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依法治国中的法治经济思想研究

2016-11-14李政

法制博览 2016年11期
关键词:依法治国影响

摘要:法治程度与经济增长紧密相连,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多次就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经济的思想不仅推进了依法治国的境界,而且还为经济发展营造了新环境。本文阐述习近平同志依法治国思想的重点内容,分析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阐述了全面推进和创新依法治理经济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治经济;影响

中图分类号:D92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6)32-0118-03

作者简介:李政(1991-),男,土家族,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随着改革的愈加深入,许多人为的、制度的历史积累问题接踵而来,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拖延了我国市场经济建设速度,法治与经济发展二者的关系早已密切相关。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到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再到“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关于法治经济的阐释,无一不体现依法治国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的非常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中阐述的关于依法治国思想的重要论述,对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经济的本质要求,促进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习近平依法治国思想的主要观点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崭新视角,提出建设中国社会秉承“依法治国”这一目标,重申了法律建设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为构建和谐的法制社会奠定了强大的理论基础。

(一)树立宪法权威,推进法律建设从严出发

习近平同志对国家法律建设予以了高度重视,重点强调了“实施”对于法律建设的重要性,只有切实将国家法律落到实处、严格执行,才能体现出法律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这就需要国家各机关、领导干部真正认识到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在思想意识中渗透依法治国理念,对执法活动进行有序监督,最大限度的避免在执法过程当中出现不良干预。依法治国的核心在于实施,而这一点也是国家法制建设中最为突出的矛盾点。维护国家法律的权威性,就是对全党、全民意志的维护,只有保证国家法律的严格实施,才能为人民利益的保护奠定坚实基础。在国家各项法律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通过实施关节才能实现法律条文向法治体系的实质性跨越,严格执法是国家法律建设的核心要务。国家各级行政机关的执法比例占整体执法的80%,是国家主要执法主体。习近平指出:“在国家法律执行中,行政机关占据主体为主,因此更需要严格执法,起到带头作用,主动维护公众权益,保证社会秩序和谐稳定。作为执法者必须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角色定位,不能以权谋私更不能以身试法,在执法过程中严格杜绝徇私枉法。各级党政干部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制思维,在实际工作中渗透严格执法意识,利用法制效力提升改革凝聚力,为国家未来发展奠定法制基础,缓解各层面社会矛盾,保证和谐社会的顺利推进。”这一观点的提出,不但需要执法者在行为上严格执法,更需要在思想认识上对国家法律保持最大忠诚,在实际工作中融合依法治国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把握问题核心。当前,在执法活动中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如执法随意性较强、趋利性明显,对于法律执行有人为选择等,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执法中缺乏对国家法律的敬畏和忠诚。只有建立起忠诚与国家法律的指导精神,才能从根源上解决上述问题。同时,需要进一步强化对执法行为的监督,杜绝在执法过程中出现不良干预,杜绝出现地方保护行为,着力克服利益驱动对执法行为的干扰,自觉抵制腐败,切实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领导干部带头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

习近平指出,各级干部需要以身作则,代替执行依法办事,对国家法律存有敬畏与忠诚之心,对于法律底线坚决不碰触,更不能明知故犯。各级部门在人才任免当中,首先需要考虑其依法办事能力。对于国家权利的实施要有严格的监督机制,将权利有限化、监管化,使各级干部能够主动畏腐、拒腐、抗腐。任何权利机构、任何个人都不具备法外职权,在权利行使过程中需要切实体现为民办事、为民服务的执法意识,主动以国家法律作为自我行为约束指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法律平等,彰显国家法律平等,构建起更为完善的法治信仰。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有当法律凌驾于权力之上,以法律作为权力运行的实际规则时,人们才会见贤思齐,而不是以儆效尤。习近平同志还强调,带头贯彻落实依法治国需要彻底杜绝特权思想。共产党员需要时刻谨记自己作为劳动者的身份,认识到除国家法律赋予的工作权限之外,不具备任何私权与特权。在逐步完善国家制度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在各级干部意识中树立法律平等的牢固意识,避免在权力面前出现“为尊者讳”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杜绝特权意识蔓延,进而做到为权不谋私。

(三)促进法治成为全民信仰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构建起覆盖全社会的法律权威意识,使公众对国家法律有信心,有信任感,能够主动利用法律解决问题,从而构建起全新的法治文化氛围。法律不仅仅是写在纸张上文字,更是写在全国群众心中的信仰。这一信仰的形成对国家的建设具有深远意义。法治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深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公众对于各种社会法律现象难免产生质疑,这是由于广大人民干部群众没有真正树立对法治的信仰。而这一信仰成熟之后,公众的自觉守法意识也会更加完善,能够将依法办事作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只有建立起法治信仰,才能转变为公众的内化行为。对于领导者而言,只有构建起完善的法治信仰,才能在管理、协调工作中自觉应用法治思维。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国家公众资源配置的公平公平保证、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需要有合理的产权制度作为依据,只有在平等交换的市场环境下,才能保证公平竞争机制的形成,进而建立起科学的监督监管机制,实现国家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其内涵在于法治经济,由此可见,经济发展当中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一)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基础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抢占经济制高点的关键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讲,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中共十四大精神指出,国家经济体制的变革与发展,主要目标在于构建起与社会主要发展相适应的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要高度重视法制建设加强立法工作,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构建起体现公平特征的产权保护机制,强化和完善不同所有制下公众财务的保护权益,对有违法律公平和社会公平的法律条文进行清理。”要想产品交换的主体即商品占有者正常的在市场上进行交换,就必须保证商品占有者拥有商品的权利,即商品占有者的财产权。所有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财产权是所有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财产权利清晰,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才能得以正常有序进行。财产得到明确界定与保护,资源才能最大限度被进行有效配置。只有坚持走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强法制建设,以法律为依据,才能保证占有者享有充分的财产权。

(二)依法治国为经济的发展优化环境

法治建设维护了社会秩序与和平,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法律的完善和法治意识的增强有效的减少了社会纠纷并且为存在的矛盾冲突提供了缓和的解决办法。习近平同志强调“努力建设法治中国,以更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依法治理,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法治社会,才能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最大限度地增进人民福祉,营造更加公平、和谐、有序的经济环境。通过依法行政,政府扮演好市场监护人的角色,在宏观调控中弥补经济发展显露出的不足,从而改进市场规则,为市场主体提供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

(三)依法治国方针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依法治国方略以来,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加强自身的法制建设,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2015年两轮中央巡视,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高压反腐。官员腐败大多集中在经济领域,大多数腐败官员背后都庇护了一群商人,不仅破坏了产业的自身规律行发展,还给国家、人民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损失。据统计,十八大以来,仅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上,就公布了近700名官员被调查或处理的消息,绝大多数为厅局级官员,其中省部级及以上高官多达55名,涉及全国20多个省份。在上述被查处的55名高官中,中央部门和国家机关等共计12人,央企高管共3人。高压反腐行动会提高支出效率、缓和社会矛盾缓、提振百姓信心、改善生产率,政府的自身法制建设对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影响应会随着时间逐渐显现。

(四)依法治国为我国带来经济改革红利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指出:依法治国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夯实体制改革成果,实现政府职能的深度完善,在精简政权、权利下放的同时,结合放管协同管理,提升政府执政能效,促进社会发展活力的提升。随着中国依法治国的进一步深入,国务院取消和下放133个133项行政审批等事项,为经济发展拓宽了渠道,宽松了环境,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更直观的政策红利,有利于进一步扩大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让更多中国人民、中国企业共享依法治国带来的经济效益。

三、全面推进和创新依法治理经济的具体举措

(一)严格经济立法,使经济发展中的每项事业有法可循

立法机关需严格按照宪法制定法律,逐步建立起完备的经济法律体系,使经济发展的各项事业有法可依。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此上层建筑领域的不断变化也成为一种必然。在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后,必须有相应的国家和社会法治方式与市场经济相匹配。市场经济主体需要法律来确认,市场经济的缺陷需要法律来补救。因此全面推进和创新依法治国举措,能不断促进和保证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保障市场经济秩序,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二)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做到该收手时就收手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举措,需要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知道自己该在哪里收手,让市场活力充分涌流;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有利于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保证公众资源的公开交易,在经济发展和权利职能建设中,要突出法律的监督监管作用,从而彻底抑制腐败滋生,将惩治腐败工作落到实处。《人民日报》政文部的微信公共号“人民日报政文”这样表述到:假如你是一个想开公司的创业青年,也许会感受更深。时间就是金钱,尤其在互联网时代,一个好的商业创意,如果不迅速付诸实施,可能就会失去先机。这就要求政府得给力,一个证件办半年,黄花菜都凉了。2014年5月,天津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挂牌成立,1枚公章的作用等于过去109枚公章效果。来办件的民众纷纷觉得速度快多了。未来,相信随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举措,像这样的事情会越来越多平常

(三)积极创新依法治国的新形式为经济发展服务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三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即国家经济已经进入敏感转型期,会有不少改革问题随之而来,尤其是在各项过渡性政策的作用下,更需要顺应客观经济规律使增长速度平稳换挡,主动选择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度过结构调整阵痛期,化解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即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需要法制环境的保障。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指出,保证国家改革与立法的平稳衔接,在重大改革中要做到有法可依,顺应国家经济、民生建设的需求。此外,执法考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做到具体执法量体裁衣。

四、结语

随着我国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不仅仅只是需要人们的热情与知识的力量,更需要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依据,以依法治国作为基本方略,以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经济的稳步发展,为良好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环境奠定基石。改革之路漫长,不仅需要大胆的放手一搏、勇于迈进、积极创新,更需要法律作为考量和评价的标准,依法治国不仅是国家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更是社会进步、文明升级的重要体现,是国家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我国现阶段发展所需要的治国方略,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生不息的外在保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31.

[3]王巍.强化法治方能促进市场经济发展[J].商情,2013(17).

[4]李佳霖.依法治国对民营经济发展意义重大[N].经济日报,2014-11-25.

[5]祝小茗.试论习近平依法治国理念[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4(5).

[6]李晓丽.论依法治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性[J].知识经济,2015(4):37-38.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26.

猜你喜欢

依法治国影响
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如何影响他人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
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执政
依法治国与公民权利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