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焦虑”

2016-11-12小舟

风采童装 2016年10期
关键词:焦虑症焦虑中国式

文│小舟

中国式“焦虑”

ANXIETY IN CHINA

文│小舟

有人说,今天的中国正处于集体焦虑之中,这种焦虑甚至成为社会现象根植于你我他的生活中,有人为之激情燃烧,有人为之无奈妥协,也有人因此无所适从,我们想说的是别把这份焦虑带给孩子……

别把你的焦虑转嫁给孩子

因为太忙,电视剧《小别离》起初并未引起我的关注。直至某天晚上,儿子对刚进门的我认真而严肃地说:“妈妈,我建议你看下这个片子,这将关乎到我的未来,也关乎你的未来。”

“什么情况?”我问。

几集下来,我便懂了儿子的意思:他担心我像“童文洁”一样逼迫他完成各种我想当然的“为你好”。作为旁观者,只有六年级的儿子其实早已透过我的情绪、表情、言语感受到了我的焦虑情绪。他隐约感到,或许某一天我会将我的焦虑毫无意识地转嫁至他的身上。

实际上,孩子的这种担忧不无道理。有心里专家分析了部分父母转嫁焦虑症的几种方式:一是变身“全陪妈妈”把劲儿全部使在孩子身上,使得孩子透不过气;二是将“自我理想”强加给孩子,把孩子作为实现目标的对象;三是通过打孩子宣泄情绪。而往往,父母们这些无形中的焦虑转移都很成功,原因很简单:孩子们很在意父母的情绪,他们希望让爸爸妈妈开心。

而以上几个现象,几乎都在《小别离》中有所体现。乖乖女“方朵朵”开始撒谎、抑郁、叛逆,甚至离家出走。

所以,亲爱的爸爸妈妈们,如果可以,请控制好情绪别把你的焦虑转嫁给孩子们。

对不起,请别叫我中产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写过一本《身份的焦虑》的书,分析了现代人产生焦虑的社会原因,包括社会层级观念、功利倾向、不切实际的期望、攀比……书中提到,身份焦虑的本质是一种担忧:担忧自己无法与社会设定的成功模式保持一致,担忧因失去身份与地位而被夺去尊严与尊重。

最近,流传还一句话:“抱歉,请别叫我中产。”这起源于一篇署名为南京大学教育学院余秀兰教授的文章。在余秀兰这篇叫做《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考》的文章里,她通过对这三个社会阶层的分析,向社会提出了一个问题:教育还能改变命运吗?

没错,如果你有钱如“张亮忠”,普通如“佳妮”,大都可以不用过度焦虑,大不了去国外捐个图书馆让孩子留学,或是折腾一番后老老实实留在国内用实力说话。可偏偏中产阶级的“童文洁”被孩子的中考、留学、事业等玩得团团转。“童文洁”几乎代表了整个我国中产阶级的心态。

实际上,“中产们”的焦虑有多因素构成,包括觉得继续向上流社会发展无望,又怕被别人挤掉自己孩子的位置;因为突发的失业、疾病、意外等因素把整个家庭甩到社会底层;经济结构的迅速变化,让他们在人力资本上看似安稳的投资在明天很可能一文不值。这些因素对中产们来说,这些通过打拼挣来的社会根基随时都有瞬间垮掉,并毁灭家庭的可能。

所以,中产们的焦虑来源如果追根究底,都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近年来,我们听到太多的“中国式”,中国式教育、中国式婚姻、中国式关系、中国式旅游等等,包括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中国式关系》。甚至在高校,还产生一种“数据焦虑症”。教育界委员、南京大学博导周宪先生表示:很多高校患上了“数据焦虑症”,从上到下为各种数据忙碌,只关心各种数据,被工具理性主宰,忽视了更重要的价值理性,也淡忘了教育的根本宗旨。高校应该更注重校园人文气息的营造,关心师生精神的提升,长此以往,我们的教育会出大问题。

经过反复解读之后我们会发现,在这些热词的背后,所有的“中国式”其实都是“中国式发展焦虑”。这样一来,“焦虑”这个现象就从微观问题变为宏观问题。

既然这样,好吧,那就请给中产们一些时间,给中国一些时间,一切都会好的。

猜你喜欢

焦虑症焦虑中国式
中国式民主
躲进“焦虑症”的刘太太
现代人当警惕知识焦虑症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老年焦虑症应用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观察
产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焦虑、抑郁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中国式失败
慢性疲劳综合征与抑郁症焦虑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