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时常”之词化与辨析
2016-11-14陈全静
摘 要:“经常”“时常”不是经由句法结构或跨层结构词汇化而来,未经历短语到词的演变过程,而是在汉语词汇双音化、同义并列构词的类推作用、同义联想等因素驱动下,通过词法途径把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同的单音词并列在一起复合而成,这两个词具有相似的意义、内部结构,但在现代汉语使用中却存在细微差异。
关键词:同义并列 间接虚化 差异辨析
一、引言
“经常”“时常”是现代汉语中比较活跃的一组近义频度副词,是表示情状在时间轴上重复的一对惯常体算子,目前学界对这两个词的认识还仅限于各种词典的释义和说明,至于二者是何时形成的、历经怎样的演变、使用上有无差异等问题少有探讨,因此笔者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以期获得更全面的认识。
二、“经”“时”“常”表频度义的衍生
“经”“时”“常”最初都是名词,并且均为多义词,那么其各义项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衍生关系?表频度义是如何衍生的?我们首先将与研究相关的义项进行梳理。
《说文》曰:经,织从丝也。本义是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如:
(1)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文心雕龙·情采》)
凡织作,经线不动而纬线动,故引申为“恒常义”。《广雅·释诂》:“经,常也。”先秦时期,由于相似性引申出“常道”义,“指常行的义理、准则、法制”,如:
(2)昔岁入陈。今兹入郑。民不罢劳。君无怨讟。政有经矣。(《春秋左氏传·宣公十二年》)
杜预注:经,常也。“政有常则民不恨,故国君无人怨,无人谤。”
副词“经”大约产生于汉代,表示“常常、经常”之义,如:
(3)其语不经见,搢绅者不道。(《史记·卷二八·书第六》)
例(3)为社科院古汉研究室编《古代汉语虚词词典》所援引用例,“经,谓常常”这种用法历经魏晋南北朝沿用至元代,如:
(4)足下昔称吾于颍川,吾常谓之知言;然经怪此意尚未熟悉于足下,何从便得之也?(《嵇康集·与山巨源绝交书》)
(5)帝乃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其言不经见。(《柳河东集·永州龙兴寺息壤记》)
(6)想必你不经出外,早难道惯曾为旅。(《全元杂剧·杨显之·临江驿潇湘秋夜雨·第四折》)
例(4)李善注:“言常怪足下何从而便得吾之此意也。”例(5)中的“经见”与例(3)同,例(6)中“经”也表示“经常”义,以上(3)——(6)中“经”均用于动词前,表示情况或时间的持续和一贯性。不过“后来副词‘经只沿用于文言中,在现代汉语里,已演变为复合词‘经常。”[1](P309)
接下来看“时”的演变:
《说文》曰:时,四时也。段玉裁注:“本春秋冬夏之称。引申之为凡岁月日刻之用。”如:
(7)春夏先,秋冬后,四时之序也。(《庄子·天道》)
(8)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尚书·尧典》)
上两例中“时”是时间名词,例(7)中“时”指“春夏秋冬四季”,例(8)蔡沉集传:“民时,谓耕获之候”,这里的“时”也相当于“季节”。
汉代,“时”发展出“经常、时常”之义,如:
(9)吕禄信郦寄,时与出游猎。过其姑吕媭,媭大怒曰:“若为将而弃军,吕氏今无处矣!”(《史记卷九·本纪第九》)
这种用法一直沿袭至今,如:
(10)请君时忆关外客,行到关西多致书。(《岑参集·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
(11)时闻洞中泉滴声,良久一滴,清如金石。(《老学庵笔记·卷六》)
(12)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不足为怪。(北大语料库)
例(10)中“时”与“多”对照,表示希望动作行为经常出现,例(11)援引自《汉语大词典》(电子版),句中“时”亦指“时常、经常”。
“常”是“时常”“经常”共同的构词语素,其语义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呢?
《说文》曰:常,下裙也。即本义指古人穿的下衣,其基本义是恒定,固定不变的,如:
(13)叔旦泣涕于常,悲不能对。(《逸周书集训校释五》)
(14)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
例(13)“常”指“下裙”。例(14)“言未始有常”,郭象注:“彼此言之,故是非无定。” 句中“常”应为固定不变之义。
至于时间副词“常”的来源,《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注)[2](P20),下裙也。释名曰:上曰衣,下曰裳。裳障也,以自障蔽也。……今字裳行而常废矣。从巾尚声,从巾者取其方福也,引申为经常字,市羊切,十部。我们认为“常”表示“经常”是由“固定不变、恒常义”引申而来的。先秦时期,“常”便可用于动词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不断发生,相当于“经常”“常常”,如:
(15)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列子·天端》)
这种用法一直沿袭至今,如:
(16)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史记·项羽本纪》)
(17)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
(18) 从小在府里,合家见我喜。相公常使唤,凡事知就里。(《全元南戏·无名氏·宦门子弟错立身 第二出》)
(19)公公常说要娶个晚婆婆,我每劝公公纳了他,岂不两便?(《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张溜儿熟布迷魂局 陆蕙娘立决到头缘》)
(20)从前妙玉住着,那个人不好低搭的,往后倒可以常来了。(《红楼真梦·第五回·弟让兄赦老宠新衔 奴欺主琏儿支窘局》)
(21)我除了原来出差去外面去以外,一般没常在外面住过。(北大语料库)
魏晋南北朝时期,“常”还引申出“日常”义,其理据在于“常”是日常穿的下衣,由具体向抽象投射,隐喻引申出时间义,如:
(22)王谓何曰:“我今故与林公来相看,望卿摆拨常务,应对玄言,那得方低头看此邪?”(《世说新语·卷上之下·政事第三》)
此例援引自《汉语大词典》(电子版),句中“常务”应理解为“日常事务”。此外,“常”还是“尝”的通假字,表示行为、事态曾经发生,相当于“曾”“曾经”,如:
(23)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荀子·天论》)
前小句“党”通“傥”,意为“偶然”,相应地后句“常”应做“曾经、曾”解读。
综上所述,可将这三个词的词义演变历程简单概括如下:
经:织物纵线 常常、经常(汉代)
时:四时 经常、时常(汉代)
固定不变(先秦) 经常(先秦)
常:下裙 日常(南北朝)
曾经、曾(先秦)
三、“经常”“时常”的间接虚化成词
(一)“经常”
“经常”在先秦既已连用,但均表“常道、常法”,如:
(24)后乡四极,令守法之官日行,度必明,无失经常。(《管子·问第二十四》)
(25)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伤寒论·下编》)
上两例“经常”都是名词,充当宾语,都可今译为“常道、常法”。
到了魏晋时期,通过《汉籍全文检索》穷尽检索到5例“经常”,均为“经常+之+N”格式,如:
(26)靖以为“经常之大法,莫善于守防,使民夷有别”。(《三国志·卷一五·魏书·一五》)
(27)盖矫枉而过正,非经常之永训也。(《抱朴子·外篇·卷之十六》)
这两例中的“经常”都是形容词,充当定语修饰后面的名词性成分,不过语义偏向“常”,相当于“日常、平常”,是偏义复词,因此可断定魏晋时期形容词“经常”已经形成。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经常+V”格式,如:
(28)今张纡失信,众羌大动。经常屯兵,不下二万,转运之费,空竭府帑,凉州吏人,命县丝发。(《后汉书·卷一六·列传·第六》)
(29)频婆娑罗王,已得见谛,数至佛所,礼拜问讯。时宫中妇女,不得日日来到佛边。王以佛法,宫中起塔,宫中之人,经常供养。(北朝《杂宝藏经》)
尽管上两例中的“经常”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但仍是形容词,意为“日常”。例(28)因为日常屯兵不少于二万,耗费众多,府帑空竭,例(29)由于宫中妇女不能每天到佛边,因此王在宫中建塔以便宫人日常供养。
在唐、宋、元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经常”绝大多数作为形容词出现,修饰名词,基本上都是有标的,需要带上“之”,偶尔也可直接修饰名词性成分,另外“常道、常法”之义在这段时间也一直延续下来。
直到明代《剪灯新话》《剪灯余话》中才出现时间副词“经常”,见例:
(30)你作为一方的神祗,受到大家的供奉,为什么经常用武力祸害恐吓人,以求他们的祭祀。(《剪灯新话·卷三·富贵发迹司志》)
(31)于是他查访到一个穿珠工匠的妻子王妈妈,此人经常出入赵家,与赵氏夫妇非常熟悉,赵氏夫妇对她从来是言听计从。(《剪灯余话·卷二·连理树记》)
例(30)、(31)中的“经常”充当状语,修饰谓语,表示动作行为反复发生,与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基本一致。由此可见“经常”也是间接虚化的结果,是实词“经”“常”先虚化为时间副词,然后结合成词的,其词义的虚化是在语素层面实现的,在词的层面没有虚化过程。
不过尽管明代时间副词“经常”产生,但是直到清代,其使用频率都不高,在清代有:
(32)袁猷的父母见他夫妻经常扛吵,劝说不听,气闷在心。(《风月梦·第十九回·倒酱罐姑侄参商 泼醋瓶夫妻反目》)
(33)少华曰:“刘爵主经常与我比箭,原来是不分甲乙,方才第三箭实是失手,怪不得他发恼。”(《龙凤再生缘·第四回·刘奎璧贪色误事 苏映雪怜才相思》)
这一时期,就见次率而言还是形容词“经常”占优势,如:
(34)那总帐分经常、临时两项,凡是经常用款,如各房月钱等类,自这回起,都按定期支发。(《红楼真梦·第十六回·催妆得句贵姊迎妆 寻梦留香仙妃通梦》)
(二)“时常”
由上节可知“常”早在先秦既已引申出频度义,表“常常、经常”,而“时”在汉代才获得此义,那么这两个时间副词同义连用应该不早于汉代,文献检索也验证了此结论,唐代始见“时常”用例。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魏晋时期有很多“时”“常”线性同现的用例,但不是副词的同义并用,二者没有直接的句法关系,如:
(35)时常从士徐他等谋为逆,以褚常侍左右,惮之不敢发。(《三国志·卷一八·魏书·一八》)
句中“时”位于句首,意为“当时、那时”,“常”通“尝”,意为“曾经”,“时常”属于跨层结构,不是时间副词“时常”的源结构。
真正的时间副词“时常”是两个同义词“时”“常”间接虚化的结果,唐代始见,如下:
(36)戴若思弟邈,则谭女婿也。谭平生时常抑若思而进邈,若思每衔之。(《晋书·卷五二·列传·第二二》)
(37)此去勤书札,时常中路传。(《全唐诗·第五八八卷·李频·送友人游太原》)
例(36)中“时常”用于谓词性成分前充当状语,例(37)中“时常”与“勤”相对举,都表示动作行为反复进行。
不过直到宋代,“时常”的使用频率都很低,唐代仅发现2例,宋代发现7例,并且其后接多为简单二字谓语,到了元代,“时常”的使用频率逐渐提高,基本上都是副词用法,如:
(38)只为杜蕊娘他把俺赤心相待,时常与这虔婆合气,寻死觅活,无非是为俺家的缘故。(《全元杂剧·关汉卿·杜蕊娘智赏金线池·第二折》)
此时“时常”后接成分扩展到复杂谓语甚或小句,其时间副词地位才稳定巩固。
综上所述,“经常”“时常”的词化可图示如下:
常道(名词)(秦汉)
经常 日常、平常(形容词)(魏晋)
常常(副词)(明代)
时常(副词):唐代萌芽 元代成熟
四、“经常”“时常”差异辨析
“经常”“时常”作为一组近义词,可以互相通用,但是在句法、语义、语用上还是存在一些细微差异。
1.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副词“经常”在现代发生了句法功能扩张,不再局限于充当状语,还可以充当定语、谓语、补语,而“时常”只能充当状语。如:
(39)他率先在西安同行中引入CIM管理,将所有顾客的资料集中管理,与客户建立长期经常的联系。(北大语料库)
(40)他说,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越两国保持经常的接触和交往,沟通情况、相互学习、发展传统友谊是十分重要的。(北大语料库)
(41)竞技场上,队友、朋友之间的较量是经常的。(北大语料库)
(42)他埋怨说,雇佣劳动的供给不经常,不规则,不充足,不仅总是过少,而且没有保证。(北大语料库)
(43)党内民主没有因为党的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开得不经常而受到严重的影响。(北大语料库)
“经常”充当定语既可以修饰名词性成分,如例(39),也可以修饰指称化了的谓词性成分,如例(40),其存在原因是“定状换位”,即“本来应该在状语或定语位置上的词语由于表达的需要被用到了定语或状语的位置上”[3](P29)。因为两句中的“经常”都可以移位到动词(建立、保持)前充当状语而语义不变。此外,副词“经常”既可以进入“是……的”框架充当谓语,如例(41),也可以直接充当谓语,如例(42)。最后其还可位于谓词后充当补语,如例(43),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以上句中“经常”都不能换成“时常”。
2.“经常”的否定式为“不经常”,“时常”的否定式为“不常”,并且“经常”可修饰用“不”否定的动词,而“时常”常用其肯定形式,一般不修饰用“不”否定的动词。如:
(44)A:他经常来看你吗?
B:不经常来,逢年过节会来。
A‘:他时常来看你吗?
B‘:不常来,逢年过节会来。
(45)因此社民党成员经常不支持什皮德拉的工作。(北大语料库)
例(44)B‘“不常来”不能换成“不时常”,例(45)中用“不”否定“支持”,因此“经常”也不能换成“时常”。
3.“经常”可加后缀“化”“性”构成“经常化”“经常性”,而“时常”不可。如:
(46)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是我们的经常性和根本性的任务。(北大语料库)
(47)促进学雷锋活动和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经常化开展。(北大语料库)
4.语义侧重点,语义轻重有别。“经常”“时常”都可以表示动作行为反复进行,但“经常”强调一贯性、接连性,而“时常”强调事情发生不止一次,而且时间相隔不久。[4](P493)此外“经常”的语义较“时常”重。如:
(48)何建国又道:“你究竟为什么要离开刘凯瑞?是,他不能跟你结婚,可你们女的不是经常说吗,幸福就是真金白银!”(《王海鸥作品集》)
此句中“经常”也可以换成“时常”,但是语义有别,用“经常”表示“幸福就是真金白银”是女人一贯的、习惯性或者说常理性的看法,如果换成“时常”这种一贯性减弱了,更倾向于强调多次,不间断地。
通过上文“经”“时”的语义演变不难发现,“经常”与“时常”的语义差异主要在于“经”与“时”的差别,二者尽管均可表示频度,但是“经”由“经线不动”引申出“恒常义”,表示情况或时间的持续和一贯性,而“时”表示惯常,常常与“多”对照,强调多次。
5.就使用频率而言,“时常”比“经常”少许多,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中“经常”有约24000条,而“时常”仅约4500条,这可能跟二者出现语体有关,“时常”一般出现在书面语中,而“经常”没有这个限制。
五、结语
同义并列双音词的成词途径有两种:一是由两个本义相同的单音词直接并连而成,这样的情况很少。二是两个单音词本义不同,其中一个或两个经过语义演变获取了相同或相近的意义和用法之后同义并列而成,这种途径产生的同义并列双音词比较多。本文讨论的“经常、时常”便通过第二种途径复合而成,即两个单音词原本意义不同,但是经过词义引申或实词虚化或假借,具有了相同的意义和功能,然后因为经常在线性序列上共现,逐渐成为复合虚词。也就是说这些时间副词的虚化过程是在构词语素的层面发生的,是“间接虚化”的结果。此外,“经常”“时常”语义上的差异亦可追根溯源,从历时演变中寻找二者差异的根源,共时现象有其历时渊源。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汉语并列式双音时间副词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项目编号:[ZZTH12007]。)
注释: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教研室编:《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3]张谊生:《说“永远”——兼论汉语词类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2期。
[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陈全静 上海电机学院 20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