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如何写好细节
2016-11-14金来群
金来群
有位专家说,一篇高考作文,总得有“发光”之处。没有“太阳”,也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也得有颗“星星”;没有“星星”,也得有个“萤火虫”。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那“发展等级”分就与你无缘了。那么如何制造亮点呢?在笔者看来,就是要写好细节。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至微”就是细节。细节是艺术的生命。所谓“细节描写”法,就是在记叙文写作中,通过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使记叙从肤浅走向深刻,从枯燥走向生动,从平淡走向感人。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文章的细节呢?
一、选择自己熟悉的典型细节
细节是展示文章主旨思想、灵魂的关键处,所以一定要选好。比如,《绽放生命中的精彩》一文,要选取精彩绽放的瞬间来作一番细节描写。下面是一位同学的精彩片断:
一个老先生正专心致志地扎着风筝,只见老先生用虎钳把已挑好的有弹性的嫩竹,剪成四段,再搭好并用小钉子钉牢,做成一个立体的骨架。他又娴熟地裁了一块白色纸片,用铁丝将其四角扎在框架的四个角上,并仔细糊好。接下来,就是涂釉色了,这是赋予风筝以生命的关键工序。他用蝇头毛笔蘸上彩墨,一片晕染间尽是生花之处,点睛之笔。色块分布均匀有致。最后他用新釉勾勒出最后的线条,笔峰过处,尽是余香与韵味,不到半天,一只惟妙惟肖的沙燕风筝就做好了。
很显然作者对扎风筝的流程要非常熟悉,才可能写得这么到位。如何筛选、捕捉合适的细节呢,除了在生活中要做有心人外,还应该多品味优秀的文学作品,从中汲取营养。“细节的绝对真实是‘骗人的法宝, 它可以诱人走进一个大的‘圈套。”莫言的成名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的“打铁片断”,堪称经典。他是这样写的:
快到上工时间了,他右手拿起煤铲,捅开了压住火的红炉,左手用力一拉风箱,煤烟和着煤灰飞起来,迷了眼睛,他使劲揉着,眼眶处充血发了紫。……又看着他从桥洞的角上抓过一把金黄的麦秸塞到炉膛里,点燃,轻轻地拉几下风箱,麦秸先冒出又轻又白的烟,紧跟着窜出火苗。小铁匠铲了一铲湿漉漉的煤,薄薄地撒在正在燃烧的麦秸上,拉风箱的手一直不停。又撒了一层煤,炉里窜起焦黄的烟,烟里夹带着呛鼻子的煤味。小铁匠用铁铲尖儿把炉中煤一戳,几缕强劲有力的暗红色的火苗窜了出来,煤着了。
这部小说所描写的内容跟作者的经验有很大的关系。他曾经在一个桥梁工地上为一个铁匠师傅做过小工,所以他对打铁非常熟悉。我们在作文中也应该选取我们熟悉的典型细节来写,才能写得详尽、真切,才能赋予作品以生命力。
二、放慢叙事节奏
采用“慢镜头”的方法来叙事,对动作过程进行了细细地分解,才能写出动人的细节。放慢节奏,才能写好细节。某些场景,在有的同学眼里,可以一笔带过,可是会写作文的同学却可以描述出文采斐然的一大段。比如,一位同学写爷爷照顾病中的奶奶描写得很到位,他是这样写的:
爷爷那肥硕的身子艰难地蹲下,正准备为坐在病床边的奶奶洗脚,他那黝黑的手掌先用手试了一下水温,然后轻轻地替奶奶卷起裤管,把她的脚轻轻抬起,小心翼翼地用手撩了些水淋到她脚背上,才将脚放入水中。再看爷爷已然额头上沁出了细密的小汗珠。我正想踏进病房对爷爷说:“我来吧,您去歇着。”却见爷爷开始用他粗糙的手掌摩挲着奶奶的双脚,目光那样的专注,眼神里透着执着,就这样摩挲了好一会儿,还抬头时不时地和奶奶相视而笑。看着看着,我分明感到一股温热的液体正慢慢地濡湿了我的眼眸。
文坛大师们往往是放慢叙事节奏的高手,我们可以看一下,朱自清《背影》中父亲攀爬月台的片段:“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若是正常情况下,可能我们一句话就打发了——父亲翻过了月台,仅此而已。但果真这样,这篇文章还能打动人吗?同样,茨威格在《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里的一段关于“手”的描写,亦堪称经典:“这两只手像被浪潮掀上海滩的水母似的,在绿呢台面上死寂地平躺了一会儿。然后,其中的一只,右边那一只,从指尖开始又慢慢儿倦乏无力地抬起来了,它颤抖着,闪缩了一下,转动了一下,颤颤悠悠,摸索回旋,最后神经震栗地抓起一个筹码,用拇指和食指捏着,迟疑不决地捻着,像是玩弄一个小轮子。忽然,这只手猛一下拱起背部活像一头野豹,接着飞快地一弹,仿佛啐了一口唾沫,把那个一百法郎筹码掷到下注的黑圈里面。……”当小说加快叙事速度时,我们看到的往往是简约的概括性叙述;而当小说要放慢叙事速度时,我们就会看到大量的详尽描写。叙述和描写,是控制小说速度和营造叙事波澜的法宝。一篇记叙文,何尝不需要这样?记叙文一定要有详写的片断,否则就是流水账,把叙事节奏放慢未尝不是一个写好细节方法。
三、多角度渲染
对同一细节,可以从不同角度、多个层面来加以渲染。比如一位同学,是这样写一位盲人乐师的:
小区街道的一角。一位盲人坐在靠背椅上,身穿洗得落色的衣服。生活于他是坎坷和艰辛的历程,他的脸上见证了曾经的风吹雨打,那深深的皱纹似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岁月留下了跋涉的痕迹。他戴着一副墨镜,夕阳照在他古铜色的脸上,黝黑的皮肤泛出一抹光辉,倘若他坐在那里纹丝不动,那就简直是一尊铜像了。……他纵情地唱着,不时仰头高呼,歌声高亢嘹亮,声音中带着些许沙哑,更增加了沧桑感,厚重感,他似处于忘我状态,没有了世间的喧嚣,没有光与影的诱惑,他好似在讲述一段故事,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一个只属于他的故事。
这一段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感官,从视觉、听觉来精描细绘人物的外貌和声音,并展开丰富的联想,所以才写得生动逼真感人。再看下面一段:
妈妈习惯性地俯身替我系上鞋带,我猛然看见妈妈头发中间,凛然生出一撮撮白发,像春天黛青的远山阴影里的一抹抹的雪。这不经意的发现,在我心里,不啻是一次剧烈的山崩或海啸。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妈妈披垂下来的黑发,是闪亮的瀑布,而当它们飘扬起来,则仿佛是微风拂过湖面。飘动的黑发像极了妈妈年轻的身影:活泼、轻盈。
除了对人物进行正面描写外,还可以对人物进行侧面描写。 这一段不是简单地对人物进行动作、外貌描写,而是还插入了自己的内心活动。“撼人心者,莫先乎情”,写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四、巧妙运用修辞
直接描述语言上有些感觉不够用,太苍白无力,这时,巧妙运用修辞手法,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比如,这是一位同学笔下的修路工形象:
他瘦却结实,黝黑的臂膀上突兀的筋络像是田间的垄道,清晰可见,干得实在累了,他们便从腰间抽出一块毛巾,迅速地擦去脸上肆意流淌的汗水。那汗是黑的,在白色的毛巾上,随性而成一幅天然的水墨画,虽粗拙但却令人生敬。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景象。再看下面是一位同学笔下的农民形象:
暖风吹拂着大地,亲吻着田间的麦子,于是麦子便娇羞地低下了头。金风吹拂,麦子黄了,空气中弥漫着阵阵芳香,你于是便拿起镰刀,向那片金色中走去,麦芒刺到了你的手,你却只是轻轻地将它拂去,汗水浸湿了你的脸,你也只是匆匆将它擦去。麦田里,你弯成了一张弓,弓的两弯,挑着你最美的愿望。
作者巧妙运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农家收割作物时的景象。作文即生活。平时关注生活细节,以敏锐的感受力去观察生活,写作时选择自己熟悉的典型细节;放慢叙事节奏,对动作过程进行了细细地分解;对同一细节,可以从不同角度、多个层面来加以渲染;灵活巧妙地运用多种修辞,才能写出成功的细节描写。传神的细节描写,能使人物性格丰满、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真实性,自然就制造出了亮点,发展分就随之而来了。古往今来的巨匠大师,都很好地运用了细节这个犀利的武器,使自己的文章能够流传千载。我们也应该吸取前人的优秀成果,捕捉细节、运用细节,让这一把金钥匙为己所用,使自己的文章散发出熠熠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