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自己的评价限制了孩子
2016-11-10李玲
李玲
儿子刚上幼儿园时,有一次,园里举办跳蚤市场。活动快结束,小男孩强强给大家分发奶片,我也带着儿子去领。没成想,强强妈妈刚将奶片递到我儿子手中,强强就不乐意了,一边将奶片抢回来,一边用力地推他:“你走开,你走开,我不给你!”强强的举动让我和他妈妈都有点儿吃惊!她及时地制止了强强,我平静地领着儿子走开了。
不一会儿,儿子跑到门口玩。突然,强强和几个小朋友追赶。路过儿子身边时,强强又推了他一把。这次,我的心不能平静了。儿子上的是混龄园,强强比儿子足足高半头;再联想到儿子每天入园时的哭闹,我心里开始有了很多担心:是不是儿子总被小朋友欺负?是不是他在幼儿园中度日如年?但是看看儿子,似乎丝毫没有受到这件事的影响,他又开心地在教室里跑来跑去,还发出笑声呢!
好吧,在这件事上,儿子的感受比我的更重要。我这样告诉自己,可是内心五味杂陈的感觉并没有消失。
回家的路上,我真想问问儿子:“宝贝,强强经常推你吗?”但话到嘴边,还是变成了:“你与强强是好朋友吗?”
儿子回答说:“强强不是我的好朋友,我不和小朋友做好朋友!”
看着儿子说话时调皮的样子,我只好感慨—小孩子的心,大人真是搞不懂,明明被人欺负了还挺开心。
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但那一刻,我看着儿子,至少清晰地知道,我不能做什么—不把自己的判断强加给他。比如,我不能在他面前说强强欺负了他,也绝对不能“护犊子”。因为,我认定的事情,在他的世界里可能并不是那个样子。
这些想法源自我童年的一段经历。上学前,我很少与同龄小朋友玩耍。第一天到学前班报到,认识了一个叫小梅的小女孩,我特别兴奋!放学回家后,我跟家人不停地谈论小梅,迫不及待地想见到她。
第二天,我们一见面就开心地蹲在一起玩起了石子。忽然,小梅将她的脚抬到了我的鼻子旁边。我抬头看她,她“呵呵”地冲我乐。这一幕,被送我上学的小姨看见了,她非常生气。
小姨一回到家就对家人说,小梅是个很有心机的孩子,趁我不注意欺负我。我在一旁听着,心情五味杂陈。原本在我心中可爱的小梅,在小姨的描述中,一点点改变,自己真的有了一种被小梅欺负了的愤怒。从此,我开始远离小梅。不仅如此,长大后的我在很多关系中都会表现得过度敏感,经常会产生“也许对方没有你想象得那么好”的怀疑感。
多年后我才明白,这种性格特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这件事情的影响。时间的流逝,让我已经不能清晰地记起那个场景,但我仔细回想,小梅是没有敌意的。她当时穿着一双漂亮的黑皮鞋,也许是在向我炫耀,是用小孩的语言向我表示亲昵。
但是,小姨的评价将它限制成了一种可能—欺负。也许,这只是小姨对我刚融入集体生活的担忧,但她的这种主观评价,不但让小梅在我心中变了样子,也将我限制在了一种被欺负的角色当中。在我幼小的心灵还不能冲出这种评价的束缚时,它变成了一种桎梏束缚了我好多年。
想到这些,我有点儿庆幸管住了自己的嘴,否则,我与小姨的做法不就是如出一辙了吗?看来,对童年这段经历的反思并非没有意义,它还是在最关键的时刻跳出来指引了我。
事实证明也的确如此。过了不久,有一天我去接儿子,老师很开心地向我反映,儿子现在已经能主动地参与小朋友的活动了。有时,他也会遭遇拒绝,但是他并不受伤。老师很欣赏儿子表现出来的管理情绪的能力。我则偷偷地想,幸亏我没有让自己的情绪主宰了儿子的情绪,在他的心中留下“我是个容易受欺负的人”的认知。他面对同龄人世界中的游戏规则才更自由更灵活。
又过了几天,老师告诉我,儿子在幼儿园有了第一个好朋友,还发来了他与好朋友互动的小视频。让我特别惊讶的是,儿子的第一个好朋友竟然就是当时推他的小男孩—强强。原来,强强对儿子的推搡是出于喜爱,只是想吸引儿子的注意,和他一起玩。
我是含着感动的泪花看完这个小视频的。我看到,当一件事情不被限制在一种评价中,可以有多么令人惊喜的进展;当一个人不被限定在一种评价中,他会拥有多大的自由与灵活。
当我们拿出耐心去陪伴孩子按他自身的生命节律去成长,比试图用自己的大人身份“保护”孩子更有力。因为,前者是信任与尊重,后者却是束缚与剥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