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离别照进现实
2016-11-12
当离别照进现实
face the problem
牵动着家长、学生和社会的敏感神经。
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教育观念滞后等问题,裹挟着经济和文化发展中的诸多矛盾扑面而来,
《小别离》火了。
在今年暑期档一片玄幻热潮中,《小别离》无疑是一股现实主义的清流。而且,它既不像美剧那样有那么多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不像日剧那样有许多脑洞大开的反转情节,相反,它胜在有意无意之中,是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对民众情感痛点的生动再现。
《小别离》用充实的细节关注孩子成长中的困惑和焦虑,期许和向往,情感投射和人生理想。今天的00后少年,思想更活跃、眼界更开阔、理念更多样,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性别意识在逐渐觉醒、渴望实现自我价值。
正如剧中方朵朵所言:“可能在你们眼里我还是个小孩,可我已经做好了长大的准备。”
血淋淋的痛点和阶层
贯穿整部剧的线索,是三个家庭在孩子出国留学这一问题上的纠结与选择,面对这一困难,他们的遭遇、感受、思考、冲突和解决方式各不相同。
而且,很明显的是,这三个家庭的出发点大不一样。
富裕家庭的孩子张小宇,他爸爸说:“公司里有的是北大清华高才生。”留学就是镀镀金,回来管理这些高材生。
中产家庭的孩子方朵朵,老爸医生、老妈企业高管,为的是举全家之力,让孩子获得最好的教育。
而对于出租车司机和医院护工组成的普通家庭来说,让琴琴去留学,则是孩子“向上走”的唯一一条通道,为此两人甚至动意将琴琴过继给国外的亲戚。
不同阶层的壁垒和他们共有的一种焦虑情绪,就在故事不疾不徐地展开之中被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不平衡的教育资源
应该指出的是,相对于广大二三线城市乃至辽阔的中西部地区而言,这三个家庭无疑都是幸运的,他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可谓是已经赢在起跑线上了——身处一线城市,教育资源高度发达,所以他们纠结的是“孩子要不要出国读书”的问题。
当下,教育问题是社会话题中的焦点,关系着亿万家庭的幸福,寄托着千万学子的希冀。
而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教育观念滞后等问题,裹挟着经济和文化发展中的诸多矛盾扑面而来,牵动着家长、学生和社会的敏感神经。在国内优质教育资源有限、学生学习压力较大的现实境遇下,出国留学成为一部分家庭的选择。
然而,中国人固有的传统教育观念和西方教育观念有着诸多差异。出国留学是否能够成为学历教育的良方?出国是否真的能够给学生带来更为光明的未来?这是家长、学生乃至社会必须审慎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