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校特色外语人才培养战略研究
2016-11-11陈璐
陈璐
随着河南省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外语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尤其需要富有特色的实用型外语人才。当前,外语仍是河南省高校招生的热门专业,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河南省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才的综合素养。如何增强外语人才的特色,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特色外语人才,是当前河南省高校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这不仅关系着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影响着河南省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河南省高校必须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外语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进而为河南省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外语人才。
一、河南省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现状
(一)师资力量不均衡
教师队伍的素质对特色外语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若要培养高素质的外语人才,就必须组建具备多元化知识结构的师资队伍。近年来,河南省高校逐渐扩招,外语教师队伍也随之壮大,许多高校新招聘了研究生或师范院校本科毕业生。这就使得高校新老教师的交替出现断层,外语教师质量参差不齐,师资力量不均衡,一些高校缺乏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新引进的青年教师由于缺乏必要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储备,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对其他学科和领域了解较少,因此,很难胜任相关专业的外语教学,这对于特色外语人才的培养显然极为不利。
(二)外语专业布局不合理
调查显示,河南省外语专业布局缺乏合理性。首先表现在语种少、无特色、规模过大、层次低等方面。参与调查的河南省高校中有95%的高校都开设了外语专业,但专业类型多局限于德语、英语、俄语、日语、韩语等语种。例如,调查显示,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英语专业,其中师范类英语和商务英语占大多数,英语翻译和旅游英语占一部分,开设法律英语、医学英语、旅游英语的较少。而在培养层次方面,河南省外语硕士点较少,且集中在日语、俄语和英语。博士点更为少见,主要是英语。
(三)外语考核方式陈旧
考核评价在外语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合理可行的考核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外语人才的培养。当前,大部分河南省高校在外语人才培养中仍旧采用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试卷内容也多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内容进行考查,一些学生为了应对这种卷面考试,多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这导致一些大学生“高分低能”,书本知识记忆较好,但外语运用能力较差。一些学生在卷面考试中能够取得良好成绩,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交流障碍,根本无法进行外语交际。
二、河南省高校特色外语人才培养策略
(一)构建特色外语课程体系
首先,应当构建“树型”课程体系。其中,“树干”代表主干课程,“枝叶”则代表拓展型课程。只有将“枝叶”和“树干”合理融合在一起,才能够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所谓的主干学科是指主要专业学科,即与专业相关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等内容。着重强调这些知识的连贯性、科学性与系统性。相较于“树干”课程,“枝叶”课程与专业的联系则不是很紧密。根据“树型”课程体系理论,河南省高校应以外语为“树干”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外语人文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开设外语专业相关的知识课程与技能课程。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关注“枝叶”课程,即与外语专业相关的学科,或与外语职业方向相关的学科。“树干”课程与“枝叶”课程组成课程群。例如,英语专业的“树干”课程主要包括听力、综合英语、写作、口语、翻译等基础课程,以及英语国家概况、英美文学、语言学导论、学术论文写作等课程。“枝叶”课程则主要包括西方政治制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关系概况、国际法入门等课程。这些课程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特色课程群。
其次,可以构建板块型课程体系。即按照素养、知识和能力目标,划分成若干个课程组,例如,执行选修组、任意选修组、必修课程组等;或划分为任意选修块、必修知识块、指定选修块等;还可以划分为定向课程模块、主干课程模块、辅修课程模块等;有时也可以划分为包括技术基础课、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在内的专业基础知识块和专业方向知识块。此外,在同一专业中为了凸显不同专业方向的特色,还可以划分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块、辅助技术知识块、经济管理科学知识块等。传统课程体系多采用统一的课程设置标准,忽视了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学生在外语学习中时常出现“吃不饱”或“吃太饱”的情况,不利于学生外语潜力的挖掘。所以,河南省高校在外语课程设置中,应当根据不同专业与方向,设置几个课程档次与品种,增强课程设置的弹性。此外,外语课程组合也应当强调个性特征,即在相应的课程版块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修满规定学分后,学生自主选取增加课程。这种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既符合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又能够兼顾学生的职业发展,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力。
(二)采用分层教学模式
外语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同时,随着经济形势的转变,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所以,河南省高校应当关注外语人才能力的培养,制定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由于学生在性格、能力、兴趣、基础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若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就必须采用分层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革新外语课程体系,在关注学生外语知识储备的同时,强调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同时,还应当根据大学生的外语学习基础和能力,制定个性化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分层开展听、说、读、写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始终秉持“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基础能力,制定科学的外语教学方案。例如,相较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外语学习要求相对较高。此外,单一僵化的外语教学标准也已经无法满足河南省外语人才需求,因此,应当制定个性化外语教学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外语教学内容和进度。例如,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将学生划分为三个学习层次,基础较好的学生,应在两年内完成四册英语课本学习内容,并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基础一般的学生,则要在两年之内完成三册大学英语学习,针对这个层次的学生,应关注基础知识的掌握,开拓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要适当降低学习标准,并增强外语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充分激发他们学习外语的积极性。
(三)设置特色实践活动
传统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多为毕业实习或毕业论文,且常将实践时间安排在大四下学期。只有极少部分河南高校将实践时间安排在大四上学期。这种实践模式导致学生的理论学习时间与实践时间相脱节,不利于外语专业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与检测。教育学研究者朱萍曾指出:“将实践活动安排在毕业前期,只能检测专业学习的结果,却无法及时补充、修正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河南高校若要培养特色外语人才就必须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河南省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因此,必须及时革新外语实践教学,构建特色实践课程体系。特色实践课程体系首先体现在课程设置独立方面,比如实验课程、实习、实践等模块化课程体系,即实践课程都以模块化形式呈现,但总体上形成完整的体系。例如,针对基础阶段语言技能开设的专业四级强化、语音强化训练等。培养外语专业人才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则应当安排数据库应用基础、打字基础、互联网应用基础、电子公文应用基础、常用办公软件应用基础等实践课程。针对专业方向则要设置模拟口译与商务谈判、外贸制单、笔译实践等课程。这些实践课程应当渗透在大学四年的各个阶段,与基础理论课程结合在一起,同时还应当将课外实践与课内时间有机融合。培养高素质的特色外语人才,必须营造有利的教学环境,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能够极大地增强外语教学的生动性和实践性。教育学者明确指出,应当将第二课堂作为外语教学的重要基地。当前,河南省许多高校都已经重视并组织英语角、外语文化节等活动,并以专业或院系为单位举行外语技能交流赛、英语演讲赛、希望之星英语大赛、校际英语联谊赛等,这些课外实践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实践参与兴趣,促使学生在实践参与过程中有效提升了自身的外语运用能力。除此之外,河南省高校还应当根据当前我国外语人才就业形势,增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将实践课程和专业资格证书有机结合在一起。比如,外销员资格证书、商贸跟单员资格证书等。此外,还要将外语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联系在一起,加强与河南省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构建外语实习基地,为外语专业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平台,进而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提高外语教师教学水平
首先,河南省高校应当采取多样化措施鼓励外语教师不断自觉学习,并为他们提供培训、进修机会和平台,帮助其了解最新的外语教学信息,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其次,应当鼓励外语教师跨专业学习,与相关院系进行合作、协调,组织外语教师学习贸易、经济、管理、商务等方面的知识,扩大外语教师的知识视野。最后,还要聘请国内外优秀学者到高校开展外语教学讲座,或承担外语教学工作,为外语师资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综上所述,培养高素质的外语人才是河南省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河南省高校在外语人才培养中,存在目标定位、培养模式方面的差异,培养方法也不尽相同。部分高校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还存在外语教学内容陈旧、课程设置不科学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素质外语人才的培养。因此,河南省高校若要培养出特色外语人才,就必须根据当前的市场需求,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材施教,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外语学习潜力,并为外语专业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平台。此外,还要积极引进高素质外语教学人才,打造高素质外语师资队伍,为特色外语人才的培养提供基本保障。
(作者单位:黄河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