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用“小别离”,治愈缠人少年

2016-11-10王奇志

家庭百事通 2016年11期
关键词:舅妈缺席伯伯

王奇志

今年暑假,我让正上初一的儿子参加了某教育培训机构组织的前往美国的交换生项目,为期40天。

说实在的,孩子走时,我很忐忑,更舍不得。可是,正如作家龙应台在书中所说,我只能目送孩子离去。儿子的英语并不太好,可是,老师后来反馈说,在交换生中,儿子的表现是最好的。他积极与美国学生对话,狠补英语,进入语境后没多久就适应了,交了几个朋友。他们互赠礼物,回国后经常通电话。项目结束后,儿子的综合评分得了第一。我很欣慰,13岁的他,在异国他乡,远离父母,表现优秀。

其实,回首儿子的成长路,从“妈宝”成长为独立阳光的少年,我用心筹划的一次次“小别离”起了很大的作用。

我结婚后多年没怀孕,求医问药6年才做了妈妈。

因此,我和老公从抱到儿子的第一天开始,就恨不得一刻也不离开他。我们给他取名“在在”,便是希望他始终都在身边。加之我们开店做生意,拥有与他在一起的条件。即便是上幼儿园,我们也拒绝园车接送,一是因为不放心,二是想在路上多陪他。幼儿园老师委婉地提醒我们,儿子是班上最缠家长的孩子,我们觉得没什么不好,反而很开心,说明孩子与我们感情深厚。

直到他上小学一年级时,我的外婆去世,我和老公不得不回老家,儿子只好托他姑姑照顾。真没想到,7岁的儿子居然因为晚上见不到我和他爸,竟然哭了一整晚,不管他姑姑如何劝说都没用,直至哭到晕厥。

我这才意识到,儿子实在太依赖父母。而老师也反映,儿子在学校受不了一点委屈,比如上英语课,他会突然哭起来。原来,儿子一直大声配合老师,可老师始终没注意他,他觉得太失落。一到放学时间,如果我们因有事晚去接一会儿,他也会大声哭泣。

面对娇气脆弱的儿子,我终于明白,必须放手了。

暑假来了,我决定把儿子送到哥哥那住一个月,并叮嘱哥哥和嫂子尽量严厉,而侄子又比较调皮,算是会“欺负人”的那种。儿子听说去舅舅家,很开心。可到了傍晚,他就嚷嚷要回家。哥哥和嫂子才没多少耐心,直接就吼:“不行,就在这住!”

儿子大声哭泣,可既没人哄,也没人劝。大概是察觉出哭也没有用,也或者是害怕了,他竟然抽抽搭搭着吃了晚饭。他坐在沙发上看了会书,又默默流了好久的眼泪,终于上床睡觉了,只是晚上起来几次,最后干脆坐在客厅等天亮。第二天,他要回来。舅舅还是不准,没得商量,就是命令。

第二天,儿子与表哥闹矛盾,舅舅、舅妈都去上班了,没人帮他。即使舅舅、舅妈在家,他们也不会像我和他爸一样呵护他,耐心地哄他。舅舅他们只会简单直接地判断谁有理谁没理,没理的会遭到训斥,有理的也不会有什么奖励,因为不做坏事是你的本分。

儿子生气、郁闷,可随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他发现这些抗议毫无意义。他只得适应,并学会与哥哥相处,学会适应舅舅、舅妈理性而客观的处理方式,也慢慢接受深夜醒来身边没有爸爸妈妈的现实。

在这一个多月的“小别离”里,儿子明白了一个道理:世界有很多种样子,爸爸妈妈温暖的呵护也有缺席的时候,有很多麻烦,要自己去面对;有很多不如意,要自己去接受。

回到家,看到我们,他的眼里含着泪,紧紧地拥抱住我。他意识到我们的爱如此宝贵,家是最舒适的地方。当我们再对他进行教育时,他不会像之前那样爱理不理、发脾气,基本都能接受,至少试着来理解。

说三年级时,儿子的数学越来越弱,我们公司的财务总监郑哥的儿子琦琦则相反,数学超好,但作文非常差。这与我和郑哥的家教应该是有关系的,因此我们考虑将孩子交换一段时间。

我和儿子商量,能不能他以后放学后住郑伯伯家,而琦琦住到我们家。儿子有些犹豫,我鼓励他,说郑伯伯辅导数学肯定很有一套,而且郑伯伯夫妇都那么优秀,你可以去感受一下,说不定终身受益。

有了去舅舅家的那段经历,儿子没有那么惧怕与我们分开了,因此在我的再三鼓励下答应去琦琦家。

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除了个别周末,儿子跟琦琦的所有生活都是交换的,每天下班后我穿越半个城市去接琦琦,而郑哥则同样穿过半个城市去接我儿子回他们家。我们在公司碰面时会一起交流孩子在交换后的反应、问题、优点等等,然后在探亲日就问题与孩子沟通,探求进步。

三个月后,两个孩子变化惊人,琦琦阅读习惯带回了家,而儿子的数学成绩也是突飞猛进,还动不动就用郑伯的成本理论、投资理念来影响我们。另外,两个孩子的交际能力与处事思维都成熟了不少。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多次借用这种“小别离”让孩子实现自我完善与提高。比如,长假时我让他独自去参加媒体举办的大型旅游节目,甚至让他加入封闭式的集训。

还有一种“缺席”,我也很重视。比如,他去学校报名,我们偶尔会特意缺席,让他自行办理手续;他去年参加区里的演讲比赛,得了第一名,我们也故意缺席,因为不管输赢,我们都想要他尝尝独自面对的感觉。当然,这种缺席,我们会精选时机。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篇文章,说有个美国交换生十分优秀,十几岁的孩子,已经用旧了3本护照,利用假期去了30多个国家。也就是说,每年,她与父母都有“小别离”,如今的她眼界开阔,彬彬有礼。回首看看儿子,他成绩优秀,懂礼貌,善交际,我很庆幸。幸亏当初我忍住了一次次“小别离”的痛苦,治愈了儿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让他健康茁壮地成长。

猜你喜欢

舅妈缺席伯伯
请牛伯伯讲“为什么”
你缺席的那些年
帮牛伯伯围栅栏
“伯伯”叫错了?
骆浩:记录思考从不缺席
和甘伯伯去游河
我的舅妈
父母这一刻,你一定不要缺席
可爱的舅妈
缺席的蝙蝠