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平肌移位术治疗水平斜视并伴垂直斜视的探讨

2016-11-14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26期
关键词:附着点直肌斜视

王 闰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心医院眼科,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水平肌移位术治疗水平斜视并伴垂直斜视的探讨

王 闰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心医院眼科,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目的 探究水平肌移位术在水平斜视并垂直斜视患者中的治疗效果,以便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水平斜视并垂直斜视患者40例(62只眼),两组均进行水平肌移位术,按照移位量的不同分成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移位量<3 mm,观察组移位量在5~7 mm,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经水平肌移位术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平均矫正的垂直斜视度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水平肌移位术在水平斜视并垂直斜视患者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移位量5~7 mm的平均矫正的垂直斜视度数明显优于移位量<3 mm,因而对患者实施水平肌移位术时,应对移位量进行合理确定,以提高临床疗效。

水平肌移位术;水平斜视;垂直斜视;临床疗效

水平斜视并垂直斜视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眼部疾病,相关学者及临床实践发现,水平斜视矫正的同时向上方或下方移位内外直肌能够同时矫正水平斜视并垂直斜视,临床应用效果较好,但对最佳的纠正移位量还应进一步探讨。为研究水平肌移位术在水平斜视并垂直斜视患者中的治疗效果以及最佳移位量,本文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水平斜视并垂直斜视患者40例(62只眼),以此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水平斜视并垂直斜视患者40例(62只眼),两组均进行水平肌移位术,按照移位量的不同分成两组,观察组20例,其中男性11例(18只眼),女性9例(12只眼),年龄在12~45岁,平均年龄为(21.3±3.7)岁;对照组20例,男性12例(19只眼),女性8例(13只眼),年龄在8~43岁,平均年龄为(23.1±2.6)岁。其中内斜22例(36只眼),外斜18例(26只眼),水平斜视度范围在20°~40°,垂直斜视度在5°~10°。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研究组患者进行常规检查,着重检查眼底、眼角、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眼位检查:采用同视机法、三棱镜遮盖法,着重检查眼位的斜视角和眼原在位;科学评估患者的眼位斜视度,对麻痹性斜视进行排除。

水平肌移位手术:常规行内外直肌徙后手术,同时将其附着点向上、向下移位,保持角膜缘与移位止端平行;在主斜眼实施垂直移位;倘若患者的主斜眼为低位眼,则应向上对附着点进行移位,倘若患者主斜眼为高位眼,则应向下对附着点进行移位;手术移位量:对照组移位量<3 mm,观察组移位量在5~7 mm。手术结束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统计分析治疗效果。

1.3观察项目:两组患者平均纠正的垂直斜视度数。

1.4统计学分析:将此次调查统计的结果数据录入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计量资料,判断得出P<0.05具有显著差异,该统计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本研究发现,经水平肌移位术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平均矫正的垂直斜视度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平均矫正的垂直斜视度数比较()

表1 两组患者平均矫正的垂直斜视度数比较()

组别 例数(眼数)移位量(mm)平均矫正的垂直斜视度数(°)观察组 20(30只) 5~7 4.58±0.78对照组 20(32只) <3 1.75±0.46

3 讨 论

眼球处于正常状态时,即处在原在位时,眼球平面与视轴会通过内、外直肌共同肌肉作用下保持高度一致性。水平直肌的重要生理作用是使视力能够趋向于较为单一地水平方向,倘若水平直肌肌止端发生移位(往垂直方向移位),则会使在肌肉作用下肌肉作用下保持高度一致性的眼球平面与视轴出现一定的位移,从而对其的正常生理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1]。

临床认为,垂直斜视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水平直肌附着点出现变化,附着点的变化会导致垂直斜视的发生。对于该种情况,需在实施水平肌移位术手术的同时向上、下移位内、外直肌附着点,通过此种方式能够实现水平斜视并垂直斜视同步治疗的效果[2]。该种治疗方法的优势是能够从极大程度上减低患者手术的痛苦和手术次数。眼外肌发挥其生理作用的基础是肌肉牵引方向与视轴形成一定角度,倘若水平直肌附着点出现移位,则肌肉牵引方向与视轴无法在原来的同一平面上保持高度一致性,而是出现一定夹角,这就使得内、外直肌同时具备内、外转动以及上、下转动作用,对患者的视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而,相关学者及临床实践发现,水平肌移位术中,水平斜视矫正的同时向上方或下方移位内外直肌能够同时矫正水平斜视并垂直斜视,其原理是通过上移位对强化内、外直肌的上转作用(常用于正下斜视矫正),通过向下移位强化内、外直肌的下转作用(常用于正上斜视矫正)。相关学者及临床实践发现,移位量的大小会对平均矫正的垂直斜视度数产生直接的影响[3]。本研究中对照组移位量<3 mm,观察组移位量在5~7 mm,发现观察组的平均矫正的垂直斜视度数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水平肌移位术中移位量的大小会对矫正治疗的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因而临床还需通过更为深入的研究、实践,确定合理的移位量范围,以提升视力矫正效果。

本文通过对40例(62只眼)水平斜视并垂直斜视患者进行研究,发现观察组(移位量为5~7 mm)平均矫正的垂直斜视度数(4.58±0.78)°明显优于对照组(移位量<3 mm)平均矫正的垂直斜视度数(1.75±0.46)°,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水平肌移位术在水平斜视并垂直斜视患者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移位量5~7 mm的平均矫正的垂直斜视度数明显优于移位量<3 mm,因而对患者实施水平肌移位术时,应对移位量进行合理确定,以提高临床疗效。

[1]贾惠莉,刘春民,邓宏伟,等.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1,29(9):934-936.

[2]龚淑贤,戴鸿斌,黄华林,等.应用水平直肌移位治疗水平斜视伴垂直斜视[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0,18(9):99-102.

[3]黄蔚茹.水平肌移位术治疗水平斜视并伴垂直斜视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眼科杂志,2012,20(1):55-57.

R777.4+1

B

1671-8194(2016)26-0179-02

猜你喜欢

附着点直肌斜视
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对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视觉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强直性脊柱炎寒热证型超声下外周附着点炎表现的差异研究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合并附着点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两种术式对小儿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视觉功能影响
肌肉骨骼超声在指导银屑病关节炎临床分型中的价值
MSCT评估钩突上附着点分型及引流途径的临床价值
腹直肌分离CT表现1例
直肌返折术治疗水平斜视60例临床研究
白内障术中局部注射麻醉导致的术后斜视及治疗
下斜肌切断术与下斜肌转位术治疗V征斜视的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