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还单车“路权”,再谈共享单车会否成为现象
2016-11-11文丽
瞭望东方周刊 2016年41期
文丽
单车共享,创新令人欣喜,但新生事物的发展,尚需跨越路障。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包括“滴滴出行”在内的智能出行平台上活跃着3亿乘客。单车共享平台能否如“滴滴”们一样,导入如此巨大的用户流量?
曾经,自行车是中国人最为常用的代步工具,每日上下班呼啸而过的自行车洪流让中国成为“自行车王国”。如今,自行车没落,这其中不乏现实因素的影响,比如路权。
2015年,北京市发改委公布的调查显示,59.1%的受访者认为要解决步行道、自行车道被挤占问题,这比位列第二、三位的换乘难、停车难问题高出15个百分点。
据统计,北京五环内有700公里自行车道,但被汽车占道现象非常严重。我的体会是,找车定位不准、车身笨重不好骑都可以忍,但经常遭遇“无路可走”,是很多人不愿意使用共享单车的最大原因。
而根据北京市交通委2016年7月发布的第五次综合交通调查结果,自行车的出行比例也持续下滑。34%的调查者不骑车是因为出行距离过远,15%的人认为消耗体力,16%的人认为出行环境差,还有24%的人认为公共交通经济快捷,无需骑车。
大部分人应该都乐于看到共享单车的爆发能唤起人们对自行车的新认知,甚至影响整个城市的交通样貌。但一切任重而道远。城市骑行道路规划、骑行友好环境建设以及对骑行行为道德的约束都离不开政府。换言之,共享单车会昙花一现还是成为下一个现象级模式?取决于政府能在多大程度上为它“撑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