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能否助推农村教学点复兴
2016-11-10
□中西部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课题组10 903份有效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教学点撤并后学生上学的平均距离为4.8公里,最远的为100公里。
□课题组在中西部农村地区田野调查也发现,很多农村教学点体育课是“随处放羊”,音乐课是“唱歌走样”,美术课是“欣赏欣赏”。
□利用信息化手段助推农村教学点复兴,首要的问题是能否有足够的经费来保证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运转以及农村教学点教师和学生正常教学。
□因为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非常有限,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农村教学点成为发展中国家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
□有些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做到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盲目使用一些信息技术手段,在中国,同样面临信息技术滥用的问题。
□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我们不主张大面积投入巨额的资金,而更多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来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义务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城乡分割体制下的农村教育还面临诸多难题,农村教学点地位低、经费少、师资缺、质量差等问题更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大瓶颈。
农村教学点数量急剧下降,且处于被漠视、被遗忘的角落,导致农村偏远地区学生上学距离过远,交通隐患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农村教学点问题成为我国义务教育健康稳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要求:“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同时指出,信息化对教育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自2013年起,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承担了湖北省政府开展的“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试点工作,开展信息化促进农村教学点复兴的实践研究。
课题组认为:研究教育信息化与农村教学点的关系,探讨信息化在助推农村教学点复兴中的作用、问题及对策,对于利用信息化手段助推农村教学点复兴,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农村教学点境遇堪忧
当前,农村教学点“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的现象尤为普遍。我国中西部农村教学点部分学科严重短缺,英语、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相关课程难以开齐。课题组在中西部农村地区田野调查也发现,很多农村教学点体育课是“随处放羊”,音乐课是“唱歌走样”,美术课是“欣赏欣赏”,几乎没有专业教学规划和规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很难养成。
农村教学点师资问题也比较突出。农村教学点师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工作量大及培训机会少等方面。就教师数量而言,根据2001年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农村小学按照23∶1的生师比标准配置教职工,但这并不符合农村学校实际。相对而言,班师比是一个更有效度的指标。根据课题组对中西部60余个县(区)的调查,农村教学点平均每班有1.3名教师,有44.4%的教学点班师比为1∶1,而非教学点平均每班有2.3名教师。农村教学点教师普遍是多科教学和全科教学,师资短缺问题严重影响了其教育质量。
就师资结构来说,农村教学点师资结构不合理。整体来看,农村教学点代课教师的比例远高于非教学点。课题组做的2014年“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研数据发现,农村教学点公办教师比例为75.4%,代课教师比例为23.0%。在其他公办学校,公办教师比例为88.3%,代课教师比例为7.7%,特岗(支教)教师比例为2.0%,而教学点没有特岗教师。由于农村教学点教师数量偏少,且通常是超过50岁或接近退休年龄的教师,大多数教师要包班上课,甚至出现一师一校的现象,他们从早忙到晚,有些农村教学点教师还要负责寄宿学生的食宿问题,甚至代理学生家长等,繁重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让他们身心疲惫。还有,由于这些农村教学点的教师大都处于被中心学校“遗忘”的角落,很少有外出培训的机会,其教学技能水平多年停滞不前。
而农村教学点留守儿童的德行、安全、学习和健康问题也很突出。课题组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中西部偏远地区农村教学点学生中留守儿童比例超过70%,有些农村教学点已经接近100%。这些留守儿童大都以隔代监护为主,其监护人监护不力,导致留守儿童功课辅导上出现困难,上学迟到现象普遍,学习成绩大都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其家庭德育环节断裂,隔代监护的老人“重养不重教”的监管方式,导致部分留守儿童德行失范。
当前信息化助推农村教学点复兴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为了有效解决农村教学点“开不齐课,开不好课”、师资问题突出以及留守儿童的德行、学业、安全和心理健康等问题,从2013年到现在3年多的时间里,课题组开展的“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工作,深入调查了湖北省咸宁市、襄阳市、孝感市、仙桃市、监利县、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农村中小学及教学点的现状,先后建立了湖北省咸安区、崇阳县、来凤县、恩施市等县(市)10余个实验区,主要通过建立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来保证“开齐课、开好课”,通过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来提升农村教学点师资水平,通过“家校通”“亲子桥”来加强留守儿童家长的沟通,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面临不少问题。
(一)农村信息化教学投入问题
根据课题组在湖北省咸安区和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实验区的经验,建设一个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其基础设施投入需要20万元左右,全国目前有近7万个农村教学点,基础设施总投入需要140亿元。此外,平时的设备维修和网络费用需要花费2万余元,这对于学生少、经费不足的教学点来说也是一笔不少的钱。
由于农村教学点教师年龄偏大,学历低,其信息素养显然难以适应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的需要——尽管在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教学中他们仅仅负责辅助教学,但必要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是必须的。因此,农村教学点教师以及中心学校主讲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也需要一笔不菲的费用。可见,要保证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正常运转,其信息化投入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相当棘手的难题。
就中西部广大农村贫困地区而言,尽管有不少教师可以利用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移动设备上网,但还是有不少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学点的教师和学生难以购置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等先进的移动设备,让贫困的农村教师和教学点学生同城镇学校教师和学生一样便利地使用先进的移动设备进行教学,同样需要不少的信息化投入。
所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助推农村教学点复兴,首要的问题是能否有足够的经费来保证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运转以及农村教学点教师和学生正常教学。
(二)农村教学点信息化教学问题
首先,主讲教师难以有效地兼顾中心学校和下辖2到3个农村教学点教学的问题。由于主讲教师本身就是中心学校的教师,教学的主讲课堂也在中心学校,下辖农村教学点都是辅助课堂,这样会导致主讲教师不自觉地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中心学校学生身上,农村教学点学生可能会长期处于被遗忘的“角落”。还有,由于农村教学点学生和主讲教师接触少,回答问题不积极,也会直接影响中心课堂的教学效果。
其次,农村教学点学生难以保持高度注意力的问题。由于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一般下辖2到3个农村教学点,主讲教师在中心学校授课,农村教学点学生主要进行视频学习。由于农村教学点学生年龄小,精力容易分散,且不在中心学校主课堂听讲,思想上更容易开小差。况且,由于信息网络的迅速普及,学生获取信息的持续增加,各种诱惑越来越多,对事情的专注程度越来越低,深入思考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动手操作的机会也在持续减少,学习能力并没有得到增强。
(三)农村教学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不足或信息滥用问题
课题组发现,在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些农村教学点,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出现了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不少农村教学点学生因为家庭贫穷,居住环境闭塞,根本没有经济能力去购买智能手机、iPad等先进的移动设备,也没有任何条件去接触移动互联网等,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严重不足,难以利用家校通、智能手机等先进移动设备进行学习和交流;另一方面,部分农村教学点学生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去购买移动手机等先进移动设备,加上外出打工的父母管教少,部分农村教学点学生接触移动互联网的机会多,网络的一些负面影响也在青少年群体中逐渐显现出来:过度迷恋网络游戏、沉迷于网络聊天和视频对话、浏览色情网站……由于信息技术滥用和泛滥导致部分农村教学点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进而直接影响他们的全面发展。
发展中国家滥用信息技术的后果
由于经济落后、地理位置偏远等原因,依托农村教学点开展教学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特别是非洲、南美和亚洲的经济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因为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非常有限,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农村教学点成为发展中国家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
为了应对这一严峻挑战,广大发展中国家尝试使用信息技术缩小教育差距并提升教学质量。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特点,先后采用了无线电广播、幻灯机、教育电视、移动电话、移动卫星车等信息技术手段。这些手段对于发展中国家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质量提升,有效实现教育公平,是大有裨益的。
但是,有些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做到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盲目使用一些信息技术手段,例如,在电力供应不足、硬件设施短缺以及教育软件不达标的地区使用教育电视,导致缩小教育差距的计划流产;利用移动卫星车为偏远地区农村教学点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支持平台,费用昂贵且得不偿失。
可见,发展中国家利用信息技术缩小教育差距的教训深刻,也值得我们反思。
就中国而言,利用信息技术缩小教育差距,对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质量提升,实现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中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为农村中小学配备了4401 142套教学光盘播放设备,264 905套卫星教学收视系统,40 858万套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基本覆盖了所有农村中小学校,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中小学教学条件,受益的农村中小学生达1亿多人。
然而,在中国,同样面临信息技术滥用的问题。例如,有些农村中小学,由于缺少专职信息技术教师,卫星教学系统和多媒体等设备常年没有使用;部分农村中小学缺乏足够的宽带,多媒体设备使用非常困难;不少农村中小学因为网络费用高导致学校网络很少使用;不少农村教学点由于缺少电力导致教学光盘设备常年闲置。有些地方为了追求时髦,要求所有农村中小学安装超大流量的宽带,使用电子双板、投影仪等先进的设备。由于前期教育硬件投入很大,软件准备却不充分,后续的维护费用也难以承受,导致这些农村中小学的豪华设备完全是“做秀”,没有任何适用之处。
因此,我们利用信息技术缩小教育差距时,要注意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例如,先进的教育技术设备具有超前性的特点,费用昂贵且性能不太稳定,不适合经济落后地区农村中小学使用,如iPad、电子书包等首先在经济发达地区推广使用更为适宜,经济落后地区农村中小学还是适合使用合乎本地实际的技术,例如,目前移动通讯发达,在偏远地区农村教学点,利用手机进行家校联系、师生沟通、教师移动教研和学生移动学习,是可行的。但过多使用手机,会分散学生注意力,甚至出现过度迷恋网络游戏、沉迷于网络聊天和视频对话、浏览色情网站等问题。
同时,我们在利用信息技术缩小教育差距时,要注意量体裁衣、量力而行。例如,运用光盘播放、卫星接收和网络传输保证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利用移动技术支持农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是合适的。但为保证一个或数个农村教学点,投入巨额资金购买移动卫星车,这对经济尚不发达的中国来说,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我们不主张大面积投入巨额的资金,而更多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来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
如何“不让一个农村孩子掉队”
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在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崇阳县、来凤县、恩施市和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等地建立了10余个实验区,利用信息化手段助推农村教学点复兴,经过3年的艰苦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跨界协同,构建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解决农村教学点“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的现实难题
在咸安实验区内,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遵循“基于网络,实体运作,两级管理”的思路,建设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它是由教育局建立和管理的具有独立建制的虚实结合学校,实体包括所有单独建制的各级各类中小学,同时将所有的实体学校分由N个中心学校和M(1~3)个教学点组成的若干个虚拟教学组。数字学校设有管理层、理事会及咨询委员会,他们分别承担管理、决策和咨询的职责。中心学校承担对农村教学点的直播与互动教学任务,并负责管理下辖的1~3个教学点相关工作。数字学校设有校长1名,由教育局副局长担任,负责数字学校的全面工作。管理和服务层由数字学校校长在教育局职能部门、中心学校和农村教学点的教职工招聘或兼任。
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教学主要有3种形式,帮助农村教学点“开齐课,开好课”,具体包括:
其一,同步互动混合课堂。它将中心校的课堂教学实况同步输送到农村教学点,并实现其与对接农村教学点课堂的互动。它主要采用中心学校“拖一、拖二、拖三”的方式,由中心校通过网络给下辖的1~3个农村教学点提供优质的同步教学。在同步课堂上,中心学校主讲教师要关注中心课堂的教学,更要关注下辖教学点的教学,不仅要和中心学校学生互动,更要通过同步网络同教学点的学生密切交流,做到上下统一、步调一致。农村教学点教师转换角色,与中心学校主讲教师密切配合,当好同步课堂教学的助教,具体负责教学点学生课前预习、课堂秩序维护、课堂效果反馈和课后作业批改。中心学校学生和农村教学点学生要进行同步互动,共同学习。
其二,同步互动专递课堂。它是城镇中心校的优秀教师专门面向农村教学点开展教学,并实现主讲教师与教学点学生之间的同步互动。遴选一批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优秀学科教师,采用基于信息技术环境支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同步互动教学,主要采用信息技术优化传统课堂教学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农村教学点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其三,多媒体课堂。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引入各类公开课和优质课程教学资源,依托云平台,充分利用各种移动学习设备,让农村教学点的学生同样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主要提供科学、自然、音乐、美术等学科知识,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建设“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能让农村教学点获得优质课程资源,通过共建共享方式,彻底解决 “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的现实难题。以咸安实验区为例,目前该区农村教学点课程开足开齐率达100%,质量达标率在98%以上。“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已经在湖北省的崇阳、来凤、恩施等地积极推广,正在向四川、河南等地进一步扩展,让更多农村教学点的孩子和城镇的孩子一样享受到优质的课程资源,不让一个农村孩子掉队。
(二)持续发展,开展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满足农村教学点信息化教学的需要
针对农村教学点师资年龄偏大、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我们大力开展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主要有:
其一,中心学校主讲教师培训。主要由协同中心培训专家讲解培训内容,并布置培训作业,然后将中心学校主讲教师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研究生助教来协助他们完成培训作业,研究生助教从每个小组中发现优秀的教师和教学设计作品,让这些优秀教师培训结束时展示优秀作品,专家进行现场点评分析。
其二,农村教学点教师全员培训。主要采取的方式是校本培训,由中心研究生助教团队分成若干个小组去培训点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是如何配合中心学校主讲教师完成教学,如何督促和批改农村教学点学生的作业,根据农村教学点教师的技术水平、接受能力适当调整培训的内容和进度,中心学校主讲教师也为他们答疑解惑。
我们连续3年开展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整体效果较好,其中有30%的教师达到优秀水平,50%的教师达到良好水平,仅10%的教师因基础较差没有完全掌握培训的内容。通过连续3轮的培训,中心学校主讲教师和农村教学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均得到显著提升。目前大部分农村教学点教师已掌握如何配合中心学校主讲教师进行辅助教学,如何利用家校通和智能手机等加强和学生家长沟通。
(三)牵手共进,建立“亲子桥”和“家校通”系统,加强留守儿童和家长的沟通,弥补情感的缺失和保证生命安全
针对农村教学点留守儿童情感缺失的问题,我们同当地电信部门密切合作,在农村教学点免费安装宽带,通过信息手段建立“亲子桥”牵手计划,每周安排2到3次固定时间,和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视频通话。通过“亲子桥”,外出务工父母可以定期和农村教学点留守儿童保持联系,通过可视化手段有效消除距离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成长中的困难。同时,针对农村教学点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建立“家校通”系统,实现家庭与学校的全面、快捷、实时沟通,保证了他们的安全。实施“城乡学生牵手”计划,互助互学,增进城乡学生的相互了解,丰富城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完善相关政策,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助推农村教学点复兴
经过3年的艰苦探索,我们实验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农村教学点信息化投入短缺,农村教学点信息化教学效果不佳,农村教学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不足或信息技术滥用,等等。针对这些突出的问题,结合发展中国家利用信息技术缩小教育差距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建议:
(一)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保证农村教学点拥有充足的信息化资金
我们要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增长机制。中央政府设立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主要解决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省级政府设立农村教学点信息化专项资金,着重解决农村教学点教师和学生的移动设备问题,还可以通过企业联合捐助或价格折扣的方式解决部分资金缺口;县级政府在农村中小学经费中设立专项资金,着重解决中心学校主讲教师补贴和农村教学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问题。乡镇中心学校在进行教师绩效工资分配时,对中心学校主讲教师给予适当的倾斜,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鼓励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企业实行折扣优惠政策,对农村教学点的网络费用进行适当减免。对提供教育资源的软件供应商要实行积极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他们为农村教学点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二)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创新信息化教学方式,保证农村教学点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国家应加大数字资源建设力度,扩大优质免费数字资源的覆盖面,为农村教学点提供更多的优质数字资源。同时,创新课堂组织方式,例如,适当采取轮流坐庄的形式,将中心学校主讲课堂的学生有计划地进行轮换,让中心学校的学生和农村教学点的学生轮流在中心学校上课,没有轮到的中心学校学生则分散到下辖的两到3个教学点上课。或者,适当采取混合教学的形式,将中心学校的部分学生和下辖的农村教学点的学生进行适当轮换,既可以加强两校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还可以兼顾两校的教学,实现合作共赢。
(三)加强对农村教学点学生信息化管理,促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一方面,我们要加大对农村教学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力度,建议县教育局设立专项 资金,以中心学校为单位,对农村教学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专门培训;另一方面,我们要为农村教学点学生专门设立健康的网站,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不良信息进行过滤,选择性地开放一些网址,用正确、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引导农村教学点学生积极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