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学生街结构形态探析
2016-11-14陈峰
陈 峰
(绍兴文理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大学校园学生街结构形态探析
陈 峰
(绍兴文理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解释了学生街的含义,分析了大学校园学生街的主要功能,并从空间的尺度、边界、密度、本体性、可持续性等方面,阐述了学生街的结构形态特征,为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提供了参考。
大学校园,学生街,空间结构,结构形态
1 概述
“学生街”指的是聚集于大学高校周边或内部,以大学生为主要经营对象,民间自发形成一定的具有规模的街道形式。尽管学生街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管理而存在食品安全、环境卫生等问题,但却是大学生课下娱乐、购物、休闲的好去处,有些学生街甚至还为学生提供了兼职和创业的空间。尽管这些学生街大多在政府的干预下被强行拆除,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街已然成为许多大学校园最具活力的公共活动空间之一,尽管与其他经过系统规划建设的校园空间不同,它属于自发形成,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这些建筑多属于违章建筑,但它却充满活力与吸引力。本文旨在对大学学生街的结构形态进行研究探讨,以期能对当前千篇一律的大学校园规划有所借鉴。
2 功能结构分析
在功能结构上,学生街可以大体定义为自发形成的用以满足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商业街(见图1)。其形成的根源在于现有大学校园的功能结构过于单一,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生活与交往需求,而学生街在功能内容上呈现出多元复合的结构特征,可以说是学生多样化需求在空间层面上的自然展现。小吃摊、快餐店、饭店、甜品店、奶茶店、理发店、饰品店、女装店、小超市、小旅馆等等这些多样化的功能内容很好的满足了学生的日常需求,大大丰富了学生们单调的校园生活。同时,这种多样化的功能结构能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并能在此基础上形成某种特殊的领域感,学生依据不同的个人喜好选择不同的店铺,长久下来便能与特定的店主建立起感情。于是,一家家看似破败的小店铺渐渐变成了学生们的小基地,成为学生们课下闲聊交往的小天地。
3 空间结构分析
3.1 空间尺度
当前中国许多新建大学校园大多采用人车混行的交通模式,导致许多街道空间人性尺度的丧失,许多校园街道建的跟城市道路一般宽,致使空间过于疏离和空旷,既难以聚集人气,也不利于日常交往行为的发生。这种如“鸿沟”般的校园街道通常只能满足单一的交通功能,却难以达到传统街道交往的功能。相比之下,看似混乱不堪的学生街,却具有传统城市街巷的功能。比较讽刺的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当人们还没有意识到传统街道的价值的时候,许多传统城市街道也像现在许多学生街一般被强制拆除,而那时的传统街道同样存在所谓的“脏乱差”的问题。这不得不引发我们重新思考那些看似混乱不堪,但却充满活力的学生街的价值所在。由使用者根据自身的使用需求自发建造形成的学生街,在建造之初并没有将汽车的通行考虑进去,就像那些传统街道一般,这些学生街往往具有宜人的空间尺度(见图2),并且由于这些街道聚集大量的人气,加上街道空间相对狭小,致使车辆通行不畅,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汽车对街道的干扰,也保证了行人的安全,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街道人气的聚集,也为人际交往创造了良好的步行环境。
3.2 空间的本体性
当前中国大学校园空间的建造大多只是领导人个人意志的体现,与空间的真正使用者没有任何关联,从而导致校园空间本体性的丧失,由于使用者没有加入到空间的营造当中,实际建造出来的空间不能反映使用者的需求,导致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使用者与校园空间之间存在诸多的冲突,也导致许多校园空间虽然形式华丽,但内容空洞、活力缺乏,许多校园空间从建造完成之日起就走向衰败。从这个角度上讲,自发建造的学生街几乎是当前中国大学校园公共空间中唯一能体现空间本体性的开放空间,因为其空间形态全然由自发形成,且真实反映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并在后续使用过程中,根据需求的变化而不断的完善发展,可以说,空间与其使用者高度关联,街道的形态是使用者需求的自然显现。
3.3 空间边界
在空间边界上,自发形成的学生街表现出与传统城市街道一致的“模糊性”。因店面狭小而蔓延到街道上的用于就餐的桌椅、临时性的摊位等这些都表现出空间边界的模糊性(见图3)。这种模糊性促成了街道功能的多样性,也更好的促进了各个空间之间的渗透与交流。店铺之间、邻里之间、消费者之间的交往通过这种模糊性被连接起来,从而使得学生街具备了街道所真正应该具有的交往功能。相比之下,当下许多中国大学新建的街道,由于空间边界过于明确,空间内容过于单一,致使各个空间各自为政,缺乏相互的联系与渗透,也难以形成有效的人际交往。
3.4 空间密度
在空间密度上,密集布置的店面保证了彼此之间能够相互激发、相互促进,并为店铺间广泛的交往提供了可能。这种交往既包括店主间的日常性交往,也包括顾客间的随意性交往。同时,密集的店铺(见图4)、狭窄的街道与拥挤的人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机动车的进入,保证了安全的步行环境,也更有益于聚集人气。
3.5 空间的可持续性
由于空间本体性的丧失和对使用者需求的无视,再加上教条的照搬功能分区的空间模式和盲目追求宏大的空间形式主义,当前中国大学的街道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持续的,自建成之日起就走向衰败。相比之下,自发形成的学生街却具有有机发展和可持续性的特征。与一般的校园街道一蹴而就,建成后就一成不变的特点不同,学生街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的形成来源于真实的需求,是需求的自然显现,并随着需求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在此过程中新的元素不断的融入,就如那些传统的村落一般,逐渐形成、自然生长,是一个具备“新陈代谢”功能的活的躯体。
3.6 空间位置
由于学生街大多属于自发形成,因而并不存在所谓“选址”这一说法。但如果仔细研究学生街与大学的位置关系,就会发现,许多学生街常处于大学与城市交汇处或两所学校、同一学校的两个校区的交汇处,往往与学生主要的日常活动流线相一致。如位于华中科技大学与中国地质大学之间的学生街,是两校学生课余时间购物、吃饭、娱乐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学生去往对方学校的主要道路,“学生街”的多样性满足了学生多方面的需求,而学生也为街道带来了人气,两者相互促进。而绍兴文理学院的学生街位于河西和南山两个校区之间,由于两个校区的学生经常去另一个校区上课,为学生街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人气,而学生街的形成又反过来拉近了两个校区,促进了两个校区间的交流。
3.7 空间决策
当前中国大学在校园空间的决策上,仍以少数领导的意见为准,而学校和政府的领导并不是校园空间的主要使用者,因而在空间决策上往往简单的注重表现形式,而对空间的实际功用缺乏应有的关注。许多高校周边的垃圾街被强行拆除,亦是这种自上而下的空间决策机制的体现,因为在这些领导看来,这些学生街基本就是“脏乱差”的代名词,毫无可取之处。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是不合时宜的,因为它反映的是少数人的意愿,且这些人还不是空间的真正使用者,而那些空间使用者——学生和空间的建造者——小贩却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意愿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从这个角度上,学生街的强制拆除反映出某种所谓的“空间的专制”,这种“空间的专制”正是当前许多新建的大学缺乏活力的根源。
要想真正改变这一局面,就必须对空间的使用主体即学生的实际需求给予足够的尊重,让学生参与到校园的规划与设计中来,广开言路,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实现校园建设的民主化。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理性合理的建设人性化的校园,才能培育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与深厚的校园底蕴。
4 结语
通过对学生街的结构形态进行研究,可以看出其对于现代大学校园建设具有多方面的借鉴意义。首先,与许多单纯反映规划者个人意志的、脱离实际需求的大学街道不同,自发形成的学生街源自于真实的需求,并随着需求的变化表现出一种动态发展的趋势。同时, 由于其空间边界的模糊性、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新的需求对于空间的要求。空间内容的多样性则为使用者提供了多种选择的可能,保证了街道活力的可持续性。另外,在实际的校园空间规划中,在对校园周边环境与未来的学生人流、行为活动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考虑留出一部分区域进行系统的规划与设计,作为大学与周边城市环境或者临近大学的过渡区,尤其是在一些大学城的设计上,可以考虑在几个学校之间或一所学校的几个校区之间营造富有特色的“学生街”,既丰富和满足学生业余生活,又能促进校际之间的交流,以更好的丰富学生日常的校园生活,体现现代大学的自由、开放的精神。
[1] 陈 煊,魏小春.高校外周边地区学生街现状调查[J].建筑学报,2006(10):72-75.
[2] 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3] 迈克尔·索斯沃斯,伊万·本—约瑟夫.街道与城镇的形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 [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1.
Analysis on student street structure morphology of university campus
Chen Feng
(CollegeofCivilEngineering,ShaoxingCollegeofLiterature&Technology,Shaoxing312000,China)
The paper interprets the connotation of student street, analyzes major functions of university campus student street, and describes structural morphology features of student street from aspects of spatial size, boundary, density, noumenon and sustainability, which has provided some guidance for planning and building university campus.
university campus, student street, spatial structure, structural morphology
1009-6825(2016)27-0025-03
2016-07-16
陈 峰(1982- ),男,讲师
TU24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