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愈发“精准”,隐私谁来保护?
2016-11-12王瑞红
王瑞红
据中国互联网协会近日发布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显示,近一年的时间,国内6.88亿网民因垃圾短信、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经济损失估算达915亿元。从中可以看出,网络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日益猖獗,涉及身份信息、电话号码、家庭地址,扩展到网络账号和密码、银行账号和密码、购物记录、出行记录,且形成了“源头—中间商—非法使用人员”的黑色产业。机关单位、服务机构以及个体企业相关人员参与的泄露活动更加隐蔽,而通过技术手段实施攻击、撞库或利用钓鱼网站、木马、免费Wifi、恶意APP等技术手段窃取成为重要的泄露方式。
以山东临沂徐玉玉案为例,教育部门的助学金信息何以泄露,虚拟运营商怎么使得“实名制”有名无实,诈骗分子在银行的账号又是如何开设的,这些问题都让公众感到困惑。如果所有联网的信息都可以被人恶意共享,那么个人财产受到侵害并非最严重的后果,更严重的可能会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个人信息泄露现象缘何越发严重
今年4月以来,公安部部署开展了打击整治网络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专项行动,截至7月底全国公安机关已累计查破刑事案件75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900余名,缴获信息230余亿条,清理违法有害信息35.2万余条,关停网站、栏目610余个。经查实,不少网络诈骗犯罪团伙拥有大量电话卡和银行卡,说明运营商实名制没有完全落实,很可能存在一些员工非法寻租、参与犯罪的活动。同时,银行也存在发卡泛滥,实名制未落实、银行网络在境外转账分解资金缺乏限制等现象,这些是导致电信诈骗案猖狂肆虐的根源所在。
另外,近年来随着科技社会的快速发展,除了线下的交易,线上贴吧、信息平台都存在信息倒卖的情况。近日,笔者通过在网络上找查发现,网络已经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重灾区,贴吧、信息平台都存在信息倒卖的情况。在赶集网和58同城,只要输入“手机号”便会出现一系列相关信息,而信息倒卖便“藏匿”其中。
除了赶集网、58同城信息平台外,还有不少是“隐匿”在贴吧中的信息倒卖行为。经多方查找,笔者找到一个名叫“酷我资料网”,该贴吧以行业、省市、教育等通讯录资料交流为名,行信息倒卖之实。笔者浏览发现,贴吧内出售的信息也包罗万象,除了各行业企业联系方式外,中小学生及学校电话、车主数据、保险公司客户电话,甚至连理财公司vip电话也有。
经济利益系信息泄露的根源
在当下,个人信息泄露越演越烈,归根结底是受利益的驱动。山东临沂大学传媒学院社会学教授王维义认为,经济利益应该是信息泄露主要的助推力,当然其他层面还可以做深入的探讨,比如说现在掌握信息的一些机构管理上的措施不是很落实,网络上进行信息公开叫卖的隐蔽性非常强,乃至我们无法追寻它的来源,再比如说商家有强烈对外进行低成本宣传推广的动力,所以就出现了信息被泄漏的情况。但是经济驱动一定是主要原因之一。
如何才能遏制信息的泄露?王维义认为,这个问题需要个人和各个能接触到市民个人信息的机构共同来遏制的。市民在填写某些个人信息的时候,某些可有可无的信息完全可以不填写,写有详细个人信息的纸不能随便扔掉,不要暴露在其他公众地方。对于能掌握公民个人信息的机构来说,管理制度要很有效,要有一定的保密措施,机构有保护个人信息不被泄露的义务。
另外,我国在信息安全方面的立法正在不断完善。《刑法修正案(九)》规定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加大惩罚力度,最高可判处七年有期徒刑,可是在实际操作中,违法者多数判刑在一年左右。为严厉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2015年11月1日正式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加大了量刑标准。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此外,罪名的犯罪主体从“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扩大为“一般主体及单位”。现在公民隐私被频频侵犯,几乎已经成为“透明人”,这给公民个人和整个社会带来不安全感。基于此,《刑法修正案(九)》加大了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惩罚力度,可以说适应了新形势的要求,相信对于惩戒相关违法人员,将会发挥出极大震慑的作用。
当然,应对精准诈骗,除了发挥法规的打击作用之外,还需要多途径治理,在打击上给予“精确制导”。可以说,徐玉玉事件正是一个切入口,不管是当地教育部门、高校还是其他机构,都绝非无迹可寻。银行、电信部门与公安部门的密切配合,也有助于准确定位、迅速打击。而在更多的案例里,涉案账户查询、冻结,涉案号码查询、分析,个人信息泄露的原因、位置,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成为一个打击点。古话说,“无利不起早”。电信诈骗、售卖个人信息得来的暴利,让很多人绞尽脑汁、铤而走险。相关部门需要认识到,监管与打击电信诈骗,维护的是公众利益,这是更重要、也是更根本的利益。惟其如此,才能真正遏制住“敢犯任何罪行”的“骗子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