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蔬菜大棚综合降湿措施
2016-11-12戴桂荣万晟杰
戴桂荣+++++万晟杰
长江流域蔬菜大棚塑料薄膜覆盖栽培或者育苗,低温季节常因棚内空气湿度过大,导致蔬菜植株长势不良,并诱发多种病害。生产上必须加强棚内湿度调节,尽量将白天的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50%~60%,夜间的控制在80%~90%,以利于蔬菜植株的生长发育。常用的综合降湿措施有:
一、注意大棚选址
建造安装蔬菜大棚的位置除要求土质疏松肥沃、土层深厚、地势平坦、无盐渍化、向阳背风、交通便利、无“三废”(废水、废渣、废气)污染外,还要求地下水位低、排灌方便、有利于调节湿度。
二、通风换气
通风换气是最有效、最常用的降湿措施。蔬菜作物一般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低一些,土壤湿度适当高一些,所以每次大棚灌水后,要在不影响温度条件的情况下,及时加大通风量,降低大棚内的空气湿度。低温季节的通风换气应在中午前后气温高时进行,以通顶风和腰风为主,尽量不要通大棚底风,以防棚内环境温度过低和“扫地风”伤苗。
在晚秋和早春季节,由于外界气温偏低,通风降湿常与闭棚保温相矛盾,即闭棚保温常会使大棚内的空气湿度增加,而通风降湿又会使大棚内的温度降低,所以此时要把握好通风时间的早晚、长短和通风口的大小、方位。
高温季节要把握早通风、通大风、晚闭棚,甚至昼夜通风降湿。
在冬季寒冷的阴雨天或下雪天等恶劣天气,大棚内的温度也较低,要以闭棚保温为主、通风降湿为辅,但每天必须短时间通风降湿,一般中午前后在背风面开门通风0.5~1小时后及时闭棚,只有在晴天大棚内外温度都较高时,才能在迎风面和背风面同时开门通风降湿。通风降湿时引起的降温幅度必须以蔬菜植株不发生冷害为前提。
三、加温降湿
在寒冷的冬季,大棚内外的温度都较低,而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又较高,无法采用通风的方法来降低棚内空气相对湿度,此时可以采用电热线、电炉丝等加温方法来降低湿度,防止蔬菜植株叶面结露。一般情况下,棚内温度每提高l℃,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可相应降低3%~4%。还可通过采取各种保温措施和增加光照措施,防止棚内气温下降,如每天早晨用干布擦除大棚塑料薄膜内表面附着的水滴,能增加透光率、提高棚内温度、降低棚内空气相对湿度、降低发病率。
四、采用无滴膜或消雾膜覆盖大棚
蔬菜大棚要尽可能采用无滴膜或消雾膜覆盖。由于无滴膜能增加大棚薄膜的流滴性,使大棚薄膜内表面形成的水滴顺着薄膜流入大棚两侧的土壤中,既可避免冷凉的水滴直接滴到蔬菜植株上造成冷害,还可降低棚内空气湿度。消雾膜能有效消除大棚内夜间或灌水后蒸发形成的水雾,降湿效果明显,目前大力推广应用的是第五代涂覆型消雾膜。
五、覆盖地膜
蔬菜大棚内的耕地畦面覆盖地膜可以大幅度降低土壤水分蒸发量,一般情况下可降低棚内空气相对湿度10%~15%,同时还可以提高地温、增加土壤湿度,减少浇水或灌水次数,有利于棚内蔬菜生长,如果蔬菜的种类适宜覆盖地膜,就要尽量覆盖地膜。
六、合理浇水
根据天气情况、土壤墒情、蔬菜种类、蔬菜生长时期和长势,合理把握浇水时间、浇水量、浇水方法和浇水次数,通常应浇小水或者隔沟轮浇,切忌大水浇灌或大水漫灌。但果菜类蔬菜要注意浇透定植水和缓苗水,结果期需要供水充足,其他时期一般不需要浇水。在棚内温度较低,特别是不能充分通风透气时,要尽量控制浇水,更不能用畦灌的方式补水。
1. 浇水时间
以晴好天气早晨日出后但尚未晒热蔬菜时最适,不可在下午、阴天、雨雪天、寒潮天浇水,且要注意天气发展趋势,避免浇水后出现连续阴雨天或寒潮天、降雪天。
2. 浇水量
浇水量的多少取决于不同的蔬菜种类、外界气温高低、风力大小和土壤类别,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通常应浇水至土壤最大持水量为止。大棚内所浇水的水温不能太低,应与棚内空气温度基本一致。
3. 浇水方法
①壶灌。壶灌是最传统的浇水方法,在蔬菜作物需要补水时,用安装有莲蓬喷头的水壶提水浇灌,但要注意小水勤浇。
②喷灌。将每平方厘米3~5千克压力的喷灌设备安装在大棚顶部2~2.5米高处,在需要补水时,采用全棚式喷头喷灌。也可将这种喷灌设备安装在地面上,在水管上的小孔处安装好小喷嘴,使水能从地面喷洒到蔬菜植株和土壤上。
③滴灌带灌水。在每个畦面中间安置一条成本较低的塑料薄膜滴灌带,每条滴灌带上面每隔20~40厘米有一对直径0.6毫米的小孔,需要补水时,即使用低水压也能使20~30米长的畦面灌水均匀。也可将塑料薄膜滴灌带安置在地膜下面,需要补水时灌水,以降低棚内湿度。
④滴灌。在浇水用的直径为25~40毫米的塑料软管上,按定植株距钻好小孔,每个小孔接上细小塑料管,用每平方厘米0.2~0.5千克的低压水,使水滴到蔬菜的根部。此法可省水、省工,防止土壤板结,降低棚内湿度,抑制病害发生,缺点是设备投入较大。
⑤地下灌溉。用带小孔的塑料水管埋在畦面地下10厘米处,需要补水时,直接将水浇到蔬菜作物根际,蔬菜收获完毕后,在耕地前取出塑料水管。或者用直径8厘米的瓦管埋入土壤35~40厘米深处,靠毛细管的作用长期给蔬菜供水。此法虽投资较大,花费劳力较多,但对土壤保湿、降低土壤上层湿度、防止板结、降低空气湿度、防止病害效果较好。
⑥软管微灌。将由供水装置和输水管道组成的软管微灌设施安装于畦面中间:供水装置为安置在距地面1~1.5米高度、容量为0.5~l米3的水缸、水泥槽等容器;输水管道由直径80~100毫米的主管和直径40毫米的出水支管组成,支管上方每隔30~40厘米各有两个直径0.5~0.7毫米的小孔。需要补水时,此软管微灌装置以压差方式不断地将贮水容器中的水慢慢地灌入蔬菜根际。应用软管微灌装置系统可以防止水分向土壤深层渗漏,也可减少地表水分径流和水分蒸发,从而减少用水量,此法比沟灌节水35%左右。还可将肥、药随水施入,减少用工量,节约肥、药用量,节省生产成本。
⑦膜下暗灌。在整好的畦面中间开一“V”字形小水沟,使小水沟一头稍高、一头稍低,畦面再覆盖地膜,小沟两边定植蔬菜,需要补水时,从膜下小沟中灌水,此法简便易行、成本低、节约用水,能显著降低棚内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七、开沟排水
在大棚内采用深沟高畦栽培和育苗,在大棚四周开好排水沟,疏通好排水渠道,确保大棚外的水分不会倒灌到棚内,下雨后要做到雨停沟干。下雪时,及时清扫大棚上以及周边的积雪,以利于降低棚内湿度,避免棚内土壤温度尤其是融雪期间的土壤温度进一步降低。
八、及时盖棚
秋末冬初进入寒冷季节以前,大棚内土壤干燥时,要提前用塑料薄膜覆盖好大棚,以便于以后对棚内土壤和空气湿度进行调节;不可在棚内土壤很潮湿时用塑料薄膜覆盖大棚,以避免蔬菜作物尤其是越冬菜苗经常处于高湿环境而不利于生长。但高温天气要注意及时通风降温。开春气温回升后,即使是阴天和雨天,当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大时,也要及时开门、揭膜,以通风降湿。
春末夏初,可适时撤掉大棚四周裙膜,以利于日夜通风,但顶膜不可过早揭去,保留顶膜可防止雨水冲击土壤,控制棚内土壤和空气湿度,有利于蔬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防止病害的发生蔓延,必要时还可在大棚上部加盖一层遮阳网降温。只有当棚内蔬菜作物收获之后才可揭去顶膜,然后深耕晒土,准备下茬作物种植。
九、加盖无纺布
低温季节,在大棚内或拱棚架上或植株表面覆盖一层无纺布,可起到保温、透光、透气、吸湿的作用。
十、选择用药
大棚内的蔬菜发生病虫害时,要尽量选用粉尘剂或烟剂农药防治;如果确需喷洒液体药剂防治,要选在晴天上午进行,喷药后要及时通风降湿。
十一、撒铺吸湿物
大棚内土壤和空气湿度过大时,可在畦面或畦沟撒铺砻糠、砻糠灰、草木灰、干细土等吸水能力强的吸湿物,这样既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又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降低空气湿度。
(作者联系地址:戴桂荣 湖北省黄石市农业局 邮编:435002;万晟杰 湖北省阳新县农业局 邮编:43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