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调整优化河南农业结构的思路研究
2016-11-11苗洁
苗洁
当前河南农业发展面临诸多矛盾和难题,病症各异,但病根都出在结构方面。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基础。只有加快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供给有效性,才能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从根本上破解农业发展难题。
一、新时期进一步调整优化河南农业结构的基本方向
(一)以确保总量为前提调整优化粮食品质结构
以粮食核心区建设为重点,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积极推广优质粮食品种及配套种植技术,高标准建设一批优质高效的粮食生产基地。根据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和群众意愿,逐步调减口粮型比例,扩大加工粮、饲料粮、专用粮比重,压缩和淘汰市场滞销的品种,大力发展优质加工专用小麦、优质蛋白玉米和工业专用玉米,适当增加红薯、大豆和优质小杂粮的种植面积。
(二)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调整优化生产布局
合理确定农业开发强度,在粮食主产区,着力提升产能,促进农牧结合、粮经饲兼顾;减少环境污染比较突出地区的粮食种植,增加培肥地力作物种植;适当调减豫北豫东地下水严重超采区高度依赖灌溉的作物种植,积极推广抗旱节水作物,探索发展粮草轮作、粮肥轮作。在重要水源地等生态脆弱区,实行退耕还林还湿还草。在山地、丘陵地区,因地制宜扩大耐旱作物、林果等种植。在黄淮流域沿河滩区,发展牧草种植、生态畜牧业和特色渔业。在人口比较密集的城郊和乡镇,适当减少畜禽养殖规模。
(三)以调优调高调安全为目标调整优化产品结构
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加快推动粗放、低效农产品向安全、高效农产品转变。加强优质农产品的品种改良和新品种的引进、研发、推广,促进农作物品种升级换代。广泛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继续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水产健康养殖场建设,大力发展“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建立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培育、创建和整合一批有影响力和美誉度的农产品品牌,注重加强名牌产品营销推介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四)以粮饲兼顾、农牧结合为导向调整优化种养结构
积极推广粮饲兼顾、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新型种养模式。在平原农区,探索开展粮豆粮草轮作和饲草料订单生产,扩大饲用玉米、青贮玉米种植,促进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在浅山丘陵区,加快建设人工、半人工草地,重点支持草地改良,提高草地载畜能力。在黄河滩区,建立苜蓿等优质牧草规模化种植基地,大力发展草牧业。加快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推广种养专业户和家庭牧场繁育、规模场标准化育肥。积极发展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进一步挖掘秸秆饲料化潜力。
(五)以一二三产融合互动为途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以优势农产品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支撑,以加工集聚地为核心,引导加工、流通、储运向优势产区聚集,推进良种繁育、规模生产、精深加工、检验检测、物流销售和循环利用一体化发展。加强产地市场、跨区域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推动电商和实体流通相结合。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在产地、留给农民。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水平。
二、新时期进一步调整优化河南农业结构的重点任务
(一)加快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
统筹使用各项资金,持续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和复垦开发,积极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和气象保障服务,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集中打造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高标准永久性粮田。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加快建立政府监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和专业管护人员等实施的管护体系。
(二)着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
加快发展以蔬菜、果品、茶叶、中药材、食用菌、园艺业、水产业、设施农业等为主的特色高效农业。推广蔬菜集中连片种植,扩大无公害、标准化的蔬菜基地规模,加快地方名优特色蔬菜发展。在省辖市周边重点建设直供蔬菜基地,在蔬菜大县积极发展设施蔬菜。着力打造郑州、许昌、洛阳、开封等花卉生产核心区;加快建设大别山、太行山和伏牛山区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生产基地;重点建设豫西、豫南山区优质果品产业区、中东部平原特色果品产业区和城市近郊鲜果产业区。树立大农业理念,发展以板栗、红枣、核桃、莲藕为代表的木本和水生作物,打造“空中良田”“水中良田”和“林下经济”。
(三)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
优化养殖结构,重点提高生猪产业竞争力,扩大奶牛、肉牛、肉羊等优势产品的规模,进一步壮大禽类生产规模。加快发展畜产品优势集聚区和畜产品加工业,抓好良种工程、动物保护工程和饲料生产体系建设。巩固提升传统生猪产区生产能力,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发展豫西、豫南浅山丘陵区母畜生产繁育基地,加强基础母畜扩群增量。继续抓好黄河滩区和豫东、豫西南奶业基地建设,扩大高产奶牛养殖规模,鼓励发展牧场式生态养殖。支持固始鸡、卢氏绿壳蛋鸡等地方优良品种主产区发展以林地散养为主的生态养殖。
(四)做强做优农产品加工业
着力打造面制品、肉制品和乳制品三大主导优势产业,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果蔬、油脂、饮料三大区域优势产业,培育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休闲食品、调味品等高成长性产业。加快推进主食工业化,不断提升面粉加工集约化水平,拓宽玉米、大米、杂粮的开发利用渠道。加大标准化禽畜屠宰体系建设力度,支持屠宰加工企业一体化经营。提高果蔬采后加工转化率和商品化处理水平。积极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强化技术创新和精深加工,支持企业提升农产品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增强农产品加工业品牌企业及其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
(五)积极扶持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
大力培育粮食深加工产业集群,持续建设奶牛、肉牛、生猪、家禽等现代畜牧产业化集群,积极发展花卉苗木、食用菌、茶叶、中药材、木材加工等特色农业产业化集群。加快推进示范性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和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抓好特色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布局,引导有条件的加工型龙头企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实行标准化原料生产、规模化精深加工、现代化冷链物流一体化经营。支持集群龙头企业通过兼并、收购、重组、控股、上市等方式,不断扩大企业规模,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打造产业领军企业。
(六)推进都市生态农业工程建设
把都市生态农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发挥农业的生产生态、文化传承、休闲观光等功能,以郑、汴、洛都市区和郑州航空港区为中心,以特色园艺业、生态休闲业、农产品加工业为主体,以设施农业建设为抓手,加快在中心城市周边规划布局创建一批都市生态农业园区。通过示范园区创建、知名品牌培育、服务体系建设、乡土文化挖掘、精品线路打造,培育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市民农园、民居农庄、民俗观光村和农业公园。
三、新时期进一步调整优化河南农业结构的保障措施
(一)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
进一步落实好各项现有补贴政策,推动新增补贴向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倾斜。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和资源环境超载区调整种植结构,支持粮改饲和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试点示范。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引导和激励金融资本参与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提高保费补贴标准,积极发展商业性、互助性农业保险,将主要粮食作物和特色优势农产品纳入保险保费补贴范围。选择重点区域建立示范基地,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农村改革试验区及垦区率先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二)改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
深入实施农田质量提升工程,统筹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农田水利、林区道路等项目,加大中低产田、低产林改造力度。积极推进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推进主要农产品储藏、保鲜、烘干等初加工设施建设。加强农产品集散地、产地市场建设,积极申报全国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试点,引导农产品市场加强信息平台、检验检测、废弃物处理、消防安保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三)强化科技创新和推广
开展农业新品种选育协作攻关,强化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和良种引进,发挥种业创新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中的先导作用。推动在智能农业、农机装备、加工技术、生态环保和粮食绿色增产模式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着力推广标准化种养、病虫害防控、高效节水、测土配方施肥等适用技术。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促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加大新机具、新技术示范推广。鼓励支持农技人员创办和领办经营性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开展农技人员挂村服务工作,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建设村级信息服务站,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加强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运用。
(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积极发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和其他社会服务组织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发展标准化、专业化生产。推动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家庭农场合作,以订单等形式发展生产。支持农民合作社以产业链为纽带组建综合型、跨行业的联合社,鼓励合作社或联合社兴办农产品加工、流通实体,扩大产销对接。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龙头企业。支持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产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
(五)完善相关推进机制
加快制定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具体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确保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形成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强大合力。结合当地资源禀赋、产业特征和市场需求,稳步开展试点工作,及时总结先进经验,宣传推广典型做法,通过以点带面,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深入推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有法可依、依法推进。建立健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考核评价体系。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