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家

2016-11-14方凯俊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13期
关键词:陈寅恪传记苏东坡

方凯俊

那个时代是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代,却是思想最独立、最开放、最自由的时代,因为大师在,中国之学术希望也就在。

我以前常常在想,为什么一个人会愿意花无限的时间和经历为似乎并不值得写的人写传记?这到底是一种何等谦虚的心态?

林语堂先生写有《苏东坡传》,以他极其严谨的态度描述了经历一生酸甜苦辣的苏东坡;陈寅恪先生却以独特的视角写有《柳如是别传》——这部被文人“嗤之以鼻”的名姬传。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淫者见淫。陈寅恪先生以极深极真切的情感赞美了柳如是这位思想丰富的女子。

深究原因,写传记是为了分享内心的了悟与喜悦,希望自己欣赏的人也能得到他人的注目,引起共鸣,达到一种内心的呼应。

但,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不需要赞美,因为他们的名字便是一段传奇。他们学识渊博,眼界开阔,他们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们的名字叫作大师。正因为这些不朽的灵魂的沉淀才有了我们这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他是倡导白话文,三个锦囊让广大学生受益匪浅的胡适之;他是开创北大思想自由,精神独立的校长蔡元培;他是被称为三百年来一大师,晚年双目失明仍孜孜不倦学习的陈寅恪。

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中国教育的脊梁,是以文化力量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最强武器。

若要我全部说出内心对他们的敬佩,我是无法表达的,就像老舍先生对北平的爱,就像孩子对母亲的爱。我唯有时时刻刻保持对他们的敬重,并不断学习他们的精神,以示崇敬之心。

岳南在《南渡北归》中写道:“大师远去,再无大师。”我想未必是这样的。每一个时代都会造就一些人,或者说这些人就是时代的产物。大师并不会消失,只会不断从我们大家中涌现出。大家便是“大家”。

(评委:黄萍)

猜你喜欢

陈寅恪传记苏东坡
苏东坡《献蚝帖》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郭沫若、陈寅恪致沈兼士——关于《“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的通信
陈寅恪与唐筼的爱情故事
传记必须回归史学
传记书坊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大学的精魂——重温《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