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稻虾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技术

2016-11-12蒋静郭水荣陈凡

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种养

蒋静 郭水荣 陈凡

摘要:通过建设水稻田间工程,采取选种水稻、放养青虾以及包括稻田施肥、除草、杀虫、青虾饲养、水位、水质调控等的主要种养技术措施,实现稻虾“双收”、渔农“双赢”,经济、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关键词:稻虾共生;高效生态;种养

青虾,也称河虾,学名日本沼虾[Marcrobrachium nipponense(De Haan)],是我国淡水虾类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水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稻田养青虾能有效提高稻田利用率,青虾为稻田除虫、除草、松土、施肥;水稻为青虾提供溶氧高、饵料丰富、遮荫避暑、安全防害的生长环境,通过种养结合高效生态的方式,实现稻虾“双收”、渔农“双赢”。

一、田间工程

选择水源充足,无污染,进排水方便,且土质为粘壤土的稻田,田块面积0.33-0.53 hm2。在稻田相对的两头,即于进、排水渠近端分别设进、排水口,埋设涵管,其中排水口略低于田面。在进、排水口均设置60目拦网,防止逃虾和敌害生物侵入。沿四周田埂内侧50-60 cm处开挖环沟,其中排水口的一边宽2.0-2.5 m,深1.5 m,另外三边宽1.0-1.5 m,深0.6-1.0 m,环沟总面积占稻田面积的15-20%。将环沟中挖出的泥土加筑到四周田埂上,使其高出田面0.5-0.6 m,截面呈梯形,底宽0.8-1.0 m,顶宽0.4-0.6 m,水不渗漏。在主干道到田块的一边留出宽2.5 m方便收割机等进出的作业通道。

二、水稻品种的选种

选择茎杆坚挺、不易倒伏、高产优质的品种,如甬优12或15等。5月中、下旬稀直播,水稻用种量11.25-15 kg/hm2,或者5月底至6月上旬,秧苗长到5-6叶时,进行人工移栽或机插。行距30 cm,株距15-20 cm,每丛1-2株。

三、虾苗的放养

6月中、下旬-7月上旬放养体格健壮、游泳活泼的虾苗。在非青虾苗种蜕壳高峰期,选择晴天上午9点前在环沟内分点均匀投放。规格约4000尾/kg,放养密度100-150 kg/hm2,同时分别搭养规格150g/尾的鲢、鳙鱼种60尾-80尾。

四、种养管理

1、稻田施肥、除草与杀虫

稻田翻耕后一次施足基肥。基肥以畜禽粪肥或其他有机肥为宜,具体用量视肥料种类而定。一般为1500-22500 kg/hm2,同时施450-750 kg磷肥,也可施300-375 kg/hm2含量在40%以上的复合肥。插秧后约7天,每公顷施用尿素75 kg,氯化钾112.5 kg,而约过5天后,再施用尿素75-112.5 kg,氯化钾75 kg;7月底至8月上中旬施用水稻专用复合肥150-225 kg/hm2;8月至抽穗期叶面喷施高钾叶面肥2次。田间杂草长至3-5 cm时,人工拔除。在田间按0.67-1.0 hm2安装太阳能杀虫灯一盏,以诱杀害虫。

2、青虾饲养

按照“定质、定量、定时、定位”的原则投喂青虾颗粒配合饲料。日投饲量一般控制在虾体重的4-7%,每天投喂2次,上午投喂1/3,下午投喂2/3,在环沟内分散投放。具体投喂量和次数视季节、天气、水质和青虾的吃食情况适当调整。

3、水位、水质调控及其日常管理

直播或插秧前10天,将稻田及环沟内注入少量水,然后约按1500 kg/hm2用量泼洒生石灰调节酸碱度及消毒。插秧后一周内,保持田面水层在1 cm以内,而后加至1-3 cm,保持约3天,再加水至10-15 cm,并保持7-10天后,加水至20-30 cm,以确保虾、稻的需水量。收割前10天,将水位缓慢降至田面露出,引青虾入环沟内,收割后及时灌水使青虾恢复生长。高温季节,每7-10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1/3。每隔15天在环沟内按15-20 g/m3用量泼洒生石灰一次。

五、收获

一般于10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稻穗中部谷粒黄熟后采用机械化操作进行收割。10月中下旬起进行青虾轮捕,在环沟内摆放虾笼、地笼,将达到商品规格的成虾陆续起捕上市。留下的小规格虾可在水稻收割后加深水位继续进行投饲,待到冬季,依市场行情捕捞上市,或越冬后翌年3月份继续投喂,5月上旬再起捕上市。

六、结语

稻虾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技术能大幅提高稻田的经济效益。经多年的生产实践,每亩净效益最低可增加2000元以上。种养期间,青虾不发生病害,生长快,规格大。同时,相比单一稻田而言,水稻病虫害较少,水稻产量会因挖环沟减少种植面积及降低种植密度而减产,但稻米和青虾的品质得到提升。

猜你喜欢

种养
立体化种养 增产又增收
“金蝉芦笋”
安徽 大力实施种渔综合种养百千万工程
稻渔综合种养多模式才能“一水多赢”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
到2022年,安徽省稻鱼综合种养将达600万亩
解读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及制约因素
稻虾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及其效益分析
黑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加快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与对策
袁善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