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男足两名重点前锋队员跑动距离、加减速度特点的对比分析研究

2016-11-10张伟

体育时空 2016年9期

张伟

摘 要 本文对正在备战2017年全运会的两名天津男足重点前锋队员李×(以下简称L)和王×(以下简称W)的跑动距离和加减速度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如下:1.L和W比赛中的跑动速度主要集中在0-6km/h之间,主要以慢速跑动中的接球和传球为主;L和W两人均需加强体能训练来保证下半场的比赛;L的过人次数较多,W总的射门传球次数较多。

关键词 天津男足 前锋队员 跑动距离 加减速度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9-040-01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天津男足2名重点前锋队员L和W的跑动距离,加减速度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法、测量法、数理统计法等采集和统计分析数据。

二、研究内容

(一)两名队员上半场的跑动距离统计与分析

L在区域1的跑动距离占全部跑动的1/3,跑动的次数是256次,说明无论是有球还是无球,L都在跑动而且是不间断的。在区域2的跑动是很频繁且是无球跑动,在区域6的跑动距离最短。

W在区域1的跑动距离最多,其次是区域3,再次是区域2,在区域6的跑动距离为0。说明W在区域1的跑动比L多,慢跑慢,跑动的距离长。其原因可能是W在慢跑中传球较多,得到队友的传球较少,导致W的带球较少,因而快速跑动少。

(二)两名队员上半场的跑动距离统计与分析

L在区域1跑动的距离最长,达到了38.4%,下半场的跑动距离和跑动的次数也有所下降,可能是L的体力有所下降。

W下半场在区域1的跑动距离1占39.7%,次数为266次;区域2的跑动距离占23.6%,次数为489次;在区域3的跑动占25.5%,次数为279次。与上半场相比:W跑动数据相差不大,次数大幅提高,说明W在上半场的体力消耗不是很大,在下半场通过增加跑动次数来保持体力,这也是W自身一种战术的体现。

(三)两名队员全场的跑动距离统计与分析

L在全场跑动的距离为9312.6m,次数达到了1895次,可见L在90分钟的时间里平均每一分钟跑动103.5m,每一分钟跑动21次,可见L在比赛中跑动的辛苦程度,说明其体力尚可。

W在区域1的跑动距离是3685.3m,占总数的41.7%,跑动次数489次;在区域2跑动的距离是2220m,占总数的22.9%,次数883次;在区域6无跑动。

(四)两名队员跑动距离的分析的结论

通过以上数据的对比分析,结论如下:(1)W在下半场的跑动距离和次数均多于L,说明下半场的比赛W的体力好于L。(2)L在区域2的跑动距离高于区域3,W则相反,说明W更注重跑速,在训练中养成了的跑动速度快的特点。L的全场跑动距离多于W,但是W在度区域1的跑动多于L;W在区域6没有跑动,L有两次跑动,说明W的无球跑动的速度不如L或者W的战术和L不一样,W主要战术是场上的慢跑和快速传球,L更注重带球进攻和射门。

(五)两名队员上半场加、减速度的统计与分析

L在上半场加速102次,在区域1加速69次,区域2加速29次,区域3为4次,可见,在区域1加速次数最多,比例超过50%;减速次数61次,其中区域1的减速次数最多。

W在区域1加速69次,区域2加速14次,区域3加速6次,加速总次数是89次;减速46次,区域1减速次数最多。说明W在上半场的加速主要是传球和射门为主,但是相对于L次数要少。

(六)两名队员下半场加、减速度的统计与分析

L下半场的加速主要在区域1,比上半场的比例高;减速次数区域1最多,但是次数比上半场少,说明因体力下降导致下半场射门次数有所下降,主要是速度较慢的带球和传球。

W在区域1加减速次数最多,共计加速81次,减速50次,在区域3减速的次数是0。结合上半场的数据:W在下半场加速次数少,原因可能是由于上半场的体力消耗,下半场的加速跑动减少,在区域3仅有两次加速,都是急停射门使用。

(七)两名队员全场加、减速度的统计与分析

L在全场中最快速度达到6m/s,最低1.5m/s;在这两个速度之间的加减速共计297次,其中加速189次,减速108次,说明加速后没有减速的次数较多且过人次数较多,而且基本都是成功的,此外L的急停射门次数是比较多的。

W在全场加速共计170次,在区域1加速126次;减速96次,在区域2减速次数最多为70次。可见前锋W射门次数多于L,急停射门的次数较多,说明W的进攻更好。

三、结论

(一)L和W比赛中的跑动速度主要集中在0-6km/h之间,主要以慢速跑动中的接球和传球为主。

(二)L和W两人均需加强体能训练来保证下半场的比赛。

(三)L的过人次数较多,W总的射门传球次数较多。

参考文献:

[1] 龚波.对我国职业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J].体育科学.012,(10):90-95.

[2] 陈立新.对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控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9):99-102.

[3] 赵刚.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过程特征的研究[J].体育科学.2011,(6):47-50.

[4] 张剑利.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监测与调控研究综述[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3):22-24.

[5] 王永权.足球运动体力负荷和生理负荷的特征[J].中国体育科技.2010,(10):9-11.

[6] 王方等.对我国优秀足球运动员比赛负荷特征[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3):42-45.

[7] 任建生.足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评定方法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9,(5):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