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我国各省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研究*
2016-11-14宋谦,王静
宋 谦, 王 静
(沈阳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 沈阳 110870)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我国各省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研究*
宋谦, 王静
(沈阳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 沈阳 110870)
为对辽宁省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选取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环境、发展规模、投入以及产出4个维度建立科技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因子分析法比较辽宁省科技服务业在全国31个省市中的发展水平,结果表明辽宁省应加大对科技服务业的人才及经费的投入力度,培育科技服务企业及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推进其市场化的进程。
科技服务业; 发展水平; 因子分析; 评价指标体系
一、文献综述
1. 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研究
在我国,科技服务业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程梅青、杨冬梅、李春成(2003)从天津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出发,总结了发展特点和发展经验,在政府宏观指导与财政扶持、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对策措施[1]。王仰东、杨跃承、赵志强(2007)认为,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相互融合发展的产物,其核心在于创新[2]。赖志军(2008)认为,服务于科技开发、交流、推广和培训的科技服务业具体应该包括技术孵化与咨询、技术开发与转移、技术推广与转让、科技风险投资、科技交流与培训、科技评估及科技成果鉴定、知识产权服务及其他技术服务等[3]。石忆邵、刘玉钢(2009)基于上海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从科技服务机构逐步形成体系、科技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总体地位趋于上升、科技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等几个方面的现状出发,提出推进上海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建议[4]。秦宪文、王惠玲(2010)基于投入产出法,把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与美国、印度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我国制造业对科技服务业的直接消耗和科技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带动与美国、印度相比仍有差距[5]。刘凤芹(2011)提出,加强科技中介机构的政府调控与规划引导,营造良好的法律法规环境、构建公共信息平台等方式能有效促进我国科技服务业的发展[6]。
2014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49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才智力密集、科技含量高、产业附加值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等特点,并将科技服务业划分为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几大领域。对科技服务业进行科学评价有助于提升科技服务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从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此外,发展科技服务业对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2. 科技服务业评价体系的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大多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即利用降维的思想对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较为客观,但在指标体系的选取上,不同学者间存在一定差异。陈岩峰、于文静(2009)以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社会科技活动和科技服务业发展环境三个维度构建科技服务业服务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分析广东科技服务业在全国31个省市中的服务能力水平[7]。刘玉钢(2010)以科技服务业主体实力、投入以及服务绩效三个维度构建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京、津、沪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8]。张术茂(2011)以科技服务业规模、投入、产出三个维度建立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利用因子分析法比较沈阳市科技服务业在副省级城市中的发展水平[9]。黄斌、汪长柳、马丽(2013)选取13个指标分别反映科技服务业的规模和水平、结构和效益、科技服务能力、产业发展基础和科技发展环境,从区域特色发展的角度对江苏省科技服务业发展提出政策建议[10]。刁伍钧、扈文秀、张建锋(2015)分别从发展环境的竞争力、科技研究的创新能力、专业技术的服务能力和科技成果市场化水平四个方面,构建以34个指标为基础的科技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功效系数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实证研究了科技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11]。
本文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在指标选取时考虑了数据的可获得性、表征性以及可对比性,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及合理性。选取11个指标构建一套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以辽宁省为样本对其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二、科技服务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本文在选取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时,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有效性,充分考虑了指标的可操作性及指标的可量化,并兼顾数据的稳定性及可获得性。同时尽量使每个选取的指标都能充分反映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从多角度、多层面设计指标,从而以较少的综合性指标,客观、准确地反映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
为评价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本文建立了科技服务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设定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环境、发展规模、科技服务业投入以及科技服务业产出4项一级指标,并结合11项二级指标来对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1) 发展环境:用每十万人口高等教育在校生数来反映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社会环境,用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反映其发展的经济环境。
(2) 发展规模:考虑从发展总量上反映科技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选取各地区研究与开发机构从业人员数以及各地区研究与开发机构数反映科技研究创新能力的主体规模,选取项目(课题)数反映科技成果市场化水平的主体规模。
表1 科技服务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3) 科技服务业投入:选取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全时当量以及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反映科技服务业的投入,其中R&D经费投入强度为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
(4) 科技服务业产出:选取三项专利授权数来反映科技创新能力的产出,选取技术成交额以及各地区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反映科技成果市场化产出水平。
2. 模型构建
本文一共选取了11个指标来衡量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由于各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多重共线性,会影响实证结果的准确性。为了增强计量模型的准确性,本文对这11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公共因子,从而保证评价指标权重的准确性。
3.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4》、《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4》,并对全国31个省市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进行比较,便于进行多年份的比较研究。各省市相关评价指标具体数据见表2。
三、辽宁省科技服务业评价实证研究
1. 评价方法:因子分析法
本文采用SPSS 20.0进行因子分析。由于原始数据量纲差别较大使其无法直接比较,故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表2 2013年31个省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指标数据
数据来源:X1、X2、X9、X10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4》,X3、X4、X5、X6、X7、X8、X11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4》。
因子分析法主要包括三个步骤:一是对原有变量作检验,确定变量是否适合作因子分析;二是对因子变量进行识别,提取公共因子;三是构造因子得分系数。
为检验本文所选变量是否适合作因子分析,本文使用SPSS 20.0对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值进行处理,并进行KMO检验,经检验KMO统计量的值为0.811,表明原始数据非常适合作因子分析。
2. 数据处理
运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全国31个省市的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因子载荷,按相关矩阵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确定公共因子,选取2个公共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4.612%,说明公共因子反映了原始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为便于对公共因子进行实际问题的解释,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最大方差旋转,特征值及累计方差贡献率如表3所示。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4所示。
表3 特征值及方差贡献率
表4 旋转成分矩阵
由旋转成分载荷矩阵可确定各公共因子的实际意义,其中:公因子F1在每十万人口高等教育在校生数、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各地区研究与开发机构从业人员数、各地区研究与开发机构数、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技术成交额6个指标上较其他公因子载荷更高,主要反映了科技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规模水平;公因子F2在R&D项目(课题)数(项)、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全时当量、三项专利授权数、各地区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共5个指标上较其他公因子载荷更高,主要反映科技服务业经费及人员投入水平及盈利水平。
最后计算因子得分,以各因子方差贡献率占公因子总方差贡献比重为权重,得出各省市的综合得分并按得分进行排序(见表5)。综合因子得分公式为
F=(F1×0.724 472+F2×0.275 528)
3. 评价模型结果分析
分析表5可得到如下结论: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存在发展不均衡状态,其中北京以3.534 07的得分位居第一,远远高于其他各省市的发展水平。其次,科技服务业的发展聚集在资源密集型地区如上海、江苏、广东一带,综合得分靠前。宁夏、西藏、青海等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其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也相对落后。
第一主因子主要反映了科技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规模水平,北京、上海、天津位居前三。而陕西、黑龙江、湖北等省份虽然科技服务企业及机构数量较多,但专业性薄弱,服务层次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力,故排名落后。根据得分可知,只有少部分省市的科技服务业市场化程度及规模水平得分较高,其他省份普遍市场化程度及规模水平偏低。主要因为现有的科技服务机构大部分规模较小,无品牌,未形成专业化,服务内容单一,综合服务能力较弱;缺乏具有高水平、差异化经营的服务企业及机构和具有一定规模、专业服务能力较强、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骨干企业及机构。其次,企业未能成为科技创新主体,产学研结合水平较低。科技服务机构过于依赖政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服务能力与效率均较低。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层次较低,产业链合作存在结构不合理、重复建设、低层次竞争等问题,导致产品缺乏竞争力。
第二主因子主要反映科技服务业经费及人员投入水平、盈利水平,江苏、广东、浙江等地名列前茅。我国各省份人员及经费投入普遍不足,盈利水平较低。虽然近几年在吸纳人才、资金扶持、税收减免方面制定了扶持政策,但是扶持力度还远远不够,特别是缺少关于支持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和支持科技中介机构的政策,对于科技服务业没有针对性,难以达到促进科技服务业更快更好发展的目的。同时,科技服务业高端人才的缺乏,影响了科技服务业自身的发展,同时制约了科技服务业的带动和支撑作用的发挥。科技服务业与资金、人才、政策、管理机制等市场要素未能很好地结合,导致综合服务能力较弱,盈利水平不高。
四、加快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 加强科技服务业核心竞争力建设
面对我国大部分省市科技服务企业及机构数量多但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现象,应积极探索有利于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支持科技服务机构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模式,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布局合理、服务能力强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有效集聚创新资源要素,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培育科技服务新业态,为产业集群提供集成化科技服务,打造科技服务生态系统,提升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水平。按照“企业主体、市场机制、任务导向、政府服务”原则,面向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培育科技信息咨询、成果交易、科技评估、科技投融资并具有共性、专业和综合服务等特点的科技中介服务企业和机构。
2. 提高科技服务业研发能力
与国外发达省市相比,我国科技服务企业及机构的市场化进程缓慢,过于依赖政府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层次较低,导致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不高。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国各个省市应积极组织实施科技创新,瞄向国际高端、面向国际前沿,依托骨干企业,联合行业内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紧抓“自主创新”这张王牌,努力攻克制约行业和企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引导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建立资源投入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提升科技服务业的研究及开发能力。
3. 加大科技服务业投入力度
仔细研究北京、上海、江苏等地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不难发现,政府支持是科技服务业能够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其他省份排名相对落后,未能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各地政府应通过设立科技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等方式加大对科技服务企业的支持力度,落实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对其收入和房产、土地免征营业税、房产税及城镇土地使用税等。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拓展科技服务企业融资渠道,引导银行信贷、创业投资、资本市场等加大对科技服务企业的扶持,支持科技服务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
4. 加强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发达国家科技服务业发展迅速的同时必然会吸引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而我国科技服务业相关人才却较为短缺,尤其是创新型科技服务人才十分缺乏,这造成我国的科技服务机构与企业很难同其他科技服务业发达的国家竞争。我国应引进具有综合管理和专业技术服务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培育从事研发服务的科技创新团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科技服务业人才培养基地,联合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同培养创新人才,探索科技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完善科技服务业人才引进及流通机制,为科技服务人员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5. 完善科技服务业相关法律法规
发达国家均注重应用政策和法律营造适合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经济文化环境。我国各省市在加强科技服务业发展规模、研发能力、核心竞争力、资金投入及人才建设的同时,应通过政策法律引导其行业自律、自由发展。为鼓励和规范各省市科技服务企业及机构的发展,更好地使资金、人才、政策、管理机制等市场要素紧密结合,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促进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移,并依法设立一定的机构负责协调和监督,消除技术转让过程中的技术障碍,明确各环节的利益与职责等,从而从法律层面上保证和支持科技服务企业及机构的健康快速发展,提升其服务能力及盈利水平。
[1]程梅青,杨冬梅,李春成.天津市科技服务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J].中国科技论坛,2003(3):70-75.
[2]王仰东,杨跃承,赵志强.高技术服务业的内涵特征及成因分析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1):42-47.
[3]赖志军.佛山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 [D].长春:吉林大学,2008.
[4]石忆邵,刘玉钢.上海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特点、问题与对策 [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39-45.
[5]秦宪文,王惠玲.基于投入产出的中国科技服务业的国际比较分析 [J].科技管理研究,2010(18):111-114.
[6]刘凤芹.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J].科技传播,2011(3):4-7.
[7]陈岩峰,于文静.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广东科技服务业服务能力研究 [J].科技管理研究,2009(9):4-7.
[8]刘玉钢.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量化分析 [J].商业时代,2010(7):108-109.
[9]张术茂.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沈阳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研究 [J].科技管理研究,2011(14):81-84.
[10]黄斌,汪长柳,马丽.基于因子分析的江苏省科技服务业竞争力综合评价 [J].科技管理研究,2013(22):59-62.
[11]刁伍钧,扈文秀,张建锋.科技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J].科技管理研究,2015(4):41-46.
(责任编辑:吉海涛)
Study on development lev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 in Various Provinces and Cities of China based on factor analysis
SONG Qian, WANG Jing
(School of Management,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enyang 110870, China)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 in Liaoning Province objectively and effectively, the four dimensions including the development climate, development scale, investment, and outpu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 are selected to establish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Liaoning Province is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remaining 31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by using factor analysis method. The conclusions are that more talents and investment should be pu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 that the core competen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ervice enterprises and institutions should be cultivated; and that the process of marketing should be promoted in Liaoning Provi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 development level; factor analysi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2016-02-03
沈阳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F16-233-5-26); 沈阳工业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
宋谦(1978-),男,黑龙江牡丹江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战略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11∶40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1.1558.C.20160518.1140.016.html
10.7688/j.issn.1674-0823.2016.05.11
F 224
A
1674-0823(2016)05-044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