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法国超现实主义诗歌
2016-11-10陈晨
陈晨
摘要:超现实主义是始于法国的文学艺术流派,源于达达主义。它的主要特征,是以“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现事实的真面目。在诗的创作方面,充分展现了想象和梦的无限天地,提出“自动写作”的口号。超现实主义诗歌是时代的产物,为诗歌创作开辟了新的广阔途径。
关键词:超现实主义 自动写作
中图分类号:I561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097-01
一、超现实主义运动的产生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而超现实主义的兴旺时期恰恰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即1919-1939年间。战争的浩劫使法国开始真正地与过去的“美妙时期”告别,政治上平稳安定,经济上繁荣发展。当相互厮杀代替了过去所谓的“博爱”,工业革命的硕果在战争中成为屠杀的工具,人们对科学进步产生了怀疑。战场上暴露出的任性的野蛮和残暴,颠覆了人类与死亡关系的传统观念和理性思考,而导致青年一代对固有的伦理道德产生极端叛逆的情绪。在这一氛围中产生了第一次超现实主义运动,它与传统的文学潮流相对峙。超现实主义运动的领导者和中坚人物布勒东和阿拉贡等重要成员都经历了这次残酷的战争,这段经历让他们决心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思考现实,去进行艺术创作,超现实主义就应运而生。
二、布勒东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诗歌创作
和象征主义主张诗歌仅仅由语言构成,诗歌讲究音乐美,不仅仅建立在灵感上的理论相反;布勒东认为诗歌的创作就是把脑子里涌现出来的东西迅速记下来,不需要进行筛选,而词语之间也不一定有所联系。特别是一个人处于睡意朦胧的时候所想到的诗句,所写下的诗句完全是自发的,是一种“偶然”,不受理性的控制,也不受主题的约束。就好像布勒东在《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宣言》中说的:“我们的生活是在逻辑的控制下,它像在一只鸟的樊篱中越来越得不到自由……”布勒东重视诗的意境,主张挖掘人的“潜意识”并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他把一切理性的东西都看作是对精神和人的本能需要的束缚。因此在他的创作当中,那些“潜意识”领域的梦境,感觉都成为他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源泉。布勒东试图把想象和梦幻带到日常生活中,突破理性的桎梏,找到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在《警觉》里,他把意象写得支离破碎,句与句之间难以找到关联,但是我们还是发现通过意象的转换布勒东用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了他想表达的思想内涵。从逻辑的角度讲《爱之自由》也写得杂乱无章,字词之间,形象之间难以找到联系,完全是自由的结合。布勒东再一次向我们证明真正的文学不需要遣词造句,不需要冥思苦想,只需要灵感的喷涌而出,作家需要做的只是记录下闪现的灵感。在《爱之自由》里通过外部世界的明显对抗,表达出布勒东不愿意接受残酷的现实,希望通过超现实来与之进行决裂。而在读《爱之自由》的时候我们还发现,虽然诗是诗人无意识的创作,向人们展示了诗歌创作的偶然性,但是我们也在偶然中发现了必然。因为在这首超现实主义的爱情诗当中出现了28次“我的妻”,它就像音乐作品的副歌部分一样通过不断的重复得到强化,情感表达一次次加深,喷涌而出,使读者感受到直接又强大的感情力量。这种词句的重复是我们在超现实主义诗歌中经常看到的一种创作方法。
三、超现实主义的哲学分析
布勒东声称,超现实主义的意义在于重新发现了精神世界中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部分,就是超越现实的梦想的世界。试图在梦境中寻找灵感的自动写作,这其实就是弗洛伊德所谓的无意识的自动喷涌。超现实主义理论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影响,致力于挖掘人潜意识的力量,把人内心的情感直接呈现在现实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相融合进行文学诗歌创作。超现实主义早期的作品很多是体现爱、梦幻、人性的,这是一种欲望展现。在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中阐述:“性本能和情节的角度可以演示人的心灵深处存在一个不为人所知的,也很少被开发的精力积蓄场所,人们通过绘画和写作将内心深处无方向、无约束的本能欲望加以表达。”①而这点也体现了超现实主义强调的“自动写作”,通过“做梦”进行诗歌创作,并借此探索人的内心机制和无意识空间的“真实世界”。
超现实主义诗歌是主张“自动写作”,通过梦幻这种最原始、最真实的力量去实现与“真我”的连接。超现实主义诗歌是超现实主义者面对战争带来的物质破坏和精神崩溃的一种新的探索,也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曲折反映。超现实主义诗歌虽然如今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已经淡出,但是它的影响仍然寓于各种文艺形式和现实生活中。
参考文献:
[1]赵东蕾.在“现实”与“超现实”中穿梭——论超现实主义自动写作的现实性[J].群文天地,2011,16.
[2]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刘佳伊译.梦的解析[M] 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