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上孤砥

2016-11-14任俊颖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13期
关键词:人教版鲁迅教材

任俊颖

什么时候开始接触鲁迅先生的呢?小学就开始了。从他的《少年闰土》开始,《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孔乙己》,一直到《祝福》。很多年了。

每一次提起鲁迅先生,我的眼里总是熠熠闪光。因为我的曾外祖父名叫周鲁迅,也是个文人。他并不出名,可他有些地方与鲁迅先生是很像的。这使我觉得鲁迅先生离我很近,像亲人一样。所以我对鲁迅先生不仅仅是仰慕,还有莫名的亲切。

当有关“人教版语文教材删除鲁迅文章,专家称其过于深刻”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我当时就坐不住了。但人民教育出版社相关负责人称:“人教版语文教材删除鲁迅文章这一说法是很不准确的,本次教材文章只是根据教学难度进行的技术层面的调整。”即便得到了解释,每一次调整和删减也都让我担心。

有人说:鲁迅文章不会因为在教材中的删除而降低其文学价值,却会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这又何乐而不为呢?我一直不理解。到底什么样的一本书对我们来说具有它的文学价值呢?是一本耳熟能详的书吗?但若是人们都不再去看它,那么它的价值从何体现,又有什么作用呢?我们都知道,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鲁迅先生写作常用象征性手法或曲笔表达。如此一来,文字确实有些艰深晦涩,在理解文章的时候有些艰难,但若仅是因为如此就放弃对它们的学习,岂不是因小失大了吗?难道要像消亡的古巴比伦一样,使它变成死亡一样的文字吗?

有人认为鲁迅先生已经“过时”。他动辄振臂呐喊,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是否有些格格不入?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也许时光的流逝让今天的人们同鲁迅先生有了距离感,但鲁迅先生的作品是对中国文化劣根性的历史、现实以及未来全面的解读,无疑具有历史的深度和高度。它将永不过时。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宏伟志向,“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的高贵品格,都将永不过时。鲁迅先生将全部身心交付给祖国和人民,去体味社会底层人民身心所遭受的苦痛,他比现代任何一个作家更深深埋进这片土壤。这种投身时代的勇气和力量与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十分契合,这是一种胸怀天下、心系苍生的伟大情怀。它永不过时。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不错,新的事物终将取代旧的事物,就像获得诺贝尔奖的莫言老先生,他的文章被选进教材,也绝不只是因为获得这个奖项。“江山代有才人出”,中华文明一直在传承中发展,从未停歇。

在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同时,物质丰富让我们为之惊叹,人们的思想也不断更新。但这同时是可怕的。还记得有一次我提起“闰土”,舅舅问我:“你说的是歌手张杰吗?他是闰土啊。”我一愣,笑他:“哈哈哈,你连你爷爷都忘了吗?闰土是你爷爷啊。”现在想起那次对话,我却笑不出来了。怎么会呢?怎么会不知道呢?这就像游子找不到回家的路一样荒唐。难道如今的建设要割断文化的血脉吗?不,我们应该保护它的。

有人会问:怎样保护传统文化呢?我的回答是:传承就是最好的保护。而行动是传承最好的体现。拿城市建设来说,济南旧火车站拆了又建的事件无疑就是一大遗憾。类似这样的事在我们生活中不断上演。即便人们后知后觉,盖起了古风建筑,可这些“仿古建”的“灵魂”已荡然无存。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两者不是对立的,我们当然不想看到中华人民的智慧结晶被高楼大厦湮没,所以人们不能盲目大拆大建,应三思而后行。像是制订一个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就是对文明的传承,对文化的保护。

我坚信,只要有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就不会断层,不会绝版,就会像鲁迅先生那样永不过时。

(指导教师:李静静 评委:马文珍)

猜你喜欢

人教版鲁迅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鲁迅《自嘲》句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