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制改革:破局还是搅局
2016-11-10钱民辉扈秀海
钱民辉++扈秀海
2016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还有全国人大代表、宿州市农科院研究员杨杰不约而同都提出了缩短学制的议案。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看了新闻报道,还有媒体的各种评论后,笔者的兴趣倒不在这项提案是对是错,而是这两位提案者都不是教育学者、都不是教师,提的恰恰又是学校教育中的“缩短学制”问题。他们对如今实行的长学制的批评言之凿凿、有理有据,很有底气。莫言认为,“目前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20余年,纵观各阶段时间,基础教育的时间过长。加之今天的学前儿童和中小学生的身心智能发展水平远高于几十年前的同龄人,如对中小学的课程教材进行调整,在大大压缩时间(调整为10年)的同时,并不影响教育水平。从多年中小学教学的实际操作情况来看,为了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的三次考试,各阶段毕业班都要进行长年的强化复习。这不仅增加了师生、家长的学业负担和经济、心理压力,也由此衍生出补习班、学区房等困扰民生的社会问题。”杨杰认为,“过长的学制不但导致人才成长时间推迟,而且不少家庭还为此承受着经济负担,还带来一些个人问题,比如有的学生近30岁才结婚,尤其是女性,更不利于生活和生育。同时,也造成啃老社会现象越来越多。”其次,莫言和杨杰都提到,随着人们生活条件水平的提高,如今的孩子成长成熟较之以往都变早了,加上目前人们已经进入信息数字化时代,步入了学习化社会,今天少年儿童的身心、智能发展水平远高于几十年前的同龄人,让他们进入学制更短的一贯制学校学习会轻便得多。
对这样的说法也有很多人表示并不赞同,甚至显现出更多的焦虑,诸如“教育质量不能保证啦”“学生课业负担加重了”“对农村学生有失公平了”,等等。可以说,提案的人是有准备的,至少做过一些调查。而反对的人是靠着经验和假设,也许是利益驱动不得而知。
回顾我国的教育改革,大大小小十分频仍,涉及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诸如教育结构与规模的改革、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招生与分配体制的改革、筹资渠道的改革、课程改革、教学法改革,等等,唯独很少触及学制的改革。因为发生学制的改革一定是经历了较大的社会变迁使然,否则,学制是非常稳定的。历数我国历史上发生的学制改革,是不是可以说明这种情况呢?诸如,壬寅学制、癸卯学制的建立是在甲午海战失利后的清朝末年,辛亥革命胜利后又推翻了这两个学制,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而这部学制又被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壬戌学制所取代。新中国成立以后,以缩短学制为目的的改革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当时的口号是“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很多学校将学制改成小学五年、中学两年、高中两年,叫作九年一贯制。198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这是我国首次把免费的义务的教育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也就是说适龄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九年的义务教育。采用“六三制”(即小学六年制,中学三年制)为主,多种学制并存,逐渐过渡到九年义务教育的学制中来。如今人们呼唤十二年的义务教育,就是加上了高中的三年。这种学制很稳定,也没有人对它提出质疑,也没有人想着改变它。作为教育学者大都是从“文革”后的拨乱反正中走过来的,因此对缩短学制没有好感。而教师在这样的学制中从事教育活动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规律和特点,当然不会想到改变现有的学制了。但作为一个旁观者就不一样了。
我们正处在一个学校教育遭受最多批评的时代,所有人,不仅学校教育的失败者,包括学校教育的受益者都不满如今的学校教育。就像北大这样的学校,其实是全国对学校教育批评最激烈的地方。人们已经倾向于将如今的学校教育视为不正常或病态。但是,作为家长们,一边唠叨着学校教育太功利,孩子上学越来越贵,一边在准备着孩子小升初到最好的学校的事情,或者拉关系或者交钱择校。到底是学校教育催生了巨大的教育市场还是家长们培育出来的呢?而现在统统都归到了学校教育的头上了。如今的学校教育已经万劫不复,所以在这个时候提出学校教育正在浪费孩子们的最好时光,错过了进入社会的最佳年龄,因此要缩短学制,无疑具有极大的新闻效应和普遍的响应。
但真正要缩短学制,一定会遇到极大的阻力,这个阻力当然是来自学校和广大的教师们了。因为缩短学制就意味着学校教育要做出结构和规模的调整,牵扯到人员、课程、大纲、进度、硬件设备等,还会影响到现有学校的格局,可能会重新布局。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们要重新上岗重新适应。所以,学制的改革非同小可,动一发而关全局。如果要让学校教育重新布局,阻力还会来自已经享用了学校优质资源的利益群体。如果学制缩短成了10年,那么大学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进行完的通识教育会上延到大学四年,这样的大学就成了美国的学院制了,要到研究生阶段才能真正进入专业领域。如此说来,反而是延后了进入社会的时间了。
综上,学制缩短不缩短是一个现象,问题还不能归因于学制的长短。就像20世纪90年代讨论的应试教育问题,应该以素质教育取代,结果快20年了,人们并没有看到素质教育取代了应试教育,而且经历了这番风风雨雨反而使得应试教育越来越坚挺了。所以,我们从来不缺教育改革的思想和实际的行动,但真正缺乏的是有深度的教育改革,这就是说,教育改革不能只在表面上做文章。而要真正将教育改革推向深水区去触动引起问题的本质,并与社会改革相配套,我们才可能真正解决教育的问题,才可能让更多的人在教育改革中获益。最后,我们建议委员们今后的提案不仅是深入实际,更要有深入的思考和深入的问题。谈到这里,作者也许就能回答这样的问题了,即莫委员所提的“学制改革是破局还是搅局?”您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