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铁还需自身硬
2016-11-14作者廖紫珺学校长沙市南雅中学
作者:廖紫珺学校:长沙市南雅中学
打铁还需自身硬
作者:廖紫珺
学校:长沙市南雅中学
用一只质地很差的瓷碗去轻碰其它的瓷碗,它们都会发出混浊的声音,而用一只质量很好的瓷碗,去轻撞其它瓷碗,它们发出的声音都将变得铿锵起来。一则以瓷碗来敲击瓷碗的故事,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一句很古老的话——打铁还需自身硬。再好的原材料,如果没有质量过硬的打铁工具,没有技艺高超的打铁师傅,打出来的东西,也无法称为精品。
瓷碗与瓷碗互相轻撞产生出来的声音是否清脆,很大程度上受“检验官”的影响;而人能否名留青史,千古流芳,并不只关乎“时势”,更重要的是个人的实力。
李白生于盛唐之时,诗人灿若群星,但他却依然能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我想这极大部分还是取决于他个人非凡的创作才情。
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的壮
阔、梦幻,到“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血气方刚,再到“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豁达……李白为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这样的诗行,如此凝练而意味深远,无论诞生于何时,都将给我们以无限思考。
打铁还需自身硬,需要硬的不仅是我们的身躯,还有我们时而软弱的内心。
鲁迅先生早年留洋日本,主修医术,希望自己回国以后能治病救人。在一次上课时,鲁迅看到放映影片中,一个中国人即将被手持大刀的日本士兵砍头示众,旁边站着许多中国人,他们身体并不比这些日本士兵瘦弱,但依旧个个无动于衷。
“看这些中国人麻木的样子,就知道中国一定会灭亡!”鲁迅先生听到日本学生的窃窃私语后,深感就算医治好了国人身体的病症,如果国人的思想还不觉悟,还是这样麻木不仁,那么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依然会走向灭亡。
于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试图用文字的力量改变国民的思想面貌、唤醒国人的觉悟。他毅然放下了手术刀,果断地拿起了笔,用一腔爱国热血写下了无数篇章,像海的怒涛,狮的狂啸,钟的悲鸣,一遍遍地拍打着铁皮屋子,一遍遍地警醒着无数中国人——至今。
过去,我并不理解为什么中国近代文人如此之多,倍受推崇的却只有鲁迅先生。后来,我才发现先生笔锋之尖锐,直逼着无数中国人的脊梁。
这样的瓷碗碰撞发出的声音,必将千古回响,亘久不衰。反观袁世凯,费尽心机从孙中山先生手中夺来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他却忘记了人民的期望,只是一心想做皇帝。没有人愿意记得他是否穿了八十三天的皇袍,人们只记得对他的怒骂及讽刺。
当自身的评判标准有误的时候,无论在多好的年代,无论有多大势力,也无法找到可以与自己相碰能发出清悦之声的瓷碗。
其实现在处于中学阶段的我们都是铁匠,不要总是埋怨遇不上好的材料,更重要的是将自己锻炼成好材料,不要辜负一切提升自己的机会,从内到外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铭记——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终将会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绝世精品。
点评:千锤百炼当然艰苦,铁不呼痛,瓷不叹苦,然后就有了让人们叹为观止的面貌。作者引物作比,以自醒又醒及同龄人,有理想有目标,就攒得起一身的劲,克服困难,去迎接人生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