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在紧要处
2016-11-15胡桂华
胡桂华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
文章一开头,作者用“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十个字把邹忌的形貌作了一个简括的介绍,接下去就写他三问谁美的事实经过。后面写了邹忌再一次“窥镜”而思其缘故,经过冷静思考,悟出了妻、妾、客赞美自己的原因,并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威王听后,说了一个字:“善”。仔细揣摩,我们会发现“善”字里藏着大乾坤。
透过“善”字可以帮助读者理解课文内容。
首先,要清楚“善”字是对什么作出的回应?从文章标题中的“讽”字来看,邹忌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暗示、比喻,委婉地规劝齐威王。讽谏的内容背景特别。课文先介绍邹忌的身材、相貌,肯定他是一个美男子,作为他自美和被别人赞美的基础。下面便分别向妻、妾、客提出“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想通过第三者的鉴定,来验证自己“美”到什么程度。而妻、妾、客的回答,都肯定了邹忌比徐公美,直到他亲眼见到徐公,才“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既然远不如徐公美,为什么人家却说自己比徐公美呢?显然有各自的原因,使他们没有勇气说出事实的真相。三人的回答,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明显不同。妻的回答多了“君美甚”三个字,表示了妻子的偏爱之情,用的是反问句,表示一种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口气。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三个字,但仍然用反问句,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的心理。客人的回答不仅少了“君美甚”三个字,而且不用强烈的反问语气,只是平淡地肯定邹忌美于徐公,只表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邹忌经过冷静思考,悟出了妻、妾、客赞美自己的原因,并准备以此为喻去讽谏齐王。而讽谏内容具体分为两层。第一层,先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就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第二层,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做比较,“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些都与邹忌的处境相同。在这里,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齐威王的“善”字就是对邹忌设喻说理的明确回答,显得水到渠成。
其次,要明白“善”字表明了威王怎样的态度?忠言利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良药能否做到利于病却不苦于口呢?邹忌就做了一剂利于病也甜于口的良药。邹忌作为一个美男子,与城北徐公比美,妻、妾、客分别作了回答。邹忌就是在“暮寝而思之”中明白了差异:妻说话较为随便,只要邹忌高兴,怎么说都可以。妾不敢不当妻的应声虫,还要尽量少说。而客毕竟是“外来”者,说话就较为谨慎,又要让自己高兴,又要不让人看出是阿谀奉承。妻偏爱自己,妾有点儿怕自己,客有求于自己,这样就决定了这三个人说的话总与事实偏颇;但由于三个人的地位、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这三者的偏颇又各不相同。于是邹忌从妻、妾、客的重重谄媚阿谀的包围圈里钻了出来,以自己为主人公,对齐威王现身说法,非常贴切,尽情尽理,收到良好的效果。齐威王的“善”字直接表明了自己的同意、赞许的态度。认同了邹忌的说理,接受了邹忌的看法,也采纳了邹忌的建议。“善”字包含了对邹忌讽喻的认可,以及对自己所受蒙蔽情况的反思,显示出齐王的矜持和尊贵。
再次,要关注“善”字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历史上的齐威王,即位之初,沉湎不治,内政不理,外敌并侵。可以说那时的齐国内忧外患,处于危机四伏的时期。邹忌对齐威王直言进谏,齐威王的态度很简括,只用了一个“善”字。文章的后一半写齐威王的纳谏经过,详详细细地写出了齐威王发布的命令的内容,不厌其烦地列出了“上赏、中赏、下赏”三等奖的评选标准,从一开始意见堆成山,提出批评的人“门庭若市”。而在一周年以后,他改恶迁善,就达到圣贤的地步,使人们“虽欲言无可进者”。并且写出了“群臣进谏”、修明政治带来的燕、赵、韩、魏“皆朝于齐”的结果。齐威王的接纳忠言和改恶从善,使齐国从内忧外患到“皆朝于齐”,终于奠定了齐国在东方七雄中的强大地位。肯定纳谏改过的好处无穷,一个统治者从谏如流的态度和方式淋漓尽致地写出,这就已经达到了塑造理想人物和理想事件的目的。历史上齐威王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进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国力日强。经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马陵两役,大败魏军,开始称雄于诸侯。又礼贤重士,在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稷门外建稷下学宫,广招天下贤士议政讲学,成为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到齐威王末年,齐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盛的国家。他广开言路,奖励进谏。如果把能否纳谏,以及纳谏程度是衡定一个君主是否开明、以及开明程度的一条重要标准。齐威王无疑是一个佼佼者。齐王只有一个“善”字的回答,从侧面烘托出邹忌的智慧,和他劝谏方式的成功和劝谏技巧上的把握,反应的是邹忌提出建议的正确性,以及齐威王对于建议的正确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