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分析及建议
2016-11-15莫逸凡
莫逸凡
竞技体育是以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比赛成绩为目标开展的,而其核心是人。一名优秀运动员的成长、成才与成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不仅包括教练员、科研人员、后勤等各级各部门工作人员的共同协调和努力,还涉及运动生理、生化等多个学科的发展,同时又制约于训练设施条件的优劣等多重因素。竞技体育作为体育运动发展的更高水平,已经与整个社会大环境密切联系,其发展过程和结果都会给现代体育带来较大的社会效应①。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一直以来都被体育界视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证和关键环节。在运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运动训练逐渐专业化的背景下,在以建设“体育强国”为理念的指导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更是成为各专家学者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一、国内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研究
1.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我国之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从一个体育基础薄弱的国家迅速发展成为一个体育大国,与竞技体育培养体系的优势发挥有着不可分的关系。建国以来,我国在政府主导下建起了层层衔接的“三级训练网”,主要是以中小学、业余体校、体育运动学校、省市级优秀运动员和国家集训队形成的三级网络训练体系,实现了超常规发展,为我国的竞技体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
当前,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管理体制和培养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还是存在不协调,从而带来了运动员成才率低、使用寿命短、退役后安置困难等一系列人才培养和使用的问题。
关朝阳(2006年)研究认为:“目前优秀运动队的文化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训矛盾突出、文化课学习时间少、队员难以系统掌握知识以及训练目标与教学规律相矛盾。建议建立适合运动队特点的文化教育体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提高教学质量②”。
王莉(1997)研究指出:“中国教练员资源配置存在着高层次训练机构和经济落后地区教练员人才相对匮乏,质量偏低、教练员人才在各地区(各训练层次间)的流动很不充分、教练员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等问题,因此加强教练员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所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长期的战略任务③”。
二、分析与建议
(一)运动员训练兴趣和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动机是一切活动的原动力。随着青少年在体育课上系统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对从事训练活动的认识逐渐加深,对项目运动体验过程中更为直观丰富的情感体验,随之开始对某一项运动产生专项兴趣和动机。因此,只有了解了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动机,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家长的态度
由于国家多年来一直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己成为我国家庭成员结构的主要特征,而这一现象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是影响重大的。对于青少年运动员,尤其是独生子女,家长们都希望子女能够有好的发展,他们的观念和思想对孩子的喜好和参与的活动有很强的影响力。
2.文化学习与训练现状分析
掌握运动技能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过程。青少年运动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运动员要想出成绩需要很长的时间,同时还要坚持从小训练与多年训练。要想提高青少年的运动水平必须要有足够的训练时间作保证,此外训练次数、训练时间及训练负荷的安排必须合理才能保证训练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3.退役后出路问题
参训学生的出路问题一直是困扰体育后备人才的现实问题,针对只有少数尖子学生能进入专业队,绝大部分学生将面临升学和就业的问题,我国在此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并不令人满意。这就提示我们需要对现有的运动员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4.教练员情况
教练员是运动队构成的主要部分,是运动训练过程中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在运动训练中起主导作用。优秀的运动队或运动员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不仅取决于运动员的刻苦训练和个人天赋,更重要的是需要一个具有足够专业知识、训练能力和丰富经验的教练员指导。
5.训练内容
训练计划的制定需要科学化,具体就得从训练内容上来体现。从训练计划的内容上看,运动训练计划应包括运动员的起始状态诊断、训练的目的与任务、训练阶段的划分、训练的方法及手段等基本内容。
(二)建议
1.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做好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苗子库以及招生选材的信息数据库管理。
2.训练单位帮助运动员处理好训练和学习的关系,合理安排训练和学习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