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灵台、神道穴留针对心绞痛患者心电图ST-T即时效应的影响

2016-11-12李承家杨冠男公维军

上海针灸杂志 2016年1期
关键词:灵台神道导联

李承家,杨冠男,公维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北京 100144)

灵台、神道穴留针对心绞痛患者心电图ST-T即时效应的影响

李承家,杨冠男,公维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北京 100144)

目的观察灵台、神道穴留针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电图ST-T即时效应的影响。方法3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均针刺灵台、神道穴,分别实施针刺后留针(A组)和针刺后不留针(B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12导联心电图,比较组内和组间治疗前后Ⅱ、Ⅲ、avF导联和V4、V5、V6导联ST段和T波的变化情况。结果A组治疗后Ⅱ、Ⅲ、avF导联和V4、V5、V6导联ST段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Ⅱ、Ⅲ、avF导联T波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4、V5、V6导联T波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针刺灵台、神道穴能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肌缺血症状,在改善心肌下壁及前侧壁缺血程度上,针刺后留针优于针刺后不留针,且对冠心病心绞痛心电图ST-T改变的即时效应更佳。

针刺疗法;穴,灵台;穴,神道;冠心病;ST-T段;心电图

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学“胸痹”“心痛”等范畴。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充分肯定针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具有良好的疗效,但对于针刺后留针与否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电图ST-T改变,是否存有相应影响鲜有报道。本研究从经穴与脏腑相关角度出发,通过针刺灵台、神道穴,观察冠心病患者下壁及前侧壁心电图ST-T即时效应的差异,为临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优选腧穴提供客观依据,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30例冠心病患者均为2010年9月至2011年3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及门诊患者,治疗过程中脱落病例7例,实际完成23例。其中男9例,女14例;年龄最小47岁,最大70岁,平均(59±11)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12年,平均(6.71±3.91)年。

1.2诊断标准

按照1980年12月全国内科学术会议建议,采用国际心脏病学会(ISFC)及世界卫生组织(WHO)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报告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并参照《实用内科学》[1]中相关标准,选取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并依据该标准确定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病情分级。

1.3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病情分级属于Ⅰ、Ⅱ、Ⅲ级者;②平时和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检测显示下壁(Ⅱ、Ⅲ、avF导联)和前侧壁(V4、V5、V6导联)有ST-T改变,并且无严重并发症者;③年龄为40~70岁;④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

①非冠心病导致的ST-T改变者;②急性心肌梗死及伴有恶性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患者;③严重心、脑、肾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④年龄在40岁以下或70岁以上的患者;⑤妊娠或哺乳期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对同一患者选取灵台、神道穴,分别实施针刺后留针(A组)和针刺后不留针(B组),以观察留针与否对心肌缺血的改善情况。为避免针刺作用的叠加效应和延迟效应引起的误差,两次治疗之间需间隔7 d以上。

本研究试验时间选择上午9—11时或下午2—5时于相同地点进行,室温控制在(20±3)℃,患者餐后2 h开始进行治疗。

2.1A组

取灵台、神道穴。患者取俯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采用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出品的长40 mm毫针直刺0.8~1.2寸,力求针感向前胸或侧胸部放散,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小幅度均匀地提插、捻转手法,提插幅度为1~2分,捻转角度<180°,频率约为100次/min)1 min,留针20 min。

2.2B组

取穴及操作同A组,要求行平补平泻手法1 min后立即起针。

3 治疗效果

3.1观察指标

两组分别在治疗前静卧休息30 min后及治疗后卧位休息10 min后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测,连续记录6~8个满意的心动周期,选择波形清楚的5个波进行测量,ST段的偏移以TP线为基线,并规定ST段、T波在基线以下为负值,在基线以上为正值,计算各个指标的均值作为测量心肌缺血程度及回复过程的指标,标准电压为10 mm/mV,走纸速度为25 mm/s。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Ⅱ、Ⅲ、avF导联以及V4、V5、V6导联即刻心电图ST段、T波的变化。

3.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治疗结果

3.3.1两组治疗前后Ⅱ、Ⅲ、avF导联ST段比较

由表1可见,两组治疗前Ⅱ、Ⅲ、avF导联ST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治疗后Ⅱ、Ⅲ、avF导联ST段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Ⅱ、Ⅲ、avF导联ST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Ⅱ、Ⅲ、avF导联ST波比较 (±s,mV)

表1 两组治疗前后Ⅱ、Ⅲ、avF导联ST波比较 (±s,mV)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A组 23 -0.05±0.02 -0.03±0.021)B组 23 -0.05±0.03 -0.04±0.03

3.3.2两组治疗前后Ⅱ、Ⅲ、avF导联T波比较

由表2可见,两组治疗前Ⅱ、Ⅲ、avF导联T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治疗后Ⅱ、Ⅲ、avF导联T波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Ⅱ、Ⅲ、avF导联T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Ⅱ、Ⅲ、avF导联T波比较 (±s,mV)

表2 两组治疗前后Ⅱ、Ⅲ、avF导联T波比较 (±s,mV)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A组 23 0.01±0.04 0.03±0.031)B组 23 0.01±0.04 0.02±0.04

3.3.3两组治疗前后V4、V5、V6导联ST段比较

由表3可见,两组治疗前V4、V5、V6导联ST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后V4、V5、V6导联ST段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4、V5、V6导联ST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V4、V5、V6导联ST段比较 (±s,mV)

表3 两组治疗前后V4、V5、V6导联ST段比较 (±s,mV)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A组 23 0.05±0.02 0.03±0.021)B组 23 0.05±0.02 0.03±0.031)

3.3.4两组治疗前后V4、V5、V6导联T波比较

由表4可见,两组治疗前V4、V5、V6导联T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后V4、V5、V6导联T波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两组治疗后V4、V5、V6导联T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V4、V5、V6导联T波比较 (±s,mV)

表4 两组治疗前后V4、V5、V6导联T波比较 (±s,mV)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1,2)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A组 23 -0.01±0.07 0.07±0.071)B组 23 -0.01±0.08 0.02±0.072)

4 讨论

灵台、神道穴对于冠心病的治疗作用具有相对特异性,这种相对特异性的治疗作用与其解剖位置、经络联系及神经节段等密切相关。《难经本义》:“脏腑腹背,气相通应。”阐述了脏腑经气借气街之通路达于腹背腧穴,通过对其腧穴的调节,达到治疗脏腑疾病的目的。“督为阳脉之海”,督脉旁通足太阳,并与足太阳经多处重迭,经气交通,共主一身之阳。《灵枢·背俞》:“五脏之俞皆本于太阳而应于督脉。”说明督脉对调节脏腑功能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从解剖位置来看,督脉两侧均有相应脊神经后支平行伴行,后支神经纤维所支配的范围覆盖了背俞穴部位。针刺督脉穴位针感沿肋间方向向胸腹部传导,可知针刺背部腧穴可涉及脊神经前支,而前支与交感神经干相联系,因此背部区域与脊神经和交感神经有密切联系,可以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影响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化学物质,从而调节内脏功能[2]。《素问·骨空论》:“督脉者,起于少腹……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贯脐中央,上贯心……”灵台、神道穴两穴深层分别布有第6、5胸神经后支,针刺灵台、神道穴治疗冠心病的机制可能是针刺冲动刺激T5-6脊神经后支,经脊神经节(T5-6)沿内脏支传至心脏。研究证明,针灸背部腧穴可有效改善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心电图及血液动力学情况,减少急性心肌梗塞或心脏猝死的发生[3]。针刺颈旁穴治疗颈性类冠心病,可减轻其胸闷、心前区痛、心律失常等症状[4]。临床报道也证实,用C5-L5夹脊穴治疗胸腹腔内脏疾病,取T1-7夹脊穴主治呼吸及心血管疾病[5-8]。通过针刺督脉可以充分激发膀胱经的经脉之气,从而使心之阴阳得以调节。

《标幽赋》:“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效。”说明针刺时气至病所在临床治疗的重要性。临床观察显示,部分患者针刺时可出现明显的循经感传现象,感传越明显则疗效越显著,若能气达病所者,则效果尤佳。在本研究当中,患者自觉针感向前胸或侧胸部放散,说明患者针刺时出现明显的感传现象,在此基础上施以补泻手法方能起到良好的疗效。

留针就是将针刺入腧穴后,施以一定的手法,得气后使针留置穴位内一段时间,以加强针刺的作用和便于继续行针的方法。针刺的临床效应取决于有效的刺激量和机体的反应,而有效的刺激量由刺激强度和持续时间构成。在刺激强度相同的情况下,刺激时间在一定范围内与有效刺激量呈正相关,留针时间的长短将直接影响到针刺效应的发挥。但过长的刺激时间则会导致无效刺激甚至恶性刺激,产生不良影响。现代研究显示,针刺疗效与留针时间密切相关,且不同病症的最佳留针时间也不尽相同[9-13]。

综上所述,在本研究针刺灵台、神道穴时,患者自觉针感向前胸部放射,说明针刺时气至病所,在此基础上适当留针方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如何确定各种疾病的最佳留针时间, 是针灸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 现代针灸临床研究需建立规范化、系统化的针刺治疗临床指导模式,设计出富有中医特色的临床研究方案,寻找针刺治疗各种病症的最佳留针时间,明确刺治疗量效、时效关系,以便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率。同时,基于左、右冠状动脉在解剖和生理上的自身特点以及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对心脏不同的支配作用[14-16],本研究在操作方法中要求针刺灵台、神道穴时,力求针感向前胸或侧胸部放散,调节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功能,从而对心肌前侧壁和下壁的缺血状况起到不同的改善作用[17]。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137-138.

[2]李殿宁,许志泉,李玉堂,等.背部的显微解剖与背俞穴结构关系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1(2):88-90.

[3]老锦雄,潘清洁.背俞穴温针灸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心电图及血液动力学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7):37-39.[4]刘强.针刺颈旁穴治疗颈性类冠心病65例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2,4(1):62-63.

[5]李常度.华佗夹脊穴的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8,10(4):23-26.

[6]杨英姿.夹脊穴临床运用初探[J].针灸临床杂志,1997,14(10):35 -36.

[7]谢云.华佗夹脊穴与临床应用[J].针灸临床杂志,2000,16(5):52.[8]杨冠男,王锐,李承家,等.电针对冠心病下壁及前侧壁心电图ST-T影响的即时效应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6):509-511.

[9]林娜,颜国富,李淑君.不同行针时间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SIAS评分、BI指数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8): 942-943.

[10] 鹿传娇,侯书伟.针刺留针时间探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5):376-377.

[11] 张天生,关芳,靳聪妮,等.针刺治疗中风留针时间与效应关系的概述[J].针刺研究,2009,34(2):140-142.

[12] 蔡姝娟.针刺后长时间留针加电针治疗三叉神经痛100例[J].河南中医,2012,32(7):887.

[13] 陈少宗,郭珊珊.从针刺对痛经止痛作用时效规律探讨不同留针时间的效能[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10):2034-2035.

[14] 刘景芳,屠洪,方毅,等.冠脉造影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前侧壁导联ST段压低[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8):548-549.

[15] 郭飞.下壁缺血时罪犯血管判定的四步法[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9,18(3):238.

[16] 朱大年.生理学[M].第 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26-127.

[17] 杨冠男,王锐,李承家,等.电针对冠心病下壁及前侧壁心电图ST-T影响的即时效应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6):509-511.

Real-time Effect of Retaining Needle at Lingtai (GV 10) and Shendao (GV 11) on ST-T Segment on Card iogram of Angina Pectori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LI Cheng-jia, YANG Guan-nan, GONG Wei-jun.Beijing Rehabilitation Hospital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100144,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real-time effect of retaining needle at Lingtai (GV 10) and Shendao (GV 11) on ST-T segment on c ardiogram in p atients with angina pectori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MethodThirty patients with angina pectoris of CHD who4, V5, V6lea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After treatment, ST segment at Ⅱ, Ⅲ, avF lead and V4, V5, V6lead was changed significantly in group A (P<0.05). T wave was significantly changed at Ⅱ, Ⅲ, avF lead after treatment in group A (P<0.05). T wave at V4, V5,V6lead was significantly changed after treatment in both groups (P<0.01,P<0.05). ConclusionAcupuncture at Lingtai (GV 10)and Shendao (G V 11) can improve m yocardial ischemia in angina pectoris of CHD; compared to acupunctu re without n eedles retained, retaining needles after acupuncture can produce a more significant effect in improving the inferior and anterior myocardial walls and a better real-time effect on ST-T on ECG of angina pectoris of CHD.

acupuncture at Lingtai (GV 10) and Shendao (GV 11)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A with needles retained after inser tion of the needles and g roup B without needles retained. Th e two g roups were observ ed b y using 12-lead electrocardiogram (ECG)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o compare the ST segment and T wave at Ⅱ, Ⅲ, avF lead and V

Acupuncture therapy; Point, Lingtai (GV 10); Point, Sh endao (GV 11); Coron ary heart disease; ST-T segment;Electrocardiogram

R246.1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6.01.0027

1005-0957(2016)01-0027-03

李承家(1984 - ),男,住院医师

杨冠男(1984 - ),男,住院医师,Email:elvisyang@163.com

2015-08-12

猜你喜欢

灵台神道导联
按神道 促睡眠
日本神道的《易经》视野
灵台仙山
心电图预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罪犯血管及预后的价值
aVR导联ST段改变对不同冠脉血管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
aVR导联及其特殊位置对冠心病诊断的意义
灵台穴渊源与临床应用探微
心电图F导联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与普及
日本社会への神道の影響
灵台风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