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缘分的延续
2016-11-14于贵红
于贵红
在年初给《现代语文》杂志一次投稿的邮箱回复中,我有幸了解到第十三届“孔子杯”全球青少年华文大赛的有关情况。当看到“语文课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大赛主题,我就知道:这是一场缘分的延续。
这场缘分结于十年前。2006年盛夏,来自全国各地语文教育界近千位同仁聚首圣城曲阜,共同开启了中央教科所“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开题研究的序幕。我作为西北偏远县城的一名普通高中语文教师,很幸运地聆听了钱梦龙等许多专家的报告和课例,我们一起坚定了一个信念:语文教学要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记忆牢牢抱紧,在教学中一步一个脚印寻找中华民族最真实的根。最记忆犹新的是课题组副组长陈刚教授引述闻一多《祈祷》中的诗句:“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轻轻地告诉我,不要喧哗!”我的耳边回响着那群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巴黎宣言》:“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课题研究的路是寂寞的,忙碌的;却也是充实的,幸福的。在融合传统文化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和学生一起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永恒魅力,也收获了一起追寻、共同成长的喜悦与幸福。2009年,我们承担的课题顺利结题,同年十月我参加了在红色圣地延安举行的结题表彰大会。
将近四年的行程,从曲阜到延安的一路追寻,一次“麦加”朝圣之旅,一场中华传统文化的洗礼,一次精神家园的回归。今天,我组织并辅导我的学生参加“孔子杯”全球青少年华文大赛,师生一起探寻语文课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一起抒写学习中华文化的感想,表达对中华古老文明的崇敬之情,这又何尝不是那场缘分的延续?何尝不是表达对中华文脉的延续?
为了帮助高一学生明确这次大赛的主题内涵,我首先结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名著导读”部分的《论语》,告诉学生:要了解中国文化,就要走近孔子,走进这本书。在中国文化形成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儒家学说,包括《论语》这部经典。为什么?自汉至清两千年,《论语》等书是读书人求仕做官的必修课本,成了士大夫思想言行的基础,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其伦理道德渗透到政教体制、民间习俗和心理习惯中。赵普说的“半部论语治天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论语》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为了帮助学生发掘课本中的传统文化因子,我列举了必修3韩愈的《师说》一文的插图南宋版画《杏坛图》。它描绘了孔子端坐杏坛抚琴歌咏、弟子恭立四周的情景,旁有一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我告诉学生:为什么现在把教育界称作“杏坛”,就来源于它是孔子聚徒讲学的地方,语出《庄子·渔父》:“孔子游夫缁纬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现在的曲阜孔庙中实有杏坛。我还给学生朗读了自己当年游览曲阜后写的《走近孔子》一文描述的想象:“三月的鲁国大地,春意盎然,孔子设坛于那片怒放的杏林之中。72位得意门生围坐四周,聆听着老师语重心长的教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德不孤,必有邻。”
为了帮助学生找到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思想的契合点,我举了《侍坐》中孔子与弟子“言志”的例子。孔子最赏识曾点的描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反映出孔子在积极用世的思想之外,又向往自由自在的超脱生活的一面,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孔子的人格魅力。在生活压力日渐加大的今天,“吾与点”自然成为后人们仰慕的一种人生境界。可见,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与今人是相通的。
“孔子杯”主题写作大赛要求学生参赛必须写成手写稿,我深切体会到组委会的良苦用心。在电脑等“工具”日益发达的今天,孩子们的动手技能日益退化,连最基本的写字技能也在淡化、弱化,这是传统文化流失的最浅显的体现。我结合必修1“梳理探究”中的《优美的汉字》,告诉学生:汉字是至今仍“活”着的最古老的一种文字,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书写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承载着华夏文化的悠久历史,把汉字写好,就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为了让学生慎重对待、规范书写,我亲自设计、印制了参赛专用稿纸,供学生誊写。
从孩子们最终完成的参赛作品中,我看到通过劳动学生收获的果实,再一次感受到师生之间一起追寻和共同成长的乐趣,也从作品中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认识到语文教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这次组织参赛活动要告一段落了。在《现代语文》的牵线下,这是我与“孔子杯”的一次美丽邂逅,更是一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缘分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