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道江苏学业水平测试题引发的思考
2016-11-14王萍
王萍
2016年3月19至20日,是江苏新高考方案实施后,第九次在全省范围内举行的学业水平测试(俗称“小高考”)的时间。随着“小高考”的落幕,网络上各种关于“小高考”的信息不断涌现,其中地理科目一道关于微信开启画面的题目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江苏网友纷纷表示“幸亏生得早”;还有很多网络高手更是给了这道题的N种解释,其中涉及“月相、白赤交角”等专业词汇,最后的结论仍是“这道题实在太难了”。其实这张图是1972年12月7日由阿波罗17号太空船船员拍摄的著名地球照片,又称“蓝色弹珠”。而原题是这样的:
下图为用户登录微信时所见的地球影像图,读图回答下题:
从图中赤道附近云系的分布位置及M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推测,该影像图拍摄的时间及M点所处的风带最有可能是( )
A.6月份 东南信风带
B.6月份 盛行西风带
C.12月份 东南信风带
D.12月份 盛行西风带
当本人看到真题后,觉得其难度和网络相传的难度还是有很大差异的。于是本人特意在自己任教的班级做了一个调查,调查对象为两个平行的物生组合班,请他们写出当时选的答案及选择此答案的理由是什么?
调查结果如下:
从调查结果可看出,这道题的正确率确实比较低,而在四个选项中,90%以上的同学几乎都能判断出M地的风带,即排除了A、C两项,而在拍摄的时间上却无从下手。于是本人把做对这道题,即选择12月份的学生,将他们选择的理由整理如下:
这个结果还是出乎我意料的,也就是真正审清题意、会做此题的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大部分学生选对主要是歪打正着。我仔细分析了试题及学生给出的理由,从试题涉及的内容来说,主要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其完全在考试要求的范围内,至于学生的各种理由,我也做了以下分析:
第一种理由:这是云系分布图,云层越厚在图中表现则越白,降水的概率越大,一般反映的是短时期的天气状况,而根据云量的多少来判断季节,混淆了天气和气候衡量的时间尺度,至少是不够严谨的。第二种理由:根据南极出现极昼和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推出此时是12月份,这也是很多学生认为最简单明了的方法。其实这是一幅云系分布图,题中并没有告知是光照图,而且根据我们学过的光照图知识,即使南极地区出现了极昼,那么图中出现极昼的范围也远远超出了南极圈范围,或者图中北半球的极夜范围也远远超出了北极圈范围。可见,从南极圈出现极昼的现象来判断月份其实也是不科学的。至于有人质疑倘若面对我们的这一侧不是白昼,怎么会拍到如此清晰的地球影像呢?我们知道遥感探测所使用的电磁波波段有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等光谱段,而可见光遥感的局限在于只适合白昼工作,而红外线或微波遥感则不受昼夜现象的影响,也就是这幅地球影像图即使面对拍摄者的这一侧是夜晚,同样也是可以拍出此影像图的。第三种理由: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形式,在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称为台风,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为飓风,如果在南半球则称为旋风。在此云系图中根本就不能明显看出有台风、气旋或旋风的迹象,况且题目中明确要求“从赤道附近的云系分布位置”来判断拍摄的时间。可见,对于采用前面三种理由作答的学生,他们不仅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而且也没有审清题意,他们做对可归为运气比较好罢了。采用第四种理由判断的学生,说明其不仅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知识掌握得比较好,而且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也较强,此理由应当才是出题者真正想要考查的意图。
可见,要想做好这类题目,一方面要夯实地理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平时的读图训练,培养良好的读图习惯,从而提高解题能力。最后,地理源于生活,生活中有很多符合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实例,需要我们用一双地理的眼睛去发现,用一种地理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这样才能融会贯通,再遇到这类题目时不会盲目紧张,无从下手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