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策略浅析
2016-11-10方钰
方钰
[摘要]自从我国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经济形式逐渐发生了转变,社会对大学生人才要求也由以前的“理论型”逐渐转变为“应用型”,为了应对这种快速的形式变化,高校需要对当代大学生的培养采用应用创新型的培养策略。本论文就推广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的必要性以及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并针对解决此问题提出了一些本人的想法,希望能够为国家推进该策略带来一些建议性的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 应用型 创新人才培养 策略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8-0235-02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向更全面的国际市场不断迈进,社会经济形式不断发生变化,社会对大学生人才的需求逐渐由以前的“理论型”向“应用型”转变。[1]为了应对社会的需求,国家自本世纪初就已推出应当采用创新的模式来培养新时期大学生的策略,并且国家在去年又颁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在2015年深化创新改革,2017年要普及创新人才培养,在2020年建立全方位的高校创新创业体系。[2]为了更好地推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策略的推广,应当结合各个地区的就业需求,针对性的探索推广该策略的途径和模式,不断提高对大学生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水平与质量。
一、推广大学生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策略的必要性
(一)培养出的大学生同社会对大学生人才的需求矛盾日益突出
目前造成大学生难以找到理想、合适工作的普遍原因有: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较弱、综合运用能力较差、学习能力差等。究根起源还是学校培养出的大学生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匹配,存在着结构矛盾,一方面是由于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的时候没有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只是一味的进行传统理论型的教学,导致毕业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对大学生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由于高校对应用型创新教学没有足够的重视,在应用创新教学方面的投资力度小,导致应用型创新方面的效果较差,学生创新的潜力本能未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据有关报道可知,每年毕业大学生人数同社会的需求岗位数大体相当,但却存在着“人才缺岗”的问题,并且据分析推断可知社会岗位缺人才、人才缺岗位的现象在近几年会有加剧的态势。就如何解决日益突出的矛盾,推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策略,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应当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重点培养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2,3]
(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向聚焦在小微企业
据我国人才就业市场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约有90%的职业岗位是由小微企业提供的,可以看出,小微企业经济已经成为了当前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另外,小微企业大多说是创新创业,在招聘大学生人才时更加倾向于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2]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小微企业在解决国内大学生就业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培养大学生应用型创新人才方面注重德育的同时,应当明确培养体系的重要目标。
(三)推广创新人才培养是为地方服务、办出特色的重要体现
目前推广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主要是普通本科院校及个别独立学院,与著名高校相比综合实力相差甚远,在新形势下如果想生存下去,就应当办出自己的特色,走独特路线;另外还可以根据当地经济的发展,在应用创新方面逐渐向当地经济的发展靠拢,打造出独特的地方性创新人才培养。因此,要想培养、建设、发展应用型策略,就应当时刻关注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另外,由于国家很久以来靠一分决定一个人能力的高考制度时代仍然存在,导致进入一些普通高校的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较差,但是他们的动手实践应用能力较强,为了彰显自己的能力,故在高校中全面推广应用型创新培养策略,在提高学生信息的同时还能够创设出地方性特色教育体系。[4]
二、我国大学生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国家自2002年就开始积极推广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但是在实际中这种创新理念还很薄弱,创新理念不完善,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刻反思,据统计2013年大学生创业人占有比例为2.3%,但盈利率却高达72%,可以看出创业的盈利确实挺高的,但是为何创业人数占有的比率较低。[2]本文通过多方面的调研考证,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创新教育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经过国家近十年应用型创新教育的推广,某些高校开始重视创新应用教育的工作,对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视,甚至在学校内已经开设了一些创新创业课程,更有已经开设了特有的创新班级,但总体上来看,这并没有在高校内全面系统的开展创新教育培养体系,缺少相应严谨的创新教育指导体系;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高校内的众多教师理论教学能力非常强,发表了众多国内外知名的文章、参与过不少国家级的课题,但其相应的实践能力还较差,不能深刻及时的了解当前企业所应用的一些先进实践技术;另外,由于校内资金的限制,还不能在创新课程体系中投入大量的资金,导致培养出的大学生缺乏相应的创新实践基地。[2]
(二)服务于应用型创新教学的保障不完备,难以满足培养学生差异性大的需求
创新创业的推广,首先就应当有专业性创新型水平的教师团队,但是实际教学中缺少创新型的教师团队,这就让学生在完成教学内容时,不能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并且不能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制定不同教学计划,难以做到多方面的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另外,学校推广创新教学没有得到十分的重视,不能给在创新教学中的老师进行定期创新业务方面的培训,致使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水平的培养存在着差异。
在国家政策的熏陶下,一些学校开始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科技创新孵化园、大学生创客中心等,这些为提高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平台,但是在实际中,建设的很多基地都存在着形式化,并没有指定的老师进行指导,缺乏专业的人员管理,致使管理混乱,经营惨淡,难以发展下去;另外就是大学生在此方面的经营缺少特定的经营方面知识的指导,使学生难以在实践中将理论结合起来。[5]
(三)没有深入学生自身创新思维潜能的开发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应用型创新教学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这种教学观念仍没有能完全转变,有些教师仍然是站在自身的角度去讲课,没有将教师、学生的关系进行转换,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研究以及思维活跃能力;另外学生本身由于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方面的专业知识,对创新没有自己的理解,没有深刻地开发自身的潜能;现在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心里承受能力较差,在社会利益的诱惑下,功利心较重,不能放平自己的心态;学校对学生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量大,学生没有充裕的时间去参加到创新活动中来;在开展应用型创新人才培训中缺少榜样的力量,自己感觉创新的力量不足。[3]
三、提升大学生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与策略
(一)深化树立应用型创新教学的理念
在高校推广大学生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策略的前提条件就是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全方面发展”的创新教学观念,摒弃传统的理论性教学观念,主张敢想、敢做的创新理念教学,将该策略的推广深化到学校各级领导、管理人员、教师以及学生的心中。[2]学校领导在决策时,应当在应用创新教学方面多投入一定量的资金,根据本校的特色,制定针对不同学生有不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管理人员在制定相关规定时,应当尽可能的考虑创新教学规章制度;教师应当深化创新教学理念,根据当前的形式,主动变革教学方案,将更多的创新方法融入其中;学生本身应当是积极投身学校组织的各项创新活动项目中,努力让自己成为创新型人才。[3]
(二)加强政府在创新教学方面的扶持力度
政府在加强推进创新教学策略时,应当加强对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的完善,另外为了确保法律的完美运行,还应当建立完备的执法监督制度。为了更好的推动创新教学,政府应当积极引导、推动高校和当地特色经济企业之间的联合办学,制定相关的优化政策,加强联合办学的力度,可以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推动企业参与学校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成立相应的校企基金,对在实践基地内实习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相应的政府部门应当加快完善相应的保险、就业信息服务政策。[4-6]
(三)在学校中打造一批“双师双能”的师资队伍
打造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队伍,是推进学校在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方面的有力保障,他不仅需要教师具有坚实的理论创新知识,还需要在学生实践方面能给予一定量的指导,因此,可以采用通过政策引导的方法,从企业中吸引一些实践能力丰富的创新人才或者吸引实践技术骨干,让其加入到教师的团队中,并鼓励这些人员积极的开展创新实践活动;还可以对本校已有的理论性较强的教师进行特定的应用创新性教育,让老师在掌握现代技术手段的同时还能更新知识技能,最终打造一批具有理论和实践均优秀的师资队伍。[2,6]
四、结束语
在当前社会人才需求同学校人才培养存在“差异”的时刻,要想培育出高质量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就需要社会政府、企业、高校等多方面的相互协作配合,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将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企业中的社会实践中,多方面共同努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的质量,让培养出的人才尽可能多地为当地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陈雪钧,李莉.大学生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策略探讨[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20(02):93-95.
[2]马玲,刘双双.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J].科学教育,2016(07):295.
[3]周桂瑾,俞林.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 (32):5-9.
[4]郑惠虹,尹新珍.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07):18-20.
[5]刘有耀,蒋林,杜慧敏等.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5):76-81.
[6]王方艳,刘兴华.大学生创新应用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及实践[J].价值工程,2015,34(25):179-180.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