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以湘教版八年级下册“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一课为例
2016-11-12谢晋秋纪占华
谢晋秋 肖 洪 纪占华
(1. 湖南师范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北京 101408)
农村地区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以湘教版八年级下册“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一课为例
谢晋秋1肖 洪1纪占华2
(1. 湖南师范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北京 101408)
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促进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各学科教学得到重视,赢得师生普遍欢迎。但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不均衡使城乡传统文化教育呈现不同的规律,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与农村地区实际相结合的传统文化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1]。
一、中学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的革新
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中,都应结合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纲要》),这革新了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由原先的两不相干的平行式教育(图1a),到后来的机械的嵌入式教育(图1b),发展为当下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渗透式教育(图1c),显著提升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效率和效果[2,3]。
图1 学科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理念革新示意图
二、初中地理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内在条件
初中地理内容设置丰富,诸如生态学、环境学、地图学、民俗学、人类学、经济学等自然和社会科学均有涉及,且每一部分内容都含有丰富的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等内涵。初中地理的内容也决定了地理学科的特点:有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对知识积累以及逻辑思维能力锻炼的普遍性;有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等学科的综合性;有自身直接的人地关系感受的特殊性。得益于初中地理的特点,初中地理的传统内涵在逻辑及价值上得以整合延伸,最终构成渗透在初中地理中的诸多传统文化内容以及民族精神(见表1),这是初中地理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内在条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得到充分认识和利用。
表1 初中地理具有的传统文化内容及民族精神
三、农村地区地理教育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在农村地区初中地理的传统文化渗透式教育中,需要考虑农村地区现状和农村学生具有的相较于城市同龄人的不同特点。有关农村地理教育现状的研究较多[4,5],如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学模式落后、教学设施薄弱、教学资源有限等。有关农村学生自身的特点的研究不多,且多针对诸如留守儿童问题、视野问题、性格问题、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等农村学生教育中不利因素的研究[5],而教育中的有利因素常被忽略(见表2)。由表2可知,认清农村学生的特点,特别是其有利因素,对于推进地理传统文化渗透式教学意义明显。
表2 农村地区学生地理学习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四、“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学设计
针对上文所述农村地区中学生的性格特点,现以湘教版八年级下册“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一课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论述农村地区传统文化渗透式教育的教学设计。根据“问题驱动三步法”[14],可将教材内容稍作调整(见表3)。
表3 课时安排及课标要求
1.教学目标制定中的传统文化要求
本文在原有的教学目标基础上,进行整合重构,如图2所示,突出教学目标和传统文化两个核心。其中,传统知识包括中华民族的发源、文明、发展和历史以及具体的黄土高原文化和民俗;学习思考方式包括传统文化中的举一反三,尊师重道,将前人知识与实践结合;价值观和哲学思维包括正确的人地关系,哲学取向,以及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事物发展和相互影响的逻辑。
图2 黄土高原一课主要内容、教学目标及传统文化的关系
2.教学环节设计
(1)设计知识性问答,引出黄土高原话题
黄土高原话题由一组问答来引出,这组问答要包括上文中总结的初中地理传统文化的五个方面,同时考虑农村学生的特点,增加其热情度、参与度和学习动力。
问题1:大家知道五谷中小米,又称粟,驯化历史有六七千年了,它最早在哪种植?
A.江南 B.东部沿海 C.成都平原 D.黄土高原
问题2:请问居民可以建造窑洞用来居住的地方是哪里?
A.岭南 B.东北 C.青藏高原 D.黄土高原
问题3:请问哪个地方的人喜欢吃面,还喜欢唱秦腔?
A.云贵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吐鲁番盆地 D.黄土高原
问题4:请问中国有一大片耕作土壤都是黄色,同时水土流失严重,千秋万壑,把河水都染黄的地方是哪里?
A.东南丘陵 B.新疆大戈壁滩
C.松嫩平原 D.黄土高原
问题5:请问下列地区既是中华民族发祥地、又是近代革命圣地的地方是哪个?
A.长江流域 B.大别山山区
C.华北平原 D.黄土高原
设计意图:由表3可知,农村中学生对农耕民俗等文化更为娴熟,五个问题与农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相比吟诗颂词、引用名著等形式,对农村中学生来说接受度更高;农村学生具有很强的国家意识和认同,对于部分有关中华民族文明的设置符合他们的价值观;农村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传统学习方式,善于思考。因此,上述五个问题,即使不能立即确定答案,思考之后也能猜个大概,如果课堂气氛热烈,教师会得到异口同声的答案。
(2)创设情境,类比理解黄土高原的特征和生活方式
全班分为四组,采用小组竞答的方式。竞答题型有四组,每一组学生选择一组题,回答正确加10分,回答错误扣5分,回答错误的题则继续由其他组抢答,最后总分数最高组获胜。题目准备:实物教具(谷子、长城成套邮票、剪纸)、视频(安塞腰鼓)、音频(陕北信天游)、图片(陕北窑洞、传统服饰),同时学生若能结合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自然特征,来解释这些情景物品发明的由衷,可另外加5分,最终获胜者得到教师准备的特色纪念物。
设计意图:由表2可知,多数农村学生勤劳朴实,做过农活,引导他们通过自身的经历来推断文化的产生与自然环境特征之间的关系,较为合适。以湖南为例,湖南农村中学生会想到我们自己喜欢吃米饭,是因为种植水稻的缘故,种植水稻的原因是因为气候湿热,且雨水多;湖南的传统民居大量使用木料,是为了散热,且湖南树多,树多的原因是因为气候和土壤都适宜树木生长。类比理解,黄土高原种植谷子是因为气候较为干旱,树木稀少也是陕北多窑洞的原因之一,等等。
(3)通过角色互换,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和解决方法
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解决方法是第2课时的内容,也是本课的重点难点。立足于农村学生的特点,这一课时将通过学生们与父辈、祖辈以及祖先的角色互换来进行课堂教学,以让学生深刻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乃至这几千年来黄土高原的演变,具体如图3所示,从中可以让学生理解人地和谐之重要,祖先创业之不易,生态建设和科学发展才能可持续的道理。
图3 农村中学生通过角色互换理解黄土高原演变的示意图
设计意图:由表2可知,因受到朴素乡村生活的陶冶,多数农村中学生具有热爱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但其本身的价值和思维较容易受到冲击,特别是接触新鲜事物之后。因此,本设计考虑到农村中学生的生长环境以及可塑性强的特点,向其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强化传统文化中优良的哲学思维,对于他们的健康学习和成长大有裨益。
(4)创意作业,弘扬传统文化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为“学习黄土高原的传统文化艺术”,每组派代表在下节课前展示。
学生们很多选择了剪纸,甚至还有学生用木头自制工具,进行乐器展示,这是始料未及的。
设计意图:体验传统艺术作品魅力,感受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热爱纷繁复杂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3.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
教学评价采用课内评价与课后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课内评价以小组竞答结果为主,课后评价分两部分:①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度;②学生传统文化的吸收度。本次作业不设置书面问题,且课后作业完成质量由学生在第二次课前展示后小组互评,教师只宣布结果。
设计意图: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认识不足,而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学生更期待获得教师认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本次教学评价更看重中学生的态度和努力,以及对课程对传统文化的领悟(小组竞答表现)、应用(作业完成度)和传承(传统文化吸收度)。
五、教学心得
第一,农村中学地理教师应充分理解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注意渗透和强制灌输的区别,懂得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式教学内涵,清楚中学地理内在的传统文化特质,避免死板教学,造成学生的抵触心理,或者顾此失彼,造成地理教学内容主体失衡。
第二,传统文化的教学一定要与农村中学生实际相结合,特别是运用学生自身有利因素开展地理教学活动,同时避免不利因素,这要求教师能充分地理解和重视农村中学生特点。
第三,部分农村地区教师没有农村中学生相似的成长经历,地理教师如能亲自去感受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将有助于传统文化教学的顺利开展,这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机会。
第四,传统文化教育一定要以人为本,转变教学评价方式,避免重回应试教育的老路,对农村地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1] 宁龙梅,蔡永佳,李怡等.西部农村初中地理教育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地理教育,2015(2):123-124.
[2] 容明环.中图版地理教材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J].地理教育,2015(8):58-59.
[3] 李继文.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理学[J].地理教学,2012(21):4-5.
[4] 谭青,刘兰芳,周维.农村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5):53-54.
[5] 谈松华.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99-103.
[6] 徐建华.农村乡土地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7] 赵永辉.立足农村学生特点培养生物学习兴趣[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2(8):184-185.
[8] 刘名.江西广昌初中留守学生性格特征及对策[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
[9] 龚慧.贵州农村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现状个案调查研究——以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为例[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5.
[10] 杨秋颖.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人格、价值观与社会责任心关系的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11] 束鹏芳.七、八年级的农村学生拥有怎样的价值观念——小样本的调查分析和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构想[J].江苏教育研究,2009(25):21.
[12] 谢天益.山区农村中学地理教育中环境教育的深化与实践[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13] 胡晓和.农村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D].南昌:江西理工大学,2011.
[14] 杨益芳.运用“问题驱动三步法”的教学设计——以“自然界的水循环”为例[J].地理教学,2014(9):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