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协调发展理念着力推动形成平衡发展结构

2016-11-10于菲菲

现代交际 2016年18期
关键词:发展

于菲菲

[摘要]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协调发展是难度最大、任务最重、涉及面最广的,主要着眼于解决发展中不平衡的问题。这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我们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攻坚的方向,也体现了我们新一届领导集体坚持问题导向的执政理念。本文以正确认识协调发展理念为基础,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形成平衡发展结构的四大重点工作。

[关键词]协调发展 平衡发展结构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8-0007-02

一、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协调发展的内涵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明确提出“协调(发展)”概念是在党的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将“协调(发展)”定义为“按比例(发展)”。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协调”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1.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和深化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发展”思想,是现代协调与协调发展理论在中国现实背景下的最好表述和体现。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更进一步深化了对协调发展的认识。十七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强调“人口、社会、经济、科技、资源、环境”的整体协调,对协调发展理论做了进一步提升。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并强调注重协调发展的整体性,这与科学发展观中的“全面协调”相对应。但这一次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基础上,又新增加了“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使协调的范围更大更广了,是真正的全面、整体的协调。因此,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化。

2.协调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发展中的关系问题

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即未来的发展不仅要优化经济结构,处理好经济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关系,更要统筹协调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经济与文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各方面的关系,统筹协调东、中、西部的发展,统筹协调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要体现包容的增长、与世界共赢的增长,从而真正推动中国向软硬实力兼具的大国迈进。

3.协调发展不是搞平均,而是要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协调发展不是搞平均,而是既要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又要考虑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补齐短板——注重解决薄弱与落后等问题,厚植发展优势——继续发展优势地区与行业。同时,因为各地实际情况不同,还应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这都体现了既统筹兼顾,又突出重点。

(二)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1.协调发展理念蕴含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即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重要的也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全面”一词就要求我们更好地促进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互协调,更好地解决好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问题。

2.协调发展是解决发展过程中各类短板、瓶颈问题的战略举措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创造了“中国奇迹”,同时也出现了“成长中的烦恼”,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凸显。这些问题就是《建议》中所提到的,主要包括: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企业效益下滑,重大安全事故频发;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收入差距较大,人口老龄化加快,消除贫困任务艰巨;人们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法治建设有待加强等。协调发展正是着眼于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和不可持续的问题,是问题倒逼形成的。

3.协调发展是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有效之举

协调发展理念,是认识把握协调发展规律提出来的,是总结中外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提出来的。当前,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谋求发展,但发展从来不可能一蹴而就,发展进程从来不会一帆风顺,总要遇到这样那样的麻烦和陷阱,最棘手的是“中等收入陷阱”。二战结束不久,许多国家和地区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协调好的国家和地区跨过了“中等收入陷阱”,协调不好的国家则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难以进入高收入发展阶段。拉美一些国家已在“中等收入陷阱”里受困挣扎长达数十年。它们除了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还饱受就业困难、贫富分化、社会动荡、腐败多发、贫民窟乱象、公共服务短缺等的困扰。现在的境况是既不能与发达国家在高端产品和服务上竞争,又失去了与低收入国家在生产中低端产品和服务上的比较优势,长期停留在中等收入层次甚至倒退。因此,发展均衡与否、协调与否,成为衡量世界各国能否可持续发展的一把尺子、一道杠杠。习近平同志指出,“对中国而言,‘中等收入陷阱过是肯定要过去的”。坚持协调发展,补短板、强整体,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恰恰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大法宝。

二、坚持协调发展形成平衡发展结构的着力点

协调发展理念,重点回答了国家未来怎样推进发展的方式,以及如何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等问题,要求我们善于用辩证思维推动工作,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还要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

(一)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是劳动地域分工深化的产物,是区域在经济上彼此互相依赖日益加深的具体表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表现在:一是建立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二是培育新的增长带和增长极;三是促进要素有序流动。要想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就要充分发挥好市场和政府这两只手的作用。一方面,运用市场手段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另一方面,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搞好宏观调控。

(二)切实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城乡关系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的焦点。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改革从农村起步,开启了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序幕。但30多年后,广大农村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城乡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城乡居民收入、教育、医疗、消费、就业机会及岗位、政府公共投入及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等都存在较大差距。要解决这些问题,扎实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关键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一是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二是加快完善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相关配套措施;三是加快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城镇建设用地新增指标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挂钩、中央基建投资安排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

(三)大力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指经济的发展必须与文化发展以及人的发展最佳配合,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系统性和可持续性。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全部成果的总括和结晶。二者并驾齐驱,并行不悖。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确定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精神文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精神文化生活的小康。

一要用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精神纽带。精神文明建设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

二要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精神世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观念等,可以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深厚的文化根基,为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难题提供有益启示。

三要用文化产品传承文明成果。文化产品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反映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推出更多优秀文化产品,发展文化产业,既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内容。

(四)积极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强大的国防是国家安全和人民安详幸福生活的保障。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就是改变过去地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各自独立成系统的局面,核心要义是打破军民二元分离结构,统筹布局、整体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实现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目的是避免资源浪费,更有效率地提高国防水平和大力加强提高整体作战能力、实力。一是加快推进军民协同创新;二是推动军民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密切军政军民团结。

【参考文献】

[1]中国发展新理念: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

[2]张辉.贯彻协调发展新理念,构筑均衡融合新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

[3]“学习笔记”小组.解读“五大发展理念”之协调发展篇[J].理论导报,2016(06).

责任编辑:杨柳

猜你喜欢

发展
印刷术的发展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领导的嘱咐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