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教育测试与评价对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初探
2016-11-15李爱红
李爱红
【内容摘要】以高考题为载体,从内化学生政治认同、巩固学生理性精神、持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等三个层面,初步探讨了甄选和创设恰当的时政教育测试与评价对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影响,彰显学科质量评价的实用性与德育性。
【关键词】核心素养 时政测试与评价
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核心素养成为热门话题。本文以高考真题或模拟题为载体,初步探讨引进时政情境测试评价对培养学生政治核心素养的影响。
一、甄选具体真实的时政测试情境内化学生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具体到我国,简而言之是指学生能够确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与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离开具体真实的生活或时政情境,学生无法感悟到政治学科的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也就无法内化自己的政治认同。所以在高考试题或模拟题中注重甄选具体真实的时政测试情境,让国家意志在试题中得以呈现与无形渗透,着力培养新一代青少年的政治认同。如今年全国1卷第38题的“一带一路”,全国2卷第38题的党坚持绿色发展战略,全国2卷第39题的国务院“实施精准扶贫方略”等,这些具体真实的时政测试情境,以农厚的时代气息,让学生了解国家大政方针与开拓知识视野的同时熏陶核心价值,从而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产生认可与赞同,彰显政治学科特色与功能。
二、创设复杂多样的时政测试情境巩固学生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面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作出理性的解释、判断和选择,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文化自信,以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促进社会和谐。
高考考试大纲所考查的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与探究”的四大能力,也直接指向理性精神中的“理智、自主”等思维品质,突显了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并“作出理性的解释、判断和选择”“以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促进社会和谐”。但所有的这些能力的实现都离不开复杂多样的生活或时政情境,因而以能力立意的各种试题尤其是高考题,更注重构建复杂多样的时政测试情境。如今年的全国1卷第38题(1)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知识,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为什么能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推动“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对沿线国家和中国是双赢的选择。这些试题情境的设置涉及的主体越多,主体相互作用越强烈,观点立场或价值观、利益越多样,情境越复杂多样,学生在限时测试中“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越能反映学生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让学生在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探究中梳理自己的思维,坚定理想信念,以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巩固理性精神。
三、发挥内趋唤醒的测试评价持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直到你摆脱了教科书,烧掉了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了你为考试而背熟的细节,这时,你学到的知识才有价值。你时刻需要的那些细节知识将会像明亮的日月一样长久保留在你的记忆中;而你偶然需要的知识则可以在任何一本参考书中查到。”这种时刻需要的细节知识,爱因斯坦认为是“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并把它作为教学的价值。如何才能获得这种价值,他在《教育论》指出:“如果青年人通过体操和远足活动训练了肌肉和体力的耐劳性,以后他就会适合任何体力劳动。脑力上的训练,以及智力和手艺方面技能的锻炼也类似这样。”这实际上告诉我们,通过限时测试并强化训练,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就政治学科来说,脱离生活或时政情境,简单机械的进行课本观点的设问并反复训练犹如无源之水、无土之木,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持续训练的动力。因而,教师可甄选与变换不同的时政测试情境,强化训练同一学科核心内容;或同一时政测试情境考查不同学科内容;或同一情境同一学科内容但考查立意不同,让学生通过训练—评价—反思—再训练—再评价—再反思中,不断提升学核心素养。这要求教师不能把教学的过程看作一个纯粹选拔、选优的过程,仅仅通过测试追求分数或者把分数作为激励学生的唯一途径。在进行测试评价时,作为教师应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统一,多用肯定性评价激励学生成长,注重学生评价的主体性,着眼于学生个性差异与动态发展,注意诊断与激励相协调,发挥评价的“内趋唤醒”功能,让学生在受测过程和试后反思中巩固与提升核心素养,把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一个动态的过程来培养。正象近代教育家叶圣陶所说的“循循善诱,教学相长,学生如坐春风,如入胜境,自然乐于学习,勤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