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教育硕士生源质量的现状分析
2016-11-11马艳艳范德章
马艳艳 范德章
一、全日制教育硕士生源质量的考察背景
全日制教育硕士是学校集中进行培养教育和管理人才的一种专业学位,学制一般为两年,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基础教育教学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直接关系着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和未来,关系着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的成败,乃至关系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高低又和全日制教育硕士生源质量状况息息相关,“生源质量状况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全日制教育硕士生源质量的现实状况是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评价和保障机制制定和完善的关键点。因此,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生源质量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以河南师范大学为例,以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河南师范大学的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为调查对象,从不同专业、不同群体展开调查与研究,以期能够由点到面地概括出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生源质量的现况及成因。
在综合各种因素的情况下,我们制定了《关于全日制教育硕士基本情况的调查问卷》,共发放500份。其中在河南师范大学校内发放纸质版问卷300份,并全部收回;对校外毕业生主要采取电子邮件的方式发放,以2015年、2014年、2013年毕业的河南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为发放对象,共发放200份,并全部收回。
二、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生源质量的考析
(一)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入学前学历的考析
评价学校生源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参考就是学校招生中入学学生的学历,学历是评价一个学生知识素养的重要标准。一般而言,在河南省内,入学研究生第一学历为本科的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都比较优秀,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相对较强,学习动机和兴趣取向也比较明确。而第一学历为专科的入学研究生,尽管有些学生通过专升本接受过两年的大学本科教育,但这部分学生的基础仍然比较差,在对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是处于劣势地位,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也远不及第一学历为本科的学生。据《调查问卷》显示,近5年来河南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入学前的学历整体不高,只有少数推免生和部分调剂生的第一学历相对较好,其他入学研究生第一学历情况并不乐观。
(二)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入学前后专业的考析
考量生源质量的另一个标准是入学研究生(特指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本硕专业的相关度。入学研究生本硕专业的相关度越高,入学研究生的专业基础就越深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就越能突出成效。跨专业研究生由于没有经过本科同专业多年的系列化训练,在新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环境知识积累上必然有所欠缺,在进入新专业学习时易出现“水土不服”“消化不良”等现象。从总体上看,河南师范大学近几年的大部分入学研究生本科专业与硕士所学专业并不相近,跨专业入学研究生较多,约占75%。
(三)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入学前学习目的、动机和学习态度的考析
研究生入学前的考研目的、考研动机以及主要学习态度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着入学研究生生源质量的高低。考研目的明确、学习动机正确、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一般都处于积极向上、勤奋好学、不断努力实现目标的状态,这样的学生对学习和生活也相对比较负责。为此在这500份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又重点分析和综合了全日制教育硕士入学前的考研目的、动机和主要学习态度。其中在入学前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方面:只为了获得硕士学历的入学研究生占调查总数的40.7%,不愿过早参加工作、逃避就业压力的入学研究生占调查总数的29.8%,随大流、同学都考自己也跟着考的入学研究生占调查总数的17.4%,为了满足父母期望的入学研究生占调查总数的9.6%;在入学前主要学习态度方面:认为学什么、怎么学不重要,只要能顺利找个好工作就行的入学研究生占调查总数的55.2%,认为学习专业知识最重要的入学研究生占调查总数的22.4%,认为进行实践能力锻炼比学习书本知识更重要的入学研究生占调查总数的18.4%。
由以上三点考析可见,全日制教育硕士生源质量整体相对低下。
三、全日制教育硕士生源质量低下的成因
以上500份调查问卷主要针对近5年河南师范大学的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发放的,其调查结果虽然不能以点概面、以偏概全,但对于国内大多数普通二本院校来说其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性和参照性。就全国各地高等院校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考录比例来看,全日制教育硕士生源质量低下也并非一所学校所独有,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就其生源质量低下的原因,本文主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方面进行分析和考量。
(一)国家的政策导向
从宏观上来看,近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而硕士研究生报考的人数持续下跌,招生规模与报考人数所形成的“剪刀差”使得地方院校受利益的驱动冒险选择“宁滥勿缺”的招生习惯来完成招生任务。据《2016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显示,过去3年,伴随研究生录取人数增长,报名人数下降,研究生录取分数线逐年下降的趋势明显,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的低下化。
从国家政策导向看,近年来国家政策主要偏向于学术型学位,给予学术型研究生极大的财力和物力支持。与学术型硕士相比,我国专业学位硕士起步较晚,国家的支持力度也较低,尤其是在奖学金、助学金政策上,国家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扶助力度明显不如对学术型研究生的帮扶力度大。由此,专业硕士学位的社会认可度与可信度普遍偏低。虽然近几年国家政策的扶持逐渐倾向于专业学位,不断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的招生规模。但专业学位的逆袭并未改变人们一直以来形成的价值观念,学术型硕士学位仍然是“自信+实力”考生的首选。
相比其他国家,我国政府对教育投入的经费相对过少,每年不到GDP的4%。其中对中小学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投入的物力和财力更低,中小学教师、中等职业技术教师的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也不乐观,教师在社会中地位也不高,社会群体对教师职业并不太看好,因此大部分学生一般避免选择教师职业。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导致全日制教育硕士生源质量低下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二)培养质量严重下滑
从中观上来看,高校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严重下滑。一方面,近年来,研究生培养结构有所调整,一些高校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的规模,招生制度缺乏灵活性和通变性,硕士研究生教育“宽进”趋向加剧。另一方面,高校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并未注重制定全面合理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再加上高校培养制度所引起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宽出”状况,最终导致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严重下降,我国硕士研究生学位含金量大打折扣。“从历届录取和毕业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硕士研究生整体淘汰率不到5%,而在许多教育相对发达国家,这个数字可能高达30%~50%。”而作为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的边缘专业,高校在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中更是无目的性、无专业特性、缺乏教学实践性。主要表现在高校在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法、课程设置及质量保障等方面的实际操作以学术型硕士培养为依据,失去了其原有的特色,既没有注重培养强调全日制教育硕士的科研能力,也没有着重锻炼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学实践能力,导致培养结果与培养目标的不衔接。全日制教育硕士毕业生难以满足中小学对教师素质和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加剧了全日制教育硕士就业的困难,进而使本科毕业生的报考志愿更偏向于学术型硕士专业或其他相对容易就业的专业学位硕士专业。
(三)考研目的不明确
从微观上来看,由于文化心理因素,个体对自身考取硕士研究生学历的目的和动机认识不清,尚不明确自己人生的追求和最终职业归宿。有的考生在未来道路的选择上盲目、随大流、听父母安排。大多数考生个体在“不自知、不知他”的情况下以“拿学历”为读研目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考生在复习考研时的不系统和不全面。当然,也有考生把教育硕士专业作为报考研究生的第一志愿,他们认为教育硕士研究生相对容易好考,复习难度小,竞争力也不大,读研之后也不会有太大的压力。这部分考生个体在很多情况下对自身缺乏自信或只是抱有试试的态度,他们在复习考研过程中也极为懒散和不专一。除去极少部分推免生教育硕士外,大多都是以跨专业考生或调剂生身份入学,严重缺乏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相关知识的积累。“生源质量的评价体系既包括一系列的结构指标,如招生规模、报名人数、及格率等,也包括一系列的素质指标,如统考总分和复试成绩分布情况、报考者动机、知识结构与技能……”一些热爱教育事业的师范类考生由于基础雄厚,在考研中具备一定的竞争力而选择报考难度稍大一点的学术型研究生,然而这部分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仍然从事中小学教育及教育管理工作,浪费了研究生教育资源和个体自身的时间和精力。也有一些立志终身从事中小学教育的优秀本科毕业生,在他们看来,大学本科毕业生完全有能力担任中小学教育教学,没必要考取研究生学历,从而选择本科毕业后直接就业。
(作者马艳艳的单位为北方工业大学理学院,范德章的单位为河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