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与社会课程拓展的教学策略

2016-11-12李云吾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四川盆地都江堰教材

摘 要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因课时的限制,教材中的内容较少,但知识覆盖面却广,可谓“广而不深”。因此,课程拓展在本学科教学中大有天地。本文从“抽象知识生活化、教材插图历史化、传统习俗延伸化、民族文化综合化”四个角度谈课程拓展的实践经验。

历史与社会课程拓展 教材内容 教学策略

教材知识是显性的,课程拓展就是对知识的适度延伸、增长,而所延伸增长的知识恰恰是显性背后的隐性知识。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从学科获得的知识经过潜移默化,对某类事物或社会现象的认识,使得原有的知识含义与结构发生变化,新的知识自然产生了。“课程应建立在知识和价值的基础上,同时它也必须建立在技能的基础上。”[1]随着高考的改革,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方法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针对近几年中考、高考的题型变化,作为一线的教师,也应做出相应的教学策略调整。

一、抽象知识生活化

教材是呈现所学知识内容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工具。历史与社会教材内容基本上侧重地理知识。地理学科主要阐述的是地理要素,学科术语较抽象,如河流与水文、气候与气温、自然条件与自然环境等名词难以辨别。面对学生学习的难度,教师就要努力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有趣。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案例1】出示投影,要求学生读下表中的数据,了解四川盆地的农业在我国的地位。

【问题】针对表中的数据,说说四川盆地的畜产品为什么能居全国前列。然后看书找出四川盆地有哪些优越的自然条件?

学生通过上表,了解到四川盆地农业生产的“富庶”来推理四川盆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无论是气候、水文,还是土壤、地形都具有独特的优势。

【追问】粮食是居民的主食,生猪、牛羊、油菜籽是副食品。看看二者之间有着怎样的辩证关系?

通过师生交流、生生合作后,教师出示四川盆地农业生态示意图并逐一进行分析,阐述各项事物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由图1可知: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是密切相关、互相制约的。当地人们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正确处理好自然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教师顺势得出结论:著名的“粮仓”就是成都平原,它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当教学的视点转移到成都平原时,教师就应该不失时机地将时间拓展,由古到今转到当今评选“天府”的条件与传统的“天府”条件上有什么差异的问题上来。

【知识链接】电脑投影2008年《中国国家地理》组织的“圈点新天府”评比活动,成都平原、台湾嘉南平原、新疆伊犁河谷、山东半岛、闽南丘陵平原、三江平原、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呼伦贝尔、苏北平原、宁夏平原入选[2]。

【问题】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评选出的十大“新天府”。单从自然条件看,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太湖平原”、北京所在的华北平原落选,而位于新疆的伊犁河谷入选且名列第三。这是为什么呢?

认知心理学派认为,新知识是在课本知识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所获得的认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并借助教师提供的地形图辅助资料,把四川盆地与新疆的伊犁谷地、太湖平原进行对比,将这些地区的降水量、季风、工业、人口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从点到面、从纵向到横向、从人类活动到生态保护,得出了这次评选的条件不是单纯看自然条件,而是注重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可见,“这次评选是一次鲜明的生态‘选美,旨在倡导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倡导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和谐相处,呼吁可持续发展,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2]。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以及人们对事物认知角度的变化,原有的客观自然条件不再是现代人评定的不变因素,客观性的评价指数也随之变化。不言而喻,“用教材教”这一理念就是倡导教师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要根据“教”和“学”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实现有效教学。

二、地理插图历史化

教材中的地理插图是课程的第二语言,是教材的有机部分。插图是教材的辅助材料,用图不用文字,有利于增强教材的艺术感和学生思维的发展。杜威说过:“儿童和课程仅仅是构成一个单一的过程的两极。正如两点构成一条直线一样,儿童现在的观点以及构成各种科目的事实与真理,构成了教学。”[3]如教材中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插图意在强调盆地中排涝在农田灌溉方面发挥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地图的辅助作用和指示作用,可以配合历史史实释图,把学地理知识转化为学历史知识,使学生从中拓展知识,获取美感的体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活动、探究等学习方式,正确判断它的结构及功能,使文字与图像有机结合。学习是学生自身认知水平与教师的情境设计融合获得自身发展的活动。为了更加突出李冰父子建造都江堰工程对成都平原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发挥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补充几则资料供给学生学习,意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提高该工程的地位,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资料1: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马迁奉命出使西南时,实地考察了都江堰。他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了李冰创建都江堰的功绩。后人在其西瞻蜀之岷山及离堆处建西瞻亭、西瞻堂以示纪念。

资料2: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北征,以都江堰为农业之根本、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征集兵丁1200人加以守护,并设专职堰官进行经常性的管理维护,开创了以后历代设专职水利官员管理都江堰之先河。

资料3:元世祖至元年间(公元1264~1294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陕西汉中骑马,行20余日抵成都,游览了都江堰。后在其《马可·波罗行记》一书中说:“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鱼,船舶往来甚众,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

资料4: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来都江堰考察,以行家的眼光,盛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无与伦比”[4]。

教师提供上述资料,学生自然会把自己已有的认知取向和经验投射到新材料中去,而且通过对历史材料的阅读和分析,学会把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学习新知中进行迁移,进而更深刻地认识到都江堰工程历史之悠久、作用之重大。该工程的建造不仅反映了我国先民的聪明智慧,更是体现出该工程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学生是“活”的主体,每一个学生身心都有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特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按照学生自身特有的机能构建学习环境,来激发其内驱力。上述提供的历史材料,恰恰是学生以往所不了解的知识。通过学习,让学生将地理教材中出现的历史事件与地理事物、环境等知识进行综合联系,让区域内相关的地理事物、教材中的图片资源价值得到充分提升,发挥了教师在知识经验与学生知识经验之间的媒介作用。

三、传统习俗延伸化

李小红博士说:“教师不是教课程,而是用课程。教师是课程目标、内容、资源、意义和理论的反思性建构者。在整个课程的运作过程中,教师都应该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5]国外学者艾普尔按照人们在阅读教科书时潜在反应的不同,提出了使用教科书的三种不同取向:受支配取向、协商取向和对抗取向[6]。这些理论反映了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存在的几种情形:依赖、调适与创造性地使用。如教材中的动植物图片,每当引导学生仔细琢磨其意义时,可以发现其背后的教育价值。

【案例2】长江以南的四川和浙江、江西一带民间,凡遇年节或婚嫁、新居落成等,都要到亲戚家串门探望。届时,一般要带上猪肉、鸡鸭等礼物。

江西、浙江一带订婚行聘之日,由男方家抬着“抬箱盒”,挑着担子,向女方送聘礼有成对三牲、公鸡母鸡各一只、蹄花一对、鲤鱼一对及送给新娘的衣服、鞋子等。

【问题1】走亲访友送猪肉有什么含义?订婚送鲤鱼有什么含义?

学生有看到,但不知其意。这就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和解释。“鲤”与“利”是谐音,鲤鱼就象征盈利。“鱼”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有招财、招福、避灾祸的风水之说。“鲤鱼跃龙门”“年年有余”都包含吉利的意思。至于猪,民间有“猪是家中宝,粪是地里金”的俗语。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猪与粮食丰收和家庭富裕等紧密联系。聘礼送猪肉除了“骨肉之亲”外,还有表达对女方家真诚谢意,以及送富、送吉,让收礼者财源广进、福寿安康的意思。

【问题2】四川是我国大熊猫的故乡。我国曾把熊猫当作礼品赠予他国。请你举几个例子与大家分享。

【师生共议】如:唐朝武则天赠给日本天武天皇2只“白熊”和70张毛皮;1957年,中国政府向苏联赠送了第一只大熊猫“平平”;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来中国访问,周恩来总理宣布赠送给美国人民一份隆重的国礼,就是来自四川省宝兴县的大熊猫“玲玲”和“兴兴”。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传统习俗送土特产,虽然不值什么钱,可意义深远。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也是中国的“土特产”。把熊猫作为礼品赠予他国,显示了国与国之间的真情。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单纯的说教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的素质提高。这种以家庭走亲访友的习俗延伸到国家之间的来往,是教学中顺乎学生认知水平的需要,也让有效的课程资源自然而然地延伸。有专家这样说:“知识组织的本质就是对世间各类事物之间关系的认识和组合,是文明的看法、想法和做法的统一,也就是要把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7]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对传统习俗的唤醒与传承,是教师应尽的义务。

四、民族文化综合化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产业中的饮食文化、娱乐文化和旅游文化发展迅速。民族间频繁的人口流动,使得民族文化彼此吸收和内化。民族文化交融,使得民族的优秀文化被承传、弘扬。笔者为了使课堂教学有真实性、针对性,要求学生选择学校附近的一条商业街,调查一下餐饮业的分布和特色。

【学生作业反馈】下吕浦社区温迪路共有23家餐饮店或排挡。本地海鲜3家,猪脏粉2家,楠溪江淡水鱼1家,清真拉面1家,福建沙县快餐1家,川渝汇锦1家,重庆火锅1家,西餐披萨1家,一品鲜牛1家,羊骨面1家,平阳炒粉干1家,永嘉麦饼1家等。

【问题1】这些餐饮店中,哪些属于伊斯兰教的饮食文化?哪些属于四川盆地的酸辣文化?哪些是瓯越文化?哪些是草原饮食文化?

【问题2】吃清真拉面的就是新疆人、宁夏人吗?吃酸辣火锅的都是贵州、湖南、四川、重庆等地的人吗?

火锅、川菜文化都源于四川盆地,它已成为我国大多家庭、朋友聚会的时尚饮食文化。为什么这种文化随处可见呢?因为四川盆地农业发达,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经网络查阅,四川每年输出的劳动力居全国第一位。而东部地区的人口在四川、重庆经商、工作、学习的也很多。人口的流动、文化的传播和融合,使饮食文化渐渐被多数人所接受和喜爱。

当今社会,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的趋势日益明显,民族文化更具有生命力。“教师应注意依据学生的文化经验来拓展教育功能,并将文化多元性的议题纳入课程教学中,赋予学生认知,增进情感”[8]。事实证明,“课程实施的实质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知识是动态的、开放的和不确定的。由此,人的知识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9]。课程拓展不是局限在课内,而是要认识到课外课程的潜在空间和作用。当教师把上述的火锅、川菜以及川剧归结为“巴蜀文化”时,就有学生举手向教师提出质疑:“老师,这些文化都在四川盆地,不叫四川文化,也不叫川渝文化,而叫巴蜀文化,这是为什么?”

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能提升知识的价值。虽然教师以火锅文化为载体,并不想对巴蜀文化的概念进行诠释,但事实中还是束缚不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10]可见,教师只有把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打通,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学生才可以形成一种生活智慧,自然而然地去追求新知识。

教学实践证明,要实现有效教学,教师不仅要具有历史学意识,也要有地理学意识和其他学科意识。教师只有懂得多学科的知识,才能有效解读教材、处理教材、拓展课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亚瑟·K.埃利斯.课程理论及其实践范例[M].张文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圈点新天府.中国国家地理,2008.

[3] 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 都江堰历史文化.http://www.doc88.com/p-949603891299.html.

[5] 李小红.创生与课程:创生的视角[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 王世伟.调适教科书:使用教科书的实然与应然取向之间的中庸之道[J].教师教育研究,2011(9).

[7] 陈洪澜.论知识的组织与融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8] 李云吾.“历史与社会”综合课程创生的文化解读[J].中国教师,2012(3).

[9] 任友群.论知识的建构性[J].全球教育展望,2003(8).

[10]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四川盆地都江堰教材
教材精读
彩铅画《锦鲤》
国画《李冰垂钓图》
BONBONLAND—2017都江堰·西部音乐节将于国庆黄金周举行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拜水都江堰
小麦秸秆还田方式对四川主推水稻品种产量的影响
不同叶面肥对四川盆地主要推广杂交水稻品种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四川盆地早古生代构造热演化特征
四川盆地近年杂交稻重要推广品种旱育长龄秧秧苗性状的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