段,但实际年龄要比这个孩子大一些的小演员。这样小演员起码能在拍摄时遵守拍摄场地的规定,按照导演的要求认真努力地去做。而这次我们选择的皮皮真的就是5岁多的孩子,是很难把控的。但是,这部影片最核心的一个技术性的要求是,这个小孩的口语发音基本上应是母语,对于英文的口语要求非常高。而接触到的小朋友里,因为没有影片中家里有互惠生姐姐这样的学习条件,基本一听就是在国内学的中式英语。陈一诺因为自身的生活,所以英语口语比较好,最适合这个角色。为了影片的真实可信,只好冒一个专业上的险,其实心里非常没底。但是完全没有想到,一诺不仅非常成功地完成了创作任务,而且在拍摄中,可能是受影片中的爸爸妈妈——徐帆和建斌的带动,也非常认真敬业。仍是拍摄皮皮家那段戏时,因为棚里温度太高,一诺结束拍摄后回驻地休息时,还没走进房间就吐了,妈妈还责怪说怎么就不能再忍一会。皮皮说:“妈妈,我刚才在拍戏时就要吐了,但是我一直忍着,因为我知道我在工作,但是现在我实在是忍不住了才吐的。”孩子的话说得妈妈眼圈红了。作为这部影片编剧的妈妈事后告诉大家这件事,大家都为孩子的懂事而感动。在拍摄“皮皮坐地铁”这场戏时,因为我们要有大量的群众演员和拍摄器材进到地铁里,不能在地铁运营时间内拍摄,只能在夜晚12点以后,地铁公司专为我们加开了一辆车,以满足我们的拍摄需要。平常习惯早睡的孩子也和大家一起等到凌晨才开始拍摄,而她仍以非常饱满的热情投入创作。当笔者最后坐在影院里观看完成片时,真的非常感慨:孩子的表演非常精彩,她的付出为整个影片增添了一抹可爱、鲜活、温暖的色彩。影片在电影局审查时,张培森局长说:“这个小孩怎么选的,太合适了,演得太好了!感觉就是她在银幕上生活,摄影机对于她来说根本不存在。”很多业内的专业人士和观众都很喜欢她的表演,认为她真的做到了斯坦尼所讲的“我就是这个角色”。她在影片中以童真的,完全没有一点痕迹的表演彻底地征服了评委,获得了巴黎中国电影节“最佳儿童演员奖”和英国伦敦万像国际华语电影节的“最佳新人奖”。

皮皮不仅拍戏敬业,在现场还十分活跃。一会儿学场记姐姐报场次、镜号,一会儿又和服装、化妆的姐姐聊她喜欢皮皮的哪种发型。最有意思的是,她还在现场教建斌怎么拍戏。在一个镜头拍完的间歇,建斌放下手中的道具手包准备喝口水,皮皮马上走过来拿起包,递给建斌说:“爸爸,这个包你得拿着,不然下一个镜头,你没带包就不接戏了。”建斌忍住笑冲皮皮俏皮地说:“皮皮,这个专业的要求我还是知道的,我还是拍过几部戏的。”当时在场的人都忍俊不俊,笑开了。

《洋妞到我家》这部影片本来就是关注生活、以情感人的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戏里戏外也是处处演绎着动人的画面。有场戏是娜塔莉因为自己的疏忽把皮皮弄丢了,她以不吃饭并一直奔跑到筋疲力尽来责罚自己。文娟不仅没有再责骂她,还给她做了一碗面条。娜塔莉真正感受到中国母亲对她的这份母爱,把自己内心最隐痛的事情告诉了文娟,最终扑倒在文娟怀里痛哭。在一个镜头拍摄结束准备下一镜头的间歇,徐帆为了帮助吉妮娜保持上一镜头的情感状态,仍然一直抱着吉妮娜,并轻轻地拍着她,延续着剧中的情境。在这里,大家感受到的既是角色的母爱,同时也是一位表演艺术家对青年演员的一份关爱和呵护,戏里戏外都非常感人!后来徐帆还在拍戏之余请吉妮娜吃饭,徐帆说:一个年轻的女孩子这么大老远到中国来拍戏,其实挺不容易的,我就是尽我所能,让她在这里过得开心一点。

《洋妞到我家》这部影片有四位主要演员,四朵红花还要有许多绿叶来衬。最感动的是笔者的一些朋友:孙红雷、郭涛、佟丽娅、王千源、张晓龙、范文芳、李铭顺、金志文、邬倩倩和孙桂田,他们在这部影片中群星争艳、倾情出演,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他们中有笔者的同事、同学,也有我的学生和朋友。这部影片中许多的演员都是中戏学子,大家聚在一起拍戏,有时好像又回到当年在学院里一起讨论剧本、一起排练的感觉,虽然辛苦,但非常开心!红雷是我95级音乐剧班的学生,在9月10号教师节这天他应邀来饰演影片最后大场面高潮戏中的孙总。9月10号的北京仍然是很热的,尤其是当我们把灯光布置好以后,现场大厅的温度非常高。在一个有大段台词的长镜头里,红雷的戏非常好,对于孙总这个角色的诠释非常到位,但是当时机器运动的过程当中有些小瑕疵。考虑到当时实在太热,而且他里面的衬衫已经全部都湿透了,这个镜头如果剪断了用也是可以凑活的。于是就跟红雷说明了这个情况,结果红雷二话没说,决定再来一条,最终圆满地完成了这个镜头的拍摄任务。在我们拍摄幼儿园的一场戏时,佟丽娅虽然镜头不多,但是拍起来很费劲。因为是和小朋友们在一起的大场面,要顾及孩子们的情况,所以戏虽然不多,也拍了整整一天。

在全体演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这部影片获得了可喜的创作成果。在国内获得了两年一评的“五个一工程奖”、“金鸡奖最佳儿童片提名奖”;在国际影展上也收获颇丰,荣获了第九届巴黎中国电影节“最佳喜剧片奖”等3项大奖,在英国伦敦万像国际华语电影节获得“最佳青年影片奖”等4项大奖,在洛杉矶举行的中美国际电影节获得了“金天使大奖最佳儿童片奖”。由于我们这部影片已经放映,在东京国际电影节不能参加竞赛单元,但是被作为优秀影片展映,日方在展映结束后统计了上座率达到106.3%。也就是说,每场都有加座,在参展的优秀中国电影中排名第一。这部影片之所以受到业内专家和普通观众的一致好评和喜爱,与演员和工作团队精益求精的精神分不开。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

J905

A

1674-8883(2016)07-0172-03

陈刚(1967—),男,北京人,硕士研究生,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研究方向:戏剧影视表导演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娜塔莉皮皮
真爱的色彩
错过的圣诞节
联想
敲门
谁厉害
如此晨跑
和80个陌生男人“约会”周游世界
书低了
考前准备
守望爱情的铃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