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途是光明的,但需要时间
2016-11-10
要想真正弄清楚心理因素与乳腺癌的关系,我们需要探究一下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先从我们常犯的“错误”说起。在生活中我们容易非此即彼,容易贴标签——“男人有钱准变坏”,“文艺女青年都不靠谱”……当然也还有那种不问前因只宣扬结果的,比如常说的A与B不能同时吃否则会丢命,于是大家吓得都不敢这么吃,其实一口气吃5斤B才会有如此极端的化学反应,而5斤几乎是一个人几周的量。是滴,我们还爱忽略前提条件,直奔结果,然后武断一种事物与另外一种事物的关系。
说到心理和乳腺癌的关系,要是循着某种说法找表面符合的故事,总能找到,比如——那谁谁,活得那么郁闷,你看现在得癌了吧!这是我们的感性认识,本来算不上理性判断,把这当作理性判断,很可能会得出符合当下感受的结论,但实际并不存在那样的内在联系。举个好理解的例子,从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印象是女性留长发的明显多于男性,但头发的长短与性别没有必然联系,如果回到大清国时代,男人头发一点也不比女人的短。
乳腺疾病﹠心理情绪
心理因素与乳腺疾病的关系,现代医学(流行病学)有过各种各样的研究。
最常见的是断面的对照研究。找一组生活质量差的,一组没那么差的,比一比,哪个组得病的比较多。但断面对照得出的印象,无法说明发现的关联因素谁在前、谁在后,也许正是因为得病,生活质量明显变差的呢。这时发现的有关联的心理因素不是原因,反而更可能是结果。
回顾性对照研究。就是让当事人回忆得病前,是不是就已经有心理状况不佳的问题。这样似乎可以明确谁前谁后了,但是回忆往往不那么可靠,受当下心态的影响,如此看来也不是很准确。
相对准确一点的,是探讨危险因素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比如跟踪一批未发生肿瘤的年轻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观察着、记录着,看不同的人得肿瘤的几率是怎样的,就好比是大家站齐队往前走,有人随时录入各种相关信息。
最近有研究报告关注生活负担对乳腺疾病的影响。由于肿瘤是个小概率事件,所以样本要大、时间要长,研究者追踪关注7万多名女性两年多,没有发现生活负担重的群体新发乳腺癌比例高。
也有的研究追踪时间更长。从原生家庭的角度研究,记录被追踪者小时候爸妈的婚姻情况(是否离婚)对孩子成人后乳腺疾病发生的影响。但这一研究发现,无论是否父母离婚,如果孩子从小有心理疾病,的确容易更早患乳腺癌。
列举了这么多方法论,就是想告诉大家——理性、客观的判断,需要科学方法。不要跟着个别故事,把问题简单化、极端化,那样容易以偏概全。其实,现有研究发现,乳腺肿瘤发生最明显的影响因素,除了家族遗传史,就是哺乳次数和时间——单胎,哺乳时间不足,是乳腺癌的明确危险因素。
心理医疗服务﹠受众期待
无论心理因素在乳腺问题上是否有病因地位,人们都有权利关心怎样才能保持心情舒畅,或者得了乳腺癌应该做怎样的心理调适。
后一种情况,在医疗系统内是难以回避的主题。如果发现得病了,大家首先最关注的是疾病的治疗诊断,全家投入,已经几乎有些耗竭了,然后再想到调适心理。这种方法明显“成本”过高。好的心理服务是融合在医疗服务当中的,而不应当是被动的马后炮。在医疗服务过程中获得了恰当的医疗信息,并得到鼓励和支持,这才是医学上比较现实、有效的方法。而事实上我们的很多医疗服务变成这样了——“你得癌了,要手术,可能会好也可能不会好啊。”这样冷冰冰的话甩过来,你说谁的心情会好?谁会没有压力?医疗上本来就是坏事情多,如何把坏事说得妥当中听,或者在对抗坏事情过程中,如何鼓励患者、帮助患者家属适应……这些都是需要医疗服务机构人员考虑的。
现在,北京肿瘤医院已经开设肿瘤心理门诊,希望尽早帮助患者及其家庭有良好的适应。但是一个巴掌拍不响,除了专业人员、管理系统的支持外,肿瘤患者心目中期待什么样的心理服务,呼应什么样的心理关注,也是促进产生良好服务的重要方面。目前对“受众的期待”的研究发现,很多人还不能从心理过程的角度来回顾自己的经历,期待的目标不是从心理层面进行调适所能达到的。比如更多患者期待的是奇迹发生,怎样心情舒畅。而严重应激状态下,硬逼自己心情舒畅,是不现实的。心理适应不能脱开患者本身的生存状况、身体状况、疾病状况,也就是说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很难做到心情舒畅,能做到理性,维持平衡,或者说有时心情还可以,就不错了。毕竟遇到困难,谁的心情都不太会舒畅,在与疾病的较量中,能把健康的权益最大化已经很了不起了。大多数人对心理治疗的期待高于他们自己能做到的也高于心理服务机构所能提供的。
当然,提出这点并不是要一味指责受众。任何“新鲜事物”都有一个熟悉、了解、磨合的过程,就好比我们古代从开始不理解佛教文化到慢慢理解、到创生本土化佛教,这需要一个过程。西方现代社会中,现代心理学的内容在中学、大学教科书里都能找到;在西方影视剧作品里,也往往可以看到有很强心理色彩和心理视角的构思,如前段时间火爆的迪斯尼动画片《疯狂动物城》,其中主要角色的成长,都是现代心理研究的沉淀。因此,在这种文化氛围下的老百姓,即使不刻意去学习心理知识,也会耳濡目染,有所体会。但目前我们的文化还缺乏现代心理学沉淀,比如我们中国人对什么气虚呀、肾亏呀就容易有共同语言。如果你把同样的概念去和一个没受过东方文化熏陶的人讲,他也弄不明白你说的是什么。眼光放远一点看,这是一个文化演进的问题。一个成熟的肿瘤心理门诊,需要受众与医疗服务人员相互呼应,而这在现阶段不是砸钱就可以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