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底应该怎么教
2016-11-11树林
树林
刚刚结束的热播剧《小别离》,引起很多人的共鸣,该剧触及人人关注的孩子教育问题,也传达出了中国家长的普遍焦虑。很多人在剧中找到与自己生活相似的桥段,自省、讨论、寻找困惑的答案。
剧中,海清饰演了一个“中国大多数妈妈”——朵朵妈,她严格到爆棚,即使心疼也依然狠心半夜凌晨把孩子叫起来学习。亲自设置单词任务,布置试卷给孩子做,对0.5分的差距都非常紧张。
朵朵妈其实映射了当下很多父母,他们爱孩子,时刻担忧孩子的未来,想要给孩子最好的,即使行为失当。
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童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
1
女儿上的是重点中学,开学比普通中学早几天。
晚上,女儿依偎在我身边,一副不情愿的样子说:“妈,明天我就要回学校了。”我扭头看着她说:“你还不该回学校吗?都玩了快50天了,再玩下去你就傻了。”女儿撅着嘴不高兴,“我还想去看大海呢,你们也没人陪我去,又得明年了。”
老公正好听到,承诺说:“下周日,爸爸开车带你去,反正又不远,当天就能回来,不耽误学习。孩子嘛,快乐最重要。”
我呵呵了两声:“你就会做老好人,好像女儿不是我亲生的,我比你更希望她快乐。”可是,她现在快乐了,将来呢?
2
朋友的孩子丫丫,玩乐中轻松度了幼儿园3年,一进入重点小学,完全蒙了。拼音和英文基础别的孩子都学过,老师只是简单略过。学习长期跟不上进度,丫丫渐渐变得胆怯、紧张而脆弱。
朋友的孩子国国,从小成绩堪忧,父母却完全没有压力,对孩子说,千军万马要走的高考独木桥,咱不挤。国国14岁时,被父母送到美国麻省一所私立寄宿高中。准备拥抱“美国派青春”的国国完全傻了,分数确实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但那里的孩子都精通马术、冰球等,每个人都有一门拿得出手的艺术特长,还有着极好的知识储备和逻辑思维。
国国在跟朋友通话时放声大哭:“在国内不行,在国外还不行,我该怎么办呀?”
最近见了爸爸的一个朋友,在某部委供职。他来自农村,作为高考恢复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凭实力走到今日,却牺牲了孩子成长期的陪伴。在教育孩子时,出于补偿心理,他总说“快乐就好,不用太拼”。儿子职高毕业后,整日游手好闲,不久前居然因为斗殴入狱,老叔叔黯然神伤地问我:“明明一腔真爱,为何培养出一个孽子?”
如果你当初看远一点,孩子就不必那么辛苦
孩子上幼儿园时,很多家长信奉快乐教育,发誓要给孩子最自由、最没压力的3年。孩子不爱读绘本,你认为,没关系,等大点自然就好了。
等孩子再大一些,朋友聚会,其他孩子都会背诵《三字经》,讲故事一气呵成,自己的孩子只会学动画片里大喊“怪兽变身”,他依然不爱读绘本,不爱学习,成绩永远排在末位。这时,你再规定他好好看书,会发现他依然不买账。你也许只能恨铁不成钢地说,谁让人家遇上一个天生爱学习的好孩子呢。
其实,家长是否想过,亲子阅读这个基础如果打好,对孩子今后的人生有多重要。没有生下来就爱书的孩子,但也几乎没有在父母的耐心引导下依然不喜欢故事的孩子,唯一的可能就是你太早放弃了培养。
别人家的孩子高中时就有自己的想法,今后读什么专业,就业选哪个方向,自己的孩子想想这个也没意思、那个也不喜欢,上了大学还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当你羡慕人家的孩子为什么对人生那么有规划时,却没想过,自己从不曾在孩子还未定型时,给他展示过这个世界的丰富性,也不曾在他确定目标之后,助他一臂之力,帮他离梦想更近一些。很多家长做的就是等待,等待他自动长大、自动功成名就。
要记住,养孩子从来没有顺其自然,只是你的未雨绸缪,让人觉得一切都是水到渠成。这水到渠成的背后,是为人父母多年以来对孩子的性格塑造、关键时刻的指路引导。
3
我认识一位高中语文老师,得了重病,在北京治疗。幸好,大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定居,带他去比较好的医院治病,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这位老师想到身边一些人得了他这样的病,只能听天由命,不由感慨道,当很多人在埋怨高考、张口闭口素质教育的时候,是否意识到,如果你不在一线大城市,你说的素质教育,充其量只能为下一代的成长注射一针麻醉剂。很多资源都是有限的,如果你没有能力去争夺,一旦遇到危机,就只能在困难面前束手就擒。
是的。我很赞同他的观点,尽管被认为有失偏颇。我也是一位母亲,比任何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但这快乐,绝不是在该学习的年龄去放纵,在该努力的时候只图轻松。我宁可欠他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他低声下气的成年。
怎样的教育才算成功
也许迫于当下巨大的社会压力,很多父母就像海清所饰演的角色一样,时时表现出焦虑,这种焦虑体现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就是信奉“分数至上”的严苛教育。然而,如果尺度把握不当会对孩子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
作为“虎妈式”教育的亲历者,有个台湾女孩写的一篇文章,曾在网上广为流传:
“我们家70年代移民到美国。我妈妈是养育了4个孩子的家庭主妇,对我们非常严厉。在我家里,如果在成绩单上有一个B,就被视为失败。很大的焦点和压力,都被放在最大的孩子身上,也就是我的大姐。”很久以后她才明白,母亲当时花了很多力气,用来把她大姐塑造成一个弟妹效仿的模范。大姐的表现一直优异,钢琴级别也很高,因为学习成绩很好,被哈佛大学提前录取。毕业后到一家大咨询公司工作,后来又在哈佛读了工商管理硕士。“她的薪水是6位数,为人温柔,跟一个博士订婚,买了一栋房,然后结婚。”
多完美的人生,多令父母骄傲的女儿啊!但她的大姐出事了。30岁时,也就是结婚一个月后,大姐在新家的车库里自杀。事实上,大姐隐瞒了自己的抑郁症,长达两年。她生命的原动力、生命的热情被母亲剥夺了,一直都为父母的期望活着,等到了可以为自己活时,却不知活着的意义。“如果今天你来问我妈妈,这样的教育方式究竟适不适合,她当然想用那一大箱成绩单、体育奖杯、钢琴谱和哈佛学位来换回自己的女儿。不过,我姐姐已经回不来了。”
虽然这是一个非常极端的案例,却足以为那些只关注孩子学习的家长敲响警钟。
做人要严,学业要宽
就像作家林清玄所说,好的教育不是教孩子争第一,而是唤醒其内心的种子。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按照专家的研究,1岁之前,父母对孩子要无条件地爱。2~4岁,家长要“敢于对孩子说不”,让孩子明辨是非对错,建立起规则感。5~10岁,要培养孩子的道德和习惯。
中国的父母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别的都不做要求。表面上看,家庭教育做得很好,其实却把真正的教育丢失了。除了学习,孩子更应该掌握以下能力:面对挫折的能力;爱的能力;认识生命多元价值的能力;拓展视野的能力;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父母要记住这样一个理念:做人要严,学业要宽。做人严格是人人可以做到的,学习上要对孩子放宽要求,因为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学习拔尖,智商不同,孩子只要是努力了,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