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天不足”会抵消“人气流量”

2016-11-11刘士磊

瞭望东方周刊 2016年41期
关键词:一辆车顺风专车

刘士磊

看上去,共享单车是一个公益性极强的商业项目,因为贴在其身上的标签信手拈来,比如节能、环保、绿色、健康以及共享。

但以摩拜单车为代表模式的共享单车模式能走多远?虽然自带“人气流量”,但这个模式有“先天不足”。

第一是模式太重。此前,当丁香园、春雨医生等互联网医疗平台开始布局线下诊所时,也面临轻重两种模式的取舍。摩拜想做用户体验良好的自行车共享模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该公司只能在江苏自建工厂造单车,连螺丝钉都是自己做,这使摩拜的单车成本在初期达到了6000元,至今仍然在3000元左右徘徊。

有人给摩拜单车算了一笔账:如果一辆车日均使用3次,每次不超过半小时,那么一辆车需要33个月才能收回成本,而一辆摩拜单车的设计寿命为4~5年。

哪怕运营方无惧“烧钱”,但盈利空间狭小是无可回避的现实,资本难道愿意一直烧下去?

其二是运营有难度。摩拜单车给出的数据是,运营不足半年,上海地区的车辆损毁率已达到10%,比如毁坏二维码。有报道称,运营方正准备铸造二维码,但技术难度增大的同时又意味着成本的增加。

其三是场景太单调。此前,滴滴先有“滴滴打车”“滴滴快车”“滴滴专车”等产品和服务。提出“一站式出行”的平台战略后,又推出“滴滴大巴”“滴滴代驾”“滴滴顺风车”以及某些城市试运营的“小滴”。与细分产品相匹配,“滴滴专车”有“北上广深吸血加班楼大PK”的场景营销,“滴滴顺风车”有“打开车门就是家门”的场景营销等。

但共享单车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场景搭建明显缺乏更多想象力,这就对它的价值作了最根本的限定。我认为,这种模式很容易“见顶”。

猜你喜欢

一辆车顺风专车
只见来船是顺风
陌生人眼中的小镇
检察版(十)
亲车大赛
梦不是反的
坐专车最划算的攻略
对汽车的经典评论
杨枊杨柳条条
取胜顺风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