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免费”面前,做一个体面人
2016-11-14丁爱波
丁爱波
我们单位临近济南市天下第一泉风景区的大明湖,最近,市政部门在这里装上了直饮水系统,方便游客和市民能够免费喝到泉水。
必须承认,这项公共服务的本意是好的,但公共服务的免费特质碰到一种小市民精神,就呈现出了一种颇为荒诞的现象。
我注意到,只要是晴好天气,每个直饮水水台旁总有几位大爷大妈提着水桶在接水,这些水桶体积都不小,有的是纯净水水桶,有的是食用花生油桶改装的。大爷大妈们用自制的胶皮水管接上水龙头,将自家水桶一个个装满,满载而归。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他们似乎并不在乎游客和年轻人的指指点点。
很显然,原本是服务于游客和市民的便民工程,变成了大爷大妈们的自家取水点。一个较为典型的公地悲剧呈现在我们面前。
公地悲剧是1968年,英国学者哈丁(Hardin)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公地的悲剧》的文章提出来的。
他说,作为理性人,每个牧羊者都希望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在公共草地上,每增加一只羊会有两种结果:一是获得增加一只羊的收入;二是加重草地的负担,并有可能使草地过度放牧。经过思考,牧羊者决定不顾草地的承受能力而增加羊群数量,于是他便会因羊只的增加而收益增多。看到有利可图,许多牧羊者也纷纷加入这一行列。由于羊群的进入不受限制,所以牧场被过度使用,草地状况迅速恶化,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公地悲剧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中。不少人对免费提供的公共物品有很强的占有欲和消耗欲,体现为不是自己买的用起来不心疼、能拿多少拿多少的心态。于是乎,有人拿公交车的安全锤回去砸核桃,有人拔掉红绿灯电源给手机充电,有人拿免费手纸擦手、擦鞋,甚至整卷地拿回家……
针对公地悲剧现象,不少经济学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建议,大多数都是在通过完善制度来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然而,我们必须承认的是,总有一种小市民精神,会突破无比完善的制度,展现出生活的琐碎与低级。
一桶直饮水的价格说不上很贵,一旦成为免费可取的东西,某些人的道德就会禁不住这点诱惑,展现出小市民特有的“狡黠”与“聪明”来。
我们一直在呼吁制度建设的问题,但我们必须承认的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制度是不存在的,一个处处都存在监管的制度也是不人性的。
我们不可能建设出一个完美无缺的制度,总有一些领域从属于个人道德选择。在这些没有大是大非的领域里,我们应当尽量做的像一个体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