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增持承诺当儿戏
2016-11-12老皮
老皮
今年8月22日,国金证券发布减持公告称,公司持股5%以上的大股东清华控股计划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大宗交易及法律、法规允许的其他方式减持所持公司股份,减持数量不超过1.1亿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的3.63%。
大股东减持在A股市场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不过,国金证券的这则有关大股东清华控股的减持公告却在市场上炸开了锅。不仅引起舆论方面的关注,同时也引来了上交所的问询。清华控股减持一事之所以引发如此强烈地市场反应,究其原因在于,清华控股并未履行一年前的增持承诺,未增持却要减持,投资者当然就不买账了。
原来,在去年股灾期间,清华控股跟其他上市公司大股东一样,为了维稳的需要,响应管理层的号召做出了增持公司股票的承诺。清华控股在2015年7月13日作出承诺,一是自承诺之日起6个月内不通过二级市场减持本公司股份;二是通过合法合规的方式择机增持本公司股份,增持金额累计不低于4,427万元,所增持股份6个月内及法律法规规定的期限内不减持。然而“12个月”期满,清华控股的增持一直没有进展。反倒在8月22日等来了清华控股的减持公告,这就难怪引来舆论与上交所的双重关注了。尤其是上交所方面,发来问询函,要求国金证券核实清华控股增持承诺履行情况以及减持计划的执行情况。
为此,9月7日晚,国金证券就核实的情况给上交所的问询作了回复。表示清华控股的减持计划并未执行,且将自9月7日起立即停止所述股份减持计划;与此同时,清华控股后续计划调整增持条件,并自9月7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三个月内完成上述承诺。增持完成后六个月内不减持。至此,清华控股爽约事件终于得以解决。
应该说,清华控股爽约事件最终得以解决,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毕竟,清华控股爽约在前,所以在舆论的监督下,在交易所的问询下,清华控股明显理亏。虽然清华控股表示,未增持的具体原因为市场未达到清华控股认可的增持条件。但这种说法显然站不住脚。一方面是去年7月13日的维稳公告并没有设定条件,另一方面公告出来后,国金证券的股价经历了从18元跌到11元的暴跌过程。难道说如此暴跌还不符合清华控股的增持条件?
另一方面清华控股也不想因小失大。增持的金额是4427万元,而清华控股的减持计划是1.1亿股,二者孰轻孰重,傻瓜也明白。如果因为4427万元的增持而影响14.64亿元的套现,那就太不划算了。更何况在股市上混,总还要讲究一点诚信,不然以后就没法混下去了。所以在舆论的监督下,在交易所的问询下,清华控股在增持爽约事件上最终做了一个明智的选择。
但清华控股的这种做法,明显属于“犁也拖了,鞭子也打了”。之所以如此,归根到底在于,大股东履行不履行增持承诺,似乎并没有什么奖惩措施,以至于增持承诺成了一种儿戏。承诺归承诺,增持归增持。所以,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对于增持大家基本上是边走边看,能不增持就不增持,能少增持就尽量少增持。到最后,如果赖不掉了,被舆论盯上了,被交易所关注上了,再像国金证券的大股东清华控股那样,再来履行增持承诺也不迟,如果没有被盯上,那就逃之夭夭。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说到底那是去年股灾引发的新问题。虽然大股东增持A股市场并不陌生,但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却还是自去年股灾引发的事情。为了维稳与救市的需要,所以,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们纷纷作出增持承诺。一年期满,增持承诺没兑现的事情也就接连引爆出来。所以,这个问题实际上可以算是股市的一个新问题,而在此之前,对大股东增持承诺并没有相对完善的行为规范。现在由于这个问题发生了,市场就必须要正视这个问题。
一方面是对增持承诺要加以规范,在增持承诺的表述上要有可操作性,可考核性。在这方面,今年2月26日,上交所公布了《上市公司股东及董监高增持股份计划/进展/结果公告》临时公告格式指引,要求上市公司明确增持金额或数量,未能按期实施的必须说明理由。其中要求增持“数量或金额”尽量明确,应当标明其上限和下限,且区间范围应审慎合理,具有可执行性。这个指引比较靠谱。但要加一点,就是要明确爽约的责任。另外在上下限的问题上,规定下限就可以了。
另一方面对股市特别时期(比如股灾时期),大股东不参与维稳(包括增持承诺),或不履行增持承诺的,要采取必要的监管措施。一是对大股东持股增加锁定期一年;二是纳入诚信考核,不履行承诺的记入黑名单;三是暂停大股东参与上市公司再融资资格一年,且大股东本身的融资与再融资活动也暂停一年。有了这样的考核,大股东自然不会拿增持承诺当儿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