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月的传统

2016-11-14刘欣靓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13期
关键词:代代望明月张若虚

刘欣靓

一轮玉盘被别在夜的秀发上,给如瀑的黑镶上了一抹光。古人望明月,今人望明月,是那“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慨叹。谁又曾知晓,在那淡淡的一轮月里,藏了多少秘密?

张若虚的一首《春江花月夜》充分道出了月的韵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由月发问:千年以来,月与人相生相依,究竟是先有月还是先有人?谁先看到了月亮?月先照耀了何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短暂,人类的生命长存,代代传承,与千年明月共存。在春江花月夜的情景中,张若虚想到的是男女相思的离恨别愁,而我想到的是人类的传承。在我看来,月亮与人类的存在都是一种传承,传承的是一种文化,是在历史长河里熠熠闪光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千年相承,是千年前的明月,是千年后的明月,是千年前的古人,是千年后的今人,是月的传统。

明月与人同忧。

李白月下独酌邀明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斛愁思随清流泻至杯中,倒映出月的倩影,月和影交织着幻象与现实,哪个真,哪个假?晏殊寓情于景绘清月,“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伊人离去,一腔愁苦是院落的月,是池塘的风,只问何时再相见?王昌龄忧国忧民盼新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时光飞逝,时代变迁,只有这皎洁的月光依然照耀着城关,它可知征人几时还?孟浩然江中泊舟遇孤月,“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将一颗愁心化在一泓江水中,有明月相伴,虽寂寞,不孤独,愁是否已经与月相融?

明月与人同乐。

陶渊明晨起晚归居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明月见证了他的汗水,见证了他的闲适,见证了古人辛勤劳作、努力奋斗的画面。王维幽居秋山享闲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澈的月光,清幽的泉水,反射出一潭怡然的志趣、高洁的品质。苏轼贬谪黄州醉书词,“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物我两忘,只见一溪的风和月,留下的是澄澈、空灵的心境。韩愈游山游水入清崚,“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游山自乐,不也是一种传统?

月的传统里,流淌着千年的精华。明月下的乡愁,是游子叶落归根的传统;明月下的耕耘,是人们辛勤劳作的传统;明月下的游玩,是骚客追求志趣的传统……月的传统,不论悲喜,不论时间,一脉相传。正可谓:共赏一轮明月,共品一世传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抬头望月,月亮变了,不再是一轮圆月。

一弯新月挂在夜的幕布上,漆黑的布上缀了一串光。古人望明月,今人望新月,是那“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慨叹。在那浅浅的一弯月里,不光蕴藏着月的传统,还有那暗含的希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指导教师:丁瑞杰 评委:张盼)

猜你喜欢

代代望明月张若虚
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
举头望明月
人生代代的意义
静夜思
福寿草 代代花
端午
从张若虚到韦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