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初探
2016-11-12陈荣萧
陈荣萧
【摘 要】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的开展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地方高校作为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队伍,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条件限制并未取得显著效果。本文主要在分析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地方高校如何克服自身局限以便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理论探讨。
【关键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对策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国家已经认识到了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提高国际竞争力不可缺少的动态战略资源。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高校的开展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这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教育提出的时代要求。在高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与素质教育是一脉相承的。地方高校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队伍,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人才的重要角色,所以在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自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以来,不同的教育专家都对它的内涵经行了阐释,但是总的概括起来,无非都是围绕以精神和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在大量的文献研究中,笔者更为赞同彭勤革老师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界定。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育活动,即培养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生存能力及进行自我创业的方法和途径。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界定很重要,直接会影响到整个教育目标的实现和课程体系的开展,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这个内涵进行展开。
教育部长袁贵仁在谈及创业问题时表示,创新创业教育不都是说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企业家,而是树立创新意识,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为2020年我国成为创新型国家服务。由此可见,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不是简单鼓励学生全部都去创业,而是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使得学生获得从事创新创业实践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这也是围绕精神与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的体现,其实质上也是素质教育在本科教育的延伸。美国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的领袖人物杰弗里·蒂蒙斯(Jeffry A. Timmons)教授也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不同于社会上的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的的就业培训,也不是一种“企业家速成教育”,而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应着眼于“为未来的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
二、目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一部分地方高校由于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培养企业家和创业者,这不是高校教育应该承担的教育目的,只能作为就业指导的课程内容。由于这种理解上的偏差导致教育管理部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基本上都流于形式了。在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上,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只是为了减缓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举措,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长期培养战略。另一部分高校虽然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但其内容和形式均比较单一,多为大学生“挑战杯”或者创业大赛的形式,这种形式的教育多注重比赛形式和成绩排名,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收获甚小,况且这种形式的教育的对象只是少部分具有创新想法的学生,并不能使创新创业教育对象的普及化。
(二)师资力量欠缺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特殊的性质特点,它不仅仅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理论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战性,这就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注定不同于传统教学。因此,在整个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中,对教师的要求也比较高,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在胜任整个创新创业教育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们需要的是一种情景式、参与式、体验式的教学,而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递。然而,就目前大部分的地方高校的师资队伍来看,很多教师都是理论研究者,缺少相应的实战经历和管理经验,上课时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有的高校采取从校外聘请成功企业家或者企业高管来进行创业教育,但是由于经费问题,在整个过程中也只是做个讲座报告而告一段落,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证。
(三)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脱离教学实际
目前,由于地方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还未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尚未形成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没有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进行针对性指导。就课程开设的数量而言,地方高校虽然开展了创新创业课程,但是课程的数量有限,并且内容多为信息的提供、政策法规的解释或者是创业流程的传授。就课程内容而言,创新创业课程知识与专业知识孤立,内容比较陈旧,并没有将学生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其显得空洞,脱离实际。
(四)缺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实践的创新创业教学是不完整的。然而,一方面由于地方高校的资金缺乏和条件限制,没有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场地、资金等硬件的支持,所以实践环节只能被搁置。另一方面,由于这种实践性的创业活动存在一定的风险,很多时候学校更愿意做一些在短期内能收到收益的项目,所以不愿意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过多的投入。这也是我国与西方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最大差别所在。以百森商学院为例,百森学院学生的商业课程,要求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贷款启动一家公司,并且必须返回本金和利息。只有将创新创业知识融于实践,学生才能更好地在“做中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五)缺乏创新创业的氛围,资金支持力度不够
尽管国家的教育政策中大力提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而不再是课外活动,并且也希望高校能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和实现弹性学制,但是就目前地方高校在整个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并没有明确将其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的评估指标体系中,对新创业教育的引导力度不够。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缺少相应的资金的支持,地方高校的学生在毕业时多偏向于通过参加国家的公开招考来获取稳定的工作,认为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的工作是比较体面的工作,很少有学生会选择自主创业。国家虽然提出了一些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扶持和创业基金,但是这些扶持对于创业过程中的发挥的作用甚微。由于种种因素,学生们的创新想法得不到实施,创业项目缺乏资金支持,到最后就失去对创业的热情。
三、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新对策
(一)抓住时代机遇,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创业就有了新的平台和工具,也给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业品质,这是高校在未来的人才培养中所遵循的教育改革方向。首先,地方高校应该对创新创业教育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中的重要性进行重新定位,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其次,地方高校还应该看到互联网的普及给大学生创新创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引导大学生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使他们能够融入“互联网+”,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再次,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多样的创新创业课程,比如模拟网店、网络炒股、线上拍卖等实践课程。总之,地方高校需要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要融入现有的教学课程中,并不只是“附属品”。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问题是地方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没有相应的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教育就很难展开。对于这个问题,地方高校要创造条件,鼓励本校教师参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创新创业实践,拓展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和视野。同时,地方高校还必须完善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激励机制,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另外,地方高校也可以聘请知名的企业家、创业成功者、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的有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的导师,还可以借助互联网通过远程教学的形式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教学的“线上”与“线下”的相结合。
(三)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实现优质课程的共享
地方高校需要调整现有的课程体系,充分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去。借鉴和学习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成功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实际发展情况制定符合本校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使得已有的课程体系更加完善。对于国内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可以通过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深入推进“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的共享。就课程内容而言,增加前沿新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内容。推动“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建设,创新教学手段,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现代化的支撑作用,建立网络信息平台,面向不同的学生群体对创新创业知识的不同需要提供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s),丰富课程类型和形式。
(四)加强高校间的合作,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地方高校由于资金、地理位置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使得创新创新教育缺少实践平台,只能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但是实践环节是创新创业教育由想法转化为实践的关键所在,所以地方高校必须想办法打破这一限制。一方面,地方高校需要大力开发地区可用资源,积极与当地企业、科研基本建立联系,为学生的实践创造机会;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与邻近高校的合作,通过建立“以强带弱”的形式,共同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为学生校内外交流与合作提供桥梁和纽带,从而促进创新创业成果落地转化,使创新创业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实现创新与创业接轨,创业与社会接轨。
【参考文献】
[1]彭勤革,朱锡芳,房汝建.浅谈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22-24
[2]张婷.蒂蒙斯创业教育思想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6):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